杜榮增 錢駿
右室起搏升級為雙室起搏后心功能改善1例報告
杜榮增 錢駿
患者男性,78歲。反復胸悶,乏力9年?;颊哂谌朐呵?年起,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反復胸悶,心慌,無明顯胸痛,無黑朦,未曾暈厥,無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無耳鳴耳聾。曾入院治療,臨床診斷:“①老年退行性心臟病;②二度Ⅱ型房室阻滯;③完全性左束支阻滯(CLBBB);④高血壓病3級”。行冠狀動脈造影(CAG)術(shù),冠脈未見明顯異常,于2004-2-5行永久DDD起搏器植入術(shù),治療后好轉(zhuǎn)出院。自此以后,至2010年6月曾多次因心功能不全加重入院治療。查體: BP120/60mmHg,平臥位,頸靜脈無充盈,兩肺呼吸音清,雙肺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界左下擴大,HR61次/分,律齊,各瓣膜未聞及明顯雜音。雙下肢無浮腫。2010年2月起搏器升級為CRT,但因入選臨床試驗隨機進入右室起搏組,實際上仍為右室起搏。至2010年6月因兩次心功能惡化入院,申請加入雙室起搏組,QRS寬度從240ms縮短至160ms。此后患者心功能逐漸改善,未再因心功能惡化住院,2010-11-17 6分鐘步行距離295m(2010-6-11為185m)。患者自2004年以來的UCG、QRS寬度及心功能指標BNP等參數(shù)見表1。藥物治療包括:ARB(坎地沙坦8mg/天);β-受體阻斷劑(卡維地絡(luò)25mg,2次/日);必要時利尿劑及洋地黃。
表1 患者自2004年以來的UCG、QRS寬度及心功能指標BNP等參數(shù)
討論研究已證實,長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會導致左室重構(gòu),心功能不全[1]。其原因是RVA起搏不僅改變了正常心室的電激動順序,引起左、右心室的電-機械活動的不同步,而且還會引起局部和臨近部位心肌細胞出現(xiàn)排列紊亂、退行性改變、鈣沉積、心臟擴大等病理性改變。近年來研究表明,心室激動順序、收縮順序和心室收縮的同步性均是影響心功能的重要因素。起搏時心室收縮越同步,激動順序越接近正常,其起搏的血液動力學效果越佳。RVA起搏時,一方面導致左室激動滯后于右室激動20 ms以上,另一方面,由于RVA及臨近部位最早激動,以后沿室間隔向上擴布,并先后激動右、左游離壁、基底部,最后激動左室基底部,使整個心室激動順序和舒縮活動的形態(tài)與正常竇性時相反,故導致整個心室肌收縮和舒張不協(xié)調(diào),結(jié)果使收縮期延長,左室射血期縮短、CO、CI、EF、6MWT下降。
QRS寬度和左室功能之間存在著直線關(guān)系,在一定條件下可間接反映心功能狀態(tài),QRS越寬說明左右心室的同步性越差,心室的收縮效能也就越下降,QRSd越窄,左、右心室收縮的同步性就越好,左室收縮性能就越強[2]。本例患者自2004年安裝DDD起搏器以來,長期依賴右室心尖部起搏,從臨床表現(xiàn)、心臟超聲和心功能指標BNP等反映出患者的心功能狀況進行性惡化。2010年6月改為雙室起搏以來,QRS寬度縮短(從240ms縮短至160ms),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6分鐘步行距離明顯增加(185m增至295m),NT-proBNP下降(從6861pg/ml降至2251pg/ml)。但UCG指標LVD及EF改善不明顯,可能與雙室起搏時間過短有關(guān),有待于更長時間的觀察隨訪。
2010升級CRT指南:①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5%,符合常規(guī)心臟起搏適應證并預期心室起搏依賴的患者,NYHA心功能Ⅲ級及以上。②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5%,已植入心臟起搏器并心室起搏依賴者,心臟擴大及NYHA心功能Ⅲ級及以上。本例患者EF值顯然沒有達到指南要求的小于35%,因參加臨床研究“雙室起搏治療AVB對心功能的影響”而入選。
從本例患者我們可以看出,即使EF大于35%,雙室起搏確實可以縮短QRS寬度、心功能不全指標BNP下降、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從而改善心功能狀況。由于只有1例,需要更多病例來證實上述結(jié)論。
1 Barold SS.Adverse effects of ventricular desynchronization induced by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Am J Cardiol 2003;42: 624~626
2 欒穎,王蕊,李學奇.不同部位起搏對心臟收縮功能的影響.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3,270~272
R540.41
A
1008-0740(2011)20-01-0066-02
212001鎮(zhèn)江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
(收稿:2011-03-23)
·心電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