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江海之才的蒲松齡對于中醫(yī)藥有著很深的造詣,對中醫(yī)的四診、八綱及診斷要法、疾病治療、藥用知識等都有獨到的見解,把眾多深奧玄妙的醫(yī)學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或以更便于廣大民眾接受的文學形式進行闡述,其中既有純粹為了治病救人的醫(yī)學專著,也有散見于《聊齋志異》中以便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而穿插講述的醫(yī)藥知識,充分表達了蒲松齡以民憂而憂的精神品質和急百姓之所急的民本思想。
關鍵詞:蒲松齡;傳統(tǒng)文化;醫(yī)學專著;聊齋志異;醫(yī)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1)02-0005-13
一
蒲松齡一生著述頗豐,涉及多種文體、諸多領域,除了蜚聲中外的小說《聊齋志異》外,在詩詞、文賦、傳記、戲曲以及內容豐富的實用性雜著方面,皆有偉大的建樹。透過卷帙浩繁的聊齋文獻,不難發(fā)現,博大精深的醫(yī)學思想的火花不時閃爍其間。既有《藥祟書》、《草木傳》、《傷寒藥性賦》、《日用俗字·疾病》等純粹為了治病救人的醫(yī)學專著,(1991年出版的《山東中醫(yī)藥志》,已將前三部著作列入未問世、出版的方藥類醫(yī)籍。)更有大量散見于《聊齋志異》中以利于塑造人物、推動故事情節(jié)而展開的醫(yī)藥知識。可以說,蒲松齡不僅是一位精通各類文體創(chuàng)作的大文豪,還是一位知識淵博、關心民生疾苦的醫(yī)學家,他在醫(yī)學普及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對祖國的醫(yī)學文化,作出過重要貢獻,而且從實用價值上來講,其醫(yī)學上的成就不見得就亞于文學。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yī)”,在中國是流傳已久的一句古語。古人把醫(yī)學與治國相提并論,足見對醫(yī)學的重視程度,對此今人可能很難理解。其實只要看看《黃帝內經》中對良醫(yī)所要求的條件就清楚了,除了要精通岐黃之術,還要“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中察人事”,這也正是作為良相的基本條件。所以文人通醫(yī),在以前是件很平常的事。儒士們多會研讀醫(yī)書,雖然不一定以醫(yī)生為職業(yè),但卻把它視作“事親”之必備,文人修養(yǎng)之要素。晉人皇甫謐有言:“若不精于醫(y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體現出儒家孝道觀的精神實質:孝子忠臣要保證君父的身體健康,就必須學習并精究醫(yī)術。而且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粹之一的中醫(yī),既是一門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深奧的科學,又是一門關于人的深奧的哲學,蘊含著傳統(tǒng)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和智慧,沒有厚實的古文基礎和學養(yǎng),是學不好、研不透的,故自宋代又稱中醫(yī)為“儒醫(yī)”?,F代中醫(yī)學家秦伯未曾作過形象的比喻:“專一地研討醫(yī)學可以掘出運河,而整個文學修養(yǎng)的提高則有助于釀成江海?!睋Q言之,是掘出運河還是釀成江海,其差別就在于是否具有人文修養(yǎng)。所謂“醫(yī)非學養(yǎng)深者不足以鳴世”是也。常言道:“文人學醫(yī),如快刀切豆腐”,從不同的角度也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學好中醫(yī)的基礎。不論是寫文章還是開藥方,不論是經世濟民還是治病救人,有些道理都是一樣的。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救人,下醫(yī)治病。讀書人讀醫(yī)書、重醫(yī)事自然就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并留下了諸多治病救人的杏林佳話。被譽為“醫(yī)圣”的張仲景,立志“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痹谄洹搬t(yī)圣祠”里有一對聯:“陰陽有三,辨病還須辨證;醫(y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高度概括了他醫(yī)學思想的精髓。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很小就發(fā)出“唯有良相和良醫(yī)才能救人”的人生感悟。因為良相可為民眾謀福祉,良醫(yī)能為眾生治百病,均為必不可缺。諸葛亮彌留之際告誡后代,要進則為官,投身社稷,光宗耀祖;退則行醫(y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文學大家蘇東坡在醫(yī)學方面也廣有建樹,在杭州做知府時,瘟疫時發(fā),他就從公款里撥出款項,加上個人捐出的薪水,建了一家可謂中國最早的公立醫(yī)院“安樂坊”。不僅親自為百姓治病,還撰寫《蘇學士方》,后人與沈括的《良方》合編為《蘇沈良方》,至今尚存于中醫(yī)寶庫中。曹雪芹精通醫(yī)道,《紅樓夢》里關于中醫(yī)中藥的描述,竟多達六萬余字,甚而被當代人作為中醫(yī)學資料進行研究。國學大師章太炎對醫(yī)術也頗有功底,孫中山的失眠癥,據說就是他給醫(yī)好的。晚年被聘為蘇州國醫(yī)學校名譽校長,親編授課教材。有人曾問,先生的學問到底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太炎先生笑而答曰:我是醫(yī)學第一。
二
具有江海之才的蒲松齡同樣也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中醫(yī)情結,青少年時代的他廣覽中醫(yī)藥書籍,晚年特別感慨于家鄉(xiāng)人民缺醫(yī)少藥的現狀,博采眾說,發(fā)奮學習診治山村常見病、多發(fā)病、急癥療法,廣泛收集民間行之有效的土方、單方、驗方,編寫醫(yī)學著作,方便鄉(xiāng)民治病療傷,宣教普及醫(yī)藥知識,只為盡上一個讀書人的本分。正如他在《省身語錄》中所言:“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wěn)心安。”蒲松齡以博愛之心,慈善之情,在杏林園中灑下一路清香。
中醫(yī)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傳承原本是讀書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文人們自然對中醫(yī)這一重要的文化鏈條不會漠視不理。中醫(yī)論著在深深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普及醫(yī)藥常識、樂于為廣大底層民眾所接受這一點上,作為作家的蒲松齡,其貢獻是巨大的。他注重將深奧玄妙的醫(yī)學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更便于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進行闡述,這在我國乃至世界著名文學家中,能與之比肩者寥寥無幾?!端幩顣?,是一本中醫(yī)偏方、驗方選編。1984年2月在距蒲松齡故居三里許的徐家莊發(fā)現,為清抄本,分上下兩冊,其書扉頁有“柳泉居士于康熙四十五年杏月望日”所寫的《序》,可知書成之時蒲松齡已年近古稀?!端幩顣肥珍浰幏?57個,治療疾病206種,分五大_門類:急救、內科、外科、婦科、幼科。其中,急救方55個,治病41種,集民間各種急救方之大成;內科方76個,治病56種,符合治療內科疾病的發(fā)表、吐瀉、平肝、化痞、收斂原則;外科方86個,治病74種,有解毒消腫、祛風勝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婦科方20個,治病18種,體現了婦科疾病治療的用藥特點;幼科方20個,治病17種,列舉了小兒常見病、多發(fā)病的防治知識。上列諸方,包羅廣泛,語言簡潔,對藥物的用法陳述清楚明了,可見蒲松齡付出的勞動是艱辛的。257個藥方中,有的錄自醫(yī)藥典籍,特別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的錄自民間流傳的驗方偏方,有些藥方蒲松齡本人曾多年實踐應用過。簡短的《序》文中,闡述了編寫此書的原則和目的:“疾病,人之所時有也。山村之中,不惟無處可以問醫(yī),并無錢可以市藥。思集偏方,以備鄉(xiāng)鄰之急,志之不已,又取《本草綱目》繕寫之。不取長方,不錄貴藥………偶有所苦,則開卷覓之……”以解決百姓看病就醫(yī)難的實際問題。筆者曾就《藥祟書》所錄藥方求教過老中醫(yī)大夫,認為書中大多數方藥簡便有效,實用價值較大,有的方藥還具備醫(yī)學科學的理論依據。如外科方中的“治諸蟲入耳”方,“用高醋、麻油、韭汁、蔥汁、姜汁,此數種因便而灌耳中,蟲自出?!爆F代臨床醫(yī)學認為,祛除耳中進蟲正確的科學急救處置方法是:先用濃度很高的食用油,讓耳中的飛蟲快速窒息死亡,以快速減輕受害者的痛苦,然后立即到醫(yī)院取出。如急救方中的“辟瘟吉祥如意香”一方,用“蒼術二斤,甘松一兩,白檀香五錢”等研末制成龍眼大的藥丸,曬干后焚之能辟瘟疫,并“艾炷密燒床四角”,這種對室內進行焚薰消毒的方法,至今仍在防疫學中廣泛應用。方中所列藥材,有的根本無須購買就地取材即可,如用“酸棗仁一兩炒香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竹葉湯調下”治不寐,仍為民間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癥經年不衰的常效偏方。藥方中常常出現的諸如菊花、蘿卜、大蔥、大蒜、韭菜、花椒、胡椒、雞蛋、紅糖、赤小豆、黑豆、芝麻、姜等大都是家常之物,而人參、鹿茸等昂貴藥材卻絕少現身。這些藥方,“是百姓世代相傳、自覺遵循的生活道理,人們不知不覺中就照著做了?!鼻颐恳环絼?,一般只一二味藥,很少超過四味的??梢?,蒲松齡是如何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把好事辦到百姓心坎上的,充分反映了他濟世救人的醫(yī)著思想和廣泛的醫(yī)學知識。
明清兩代是中醫(yī)發(fā)展的鼎盛期,其學術成果最為豐厚。明《普濟方》、清《醫(yī)宗金鑒》以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自不贅言。尤為可喜的是此時有大量的中醫(yī)科普作品出現。其一是以歌訣形式編寫,最有代表性的是陳修園的《醫(yī)學三字經》,音韻天成,膾炙人口。其二是用詩詞、賦文、戲曲形式編寫,蒲松齡的《草木傳》、《日用俗字·疾病》、《傷寒藥性賦》、《病瘧歌》、《驅蚊歌》等可謂代表?!恫菽緜鳌芬詰蚯问桨阎嗅t(yī)藥搬上舞臺,原本沒有生命的中醫(yī)藥,在蒲松齡筆下被演繹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作品從國老甘草令家人梔子為其女兒菊花請黃芪醫(yī)生前來治病始,到石斛將軍娶得佳人歸,并打敗侵犯中原的番將木鱉建功立業(yè)終。通過生、旦、凈、丑等戲劇角色的對話、道白、歌唱,生動介紹了500多味中藥的性味、形態(tài)、功效、主治以及藥物配伍、配伍禁忌和加工炮制。把眾多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塑造不同的擬人化形象。譬如甘草具有和諸藥、解百毒、補中益氣之效用,蒲松齡就把它塑造成一位淳樸、剛直的國老形象。草決明可平肝、清熱、明目,便安排它做善卜《周易》兼醫(yī)眼疾的算命先生。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逐水峻瀉,即設計為逐水寨的四個賊寇首領。密陀僧和山慈姑多具毒性,用之失慎會出危險,故命其為一對茍合的夫妻。大黃有蕩滌去邪之功,急逐穢惡之力,因之成為能征善戰(zhàn)、攻無不克的將軍等等。通過虛擬人物的對話對藥物進行介紹,其平淡處多借題發(fā)揮,或諧其聲,或迭其韻,或用其事,或鋪排類比,往往有一發(fā)難收之勢。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亦借用藥物間性能的生克關系,如甘草與逐水寨四大賊首間的沖突,即與中藥“十八反”等配伍禁忌的內容相呼應。至于角色對白、唱詞及道具,無一不是由藥物及相關含義組成,如第二回《陀僧戲姑》中梔子和山慈姑的對話,一氣竟列舉了18種藥物的功效,從而把知識性與文學情趣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原本極為嚴肅的本草書變得朗朗上口,易學易記,充分體現了科普文學的價值,這在醫(yī)學著作史上也是個創(chuàng)舉,稱得上一部通俗醫(yī)學辭典。在介紹幾百余種中草藥的藥性和治療病癥時,蒲松齡能夠把普及性、通俗性、科學性、娛樂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并富有極強的民族風味,以幫助百姓治病、防病之急需,廣受群眾喜愛。表達通俗易懂,形象幽默風趣,劇情曲折多變,人物個性突出,想象豐富奇特,堪稱本草知識人文化的典范?!度沼盟鬃帧ぜ膊 肥瞧咽详P于醫(yī)藥文獻的精粹之作,全文以七言律文的形式,對多種疾病名稱進行了論述:
人生疾病有多般,雀瞽青睜與鼻淵……痄腮瘹線真為祟,痣黫癜風不壯觀……咽疼消渴為傷熱,頭疼肚熱謂傷寒……鶴膝風先求杜仲,寸白蟲須用雷丸……腰閃只吹一笑散,天行必用五瘟丹……咯嗽吐紅為大病,怔忡驚悸不能眠………
全文把繁多的病名、病機、診斷、治療等貫穿融合起來,以通俗、具體的方式進行表達,印象深刻,采取韻文形式,又便于記憶。比如,文中所稱雀瞽,即眼科中所說的夜盲癥(因麻雀晚上看不見而得名);青睜即青光眼(隨時導致失明的常見疑難眼病);鼻淵即鼻竇炎(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常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痄腮即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吊線即吊線風,“面癱”的俗稱(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病);鶴膝風即結核性關節(jié)炎(患者膝關節(jié)腫大,像仙鶴的膝部);寸白蟲即絳蟲;消渴即糖尿?。惶煨屑次烈叩鹊??!度沼盟鬃帧ぜ膊 匪龅牟“Y,涉及五官科、傳染病科、內科、皮膚病科,簡明通俗,并配有治療某種病癥的方藥,如鶴膝風用杜仲;寸白蟲用雷丸;腰閃須用一笑散(主要成分是炒黑的干姜、姜汁拌炒的山梔子);天行必用五瘟丹(主要成分為黃芩、黃山梔、黃柏、黃連、甘草、香附子、紫蘇),讓人看了后易懂易記易用。
對于中醫(yī)家蒲松齡來說,他自覺地把中國的傳統(tǒng)語言文學,深深地融化在對醫(yī)理的論述、學說的創(chuàng)建以及臨床諸多方面。也就是說,既重視“以名舉實”的語言功用,又力圖超脫語言對醫(yī)理靈活理解與運用的種種束縛。在此方面,《傷寒藥性賦》可謂杰出之作。
《藥性賦》約為金元時代作品,原為中醫(y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該書將248種常用中藥按藥性分寒、熱、溫、平四類,用韻語編寫成賦體,朗朗上口,便于誦記,頗受歷代讀者喜愛。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多種外感疾病辨證論治的專書,將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把外感疾病在發(fā)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癥狀概括為六個類型,并全面論述其病變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診斷和治療方法?!秱摗啡珪\用貫穿了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證,體現了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備的醫(yī)學經典專著,被后世推崇為“方書之祖”。
蒲松齡結合《藥性賦》,對《傷寒論》的用藥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闡述,編成《傷寒藥性賦》,以賦體形式,概述了《傷寒論》113方的89味常用藥物的熱、溫、涼、升、降、浮、沉等性味,所屬經絡,主治功效,配伍應用等,頗具特色。如麻黃,《藥性賦》歌曰:“麻黃表汗以療咳逆”,介紹簡單,而蒲松齡則對這一藥物進行了引藥入經的詳細論述:“麻黃發(fā)汗,最為雄驍;入足太陽之經絡,啟手太陰之皮毛?!比绱艘粊?,誦讀者自然會想到《傷寒論》中“太陽病”所出現的頭疼發(fā)熱、腰疼背痛、惡風無汗而喘等癥狀而用麻黃湯治療的原則。而手太陰是肺經,因肺主皮毛,肺如鐘一樣,撞則鳴音,如果肺部受到風寒襲擊即引起咳嗽,所以麻黃又治療風寒感冒、肺氣不宣的咳嗽和氣喘。還有“細辛溫經而散水,少陰頭痛而能療。柴胡為少陽之專家,在經主氣而在臟主血”論及中醫(yī)治病分六經、八綱等。“參能補氣,而生土、生金,則生熟異用”,則涉及了中醫(yī)五行說理論,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臟的肺、肝、腎、心、脾,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進行臨床應用?!案什莨Υ?,止痛于咽,善瀉心者,炙之能補;遇勢急者,緩之能安”,則點出甘草性甘平(不熱不寒),補脾潤肺,能“和諸藥而解百毒”,所以甘草又稱“閣老”,是中醫(yī)藥處方中常用良藥的特點。“人尿主引火下行;中裨主陰陽病易”,即人尿滋陰活血,引肺火而下行;中裈(內褲)主治陰陽病易(病名,傷寒初愈,因房事傳給對方的疾病。此病男用女內褲,女用男內褲,燒滅內服可治),此法可謂生動有趣。這種專門以“傷寒病”癥而作的千余言專篇《傷寒藥性賦》,即使在古今正統(tǒng)的醫(yī)藥專科書籍中也實屬少見和難得。全文運筆深入淺出,為后人學習《藥性賦》《傷寒論》、普及醫(yī)藥知識,起到了架橋鋪路的作用。
略知希臘歷史的人大概不會不記得,占據世界歷史最光輝一頁的古希臘馬其頓軍事帝國國王亞歷山大,早在公元前三百二十五年六月,在遠征亞洲途中突患可怕的惡性瘧疾,十天時間就匆匆離世,年僅三十三歲,致使其遠征計劃全部落空。據有關資料介紹,時至今日,全世界每年感染瘧疾的人數約三億人之多,因之致死者每年約有270萬。可見,瘧疾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古老的一種傳染病。
當得知好友孫蘊玉不幸患上瘧疾后,蒲松齡就根據49歲時患此病的切膚之痛創(chuàng)作了一首七言律詩《病瘧歌,寄孫蘊玉》,以表對朋友的親切關懷和誠摯慰問:
老夫五旬初病痁,岑岑頭重如乘船。指發(fā)豎毛起寒粟,兩膝支頤如蠖屈。五體漸搖齒作聲,下簾熾炭重茵覆。健男捉股筋力窮,魚脊鳶肩猶瑟縮。溽暑忽變作嚴冬,才出雪窖又炊籠。除盡禍襠熱未已,烈焰擬燒黃庭宮。喉舌煙生燥欲死,一吸直盡西江水。支離狂言誰復知?老嫗嗚拍譫不止。雕胡香飯聞膻腥,塊壘徑尺填胸膺。三月龍鐘杖初起,參差瘦骨深兩睛。瘧兮瘧兮虐如此。今歲又聞病君子。
瘧疾病的癥狀表現為寒熱往來,發(fā)作時劇冷,全身發(fā)抖,猶墜冰窖,當寒戰(zhàn)哆嗦過后又轉為劇熱,似覺烈火烘烤。詩中把瘧疾發(fā)作時的癥狀形象描述為“指發(fā)豎毛起寒粟,兩膝支頤如蠖屈。五體漸搖齒作聲,下簾熾炭重茵覆”和“溽暑忽變作嚴冬,才出雪窖又炊籠。喉舌煙生燥欲死”,以致于“一吸直盡西江水”也不退熱解渴,其痛苦之狀形象可感??少F的是,蒲松齡不僅生動形象地描述瘧疾給患者帶來的無限痛楚,還在《藥祟書》中集錄了三例治瘧疾的驗方,其中云“治瘧疾不拘老幼一服即愈:苦參一味為細末,用好醋打面糊為丸桐子大,臨發(fā)之日早晨,用桃枝七寸、柳枝七寸泡湯,服三錢。”又—方:“老生姜自然汁露一宿,于臨發(fā)日五更時,令患者向北立飲,即止。不止再服。”蚊子擾人人所共知,《驅蚊歌》列舉了蚊子給人帶來的不便、不快,蒲松齡特別指出“爐中蒼術雜煙荊,拉雜燒之煙飛騰”的驅蚊法,用荊枝雜以蒼術點燃,煙熏,蒼術燃后有抑菌的作用。此法簡單有效、安全方便,至今仍在農村地區(qū)推廣應用。
中醫(yī)學是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一種“學說”,而不只是徒具應用價值的一門“技術”。蒲松齡雖然不是專業(yè)醫(yī)生,但如果他不具備厚實的中醫(yī)中藥理論基礎和較好的實踐經驗,是絕難寫出這些中醫(yī)論著的。
三
《聊齋志異》是一部描寫神仙狐鬼精魅的小說,其中卻涉及到許多醫(yī)藥衛(wèi)生的內容,蘊涵著豐富的中醫(yī)藥知識。中醫(yī)診治方法的望、聞、問、切,在書中幾乎都有詳盡的描寫,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按摩、推拿、針灸、理療、手術、雜病、瘟疫等內容無所不有,以及脈象、脈理、藥性、藥理、解剖、消毒、麻醉、止血、止痛、消腫、急救等方面的知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述??吹贸觯阉升g擅長把醫(yī)藥知識貫穿在作品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中,通過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生動闡釋其豐富的醫(yī)藥學理論,使人讀起來頗有興味。嬌娜,一個“觀其容,可以忘饑;聽其聲,可以解頤”的弱女子,又是一個手到病除的女華佗??籽乙蚴⑹钿釤?,“胸間腫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嬌娜“乃脫臂上金釧安患處,徐徐按下之。創(chuàng)突起寸許,高出釧外,而根際余腫,盡束在內”,“解佩刀,刃薄于紙,把釧握刃,輕輕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割斷腐肉,團團然如樹上削下之癭。又呼水來,為洗割處?!背浞诛@示了外科手術的高效。荷花三娘子“懷孕十余月,計日當產,入室,囑宗杜門禁款者,自乃以刀剖臍下,取子出,令宗裂帛束之,過宿而愈?!痹袐D自己剖腹取子,恐怕是中國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剖腹產記載。香獐精花姑子為救命恩人安生治病,暗合了麝香用于猝發(fā)性急病,作為急救藥物,有起死回生之效。特別在安生痿痹不仁之時,花姑子施以“蛇血合酒”進行救治,“安服三日,兩股漸能轉側,半年始起”,更是神奇無比。蛇是冷血動物,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蛇血用高度白酒炮制具有舒筋活血、驅風祛寒的作用,至今仍是治療風濕和類風濕、偏癱等癥的良藥。桑生受女鬼蠱惑,病入膏肓,愛戀桑生的狐仙蓮香,遠涉深山野嶺為之采藥,“接唇而布以氣,生覺丹田火熱,精神煥發(fā)?!鄙I业蒙徬愕撵`丹妙藥方得以還魂。心靈遲鈍的陵陽人朱爾旦屢試落榜后,其陰曹地府判官摯友為其“破腔出腸胃,條條整理”之后,又換了慧心,朱爾旦一舉高中狀元。后朱爾旦又產生把丑妻變美的想法,“陸以頭(美人頭)授朱抱之,自于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項,著刀如切腐狀,迎刃而解,首落枕畔。急于生懷取美人首合項上,詳審端正,而后按捺?!毙呐K移植、換顱手術等就是現代醫(yī)學都視為危途,但在三百多年以前的蒲松齡筆下卻能找到精彩的描述,蒲松齡用奇特的幻想,為現在高難度的器官移植術開創(chuàng)了先例?!睹放吩敿毭鑼懥嗣放耐颇茂煼ǎ骸隘B掌為之輕按,自頂及踵皆遍。手所經,骨若醉。既而握指細擂,如以團絮相觸狀,體暢舒不可言?!薄端Р荨分械淖I蚵吠究诳?,巧遇賣茶美少女,買茶飲下,頓時腹痛難忍身亡。因為茶是用水莽草炮制而成。祝生死后,變成“水莽鬼”。水莽,毒草也,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敗毒抗癌之功效。《褚遂良》中記述的氣功推拿法更為逼真神奇:趙某病重,狐女自媒“醫(yī)不用藥”,“遂以手按趙腹,力摩之,覺其掌熱如火,移時,腹中癖塊,隱隱作解拆聲。又少時,欲登廁。急起,走數武,解衣大下,膠液流離,結塊盡出,覺通體快爽?!薄斗馊铩分械暮煞馊飳︶t(yī)道養(yǎng)生很有見地,她從小得到養(yǎng)生秘訣,擅長“吐納術”,可以長生不老。她對養(yǎng)生的見解是,大凡修煉,無非是要血氣貫通罷了。集東方哲學、醫(yī)學于一體的吐納術說白了就是一套調息養(yǎng)氣的體操,吐納功夫旨在入靜,此術已被運用到現代射擊運動當中?!短t(yī)》中孫進士暴病身亡,太醫(yī)“命取艾,灸尸一十八處,炷將近,床上已呻?!边@里提到的艾灸療法,是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此法適應范圍廣泛,在中國古代是療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端幧分v了濟南某人為滿足欲望而偷食藥僧的房中丹而變成廢物,使正常的機體遭受難以估量損害的故事,警告諷刺亂吃、惡用壯陽藥的不良行為,在當下社會中依然具有警示之效。《人妖》篇講了一個名叫王二喜的美男子被馬萬寶以手術變性并收為侍妾的故事,算得上中國手術變性史上的最早的記載了?!渡叟分械纳叟忻}開方,針灸按摩,均能勝任,儼然就是一個全才多能的醫(yī)生。還有,《巧娘》中能夠使男子陰莖生長的藥丸;《馬介甫》中懦弱的楊萬石為治悍婦淫威而服用的“丈夫再造散”;《金陵女子》中用蒜臼接屋檐水治瘊子,如上林林總總的記載,“雖說夾雜著怪異,但沒有醫(yī)學知識也是不行的?!逼渲杏行┲委熂膊〉姆椒í毺囟行?,對現代醫(yī)學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此外,《聊齋志異》還涉及到與醫(yī)學很近的人體生理學的知識,對性知識的超前認識和理解,如《蓮香》中提到的性節(jié)制,《孫生》、《樂仲》中提出的性冷淡等問題,即使在現代醫(yī)學領域也是不可忽視的研究課題?!读凝S志異》中無計其數的醫(yī)藥知識,不僅僅顯現出蒲松齡對醫(yī)學的研究探索,更大大增加了作品厚重的文化內涵。
四
關于蒲松齡與醫(yī)藥的話題還有很多,比如,盛傳他曾在實踐基礎上調配了一種藥茶兼?zhèn)涞拿垧T菊桑茶,不僅自己飲用,還推而廣之。我們從組成成分看,該茶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益壽保健佳品:菊花有清涼解暑、清心明目的功效;桑葉能清肝明目;蜂蜜有“長壽之品”的美譽,三物合用,相得益彰,既具有清熱、清痰、通血脈、健心脾、改善睡眠的功能,又有防病益壽的大用。被譽為“東方圣草”、“藥中黃金”的冬蟲夏草也曾經出現在蒲松齡的筆下:“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無窮?!北M管沒有仔細研究過冬蟲夏草的形成過程,但其一藥而兼有動物和植物的屬性,使蒲松齡覺得非常神奇。
綜歸起來可以說,蒲松齡對于中醫(yī)藥有著很深的造詣,對中醫(yī)的四診、八綱及一些診斷要法、疾病治療、藥用知識等都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距今三百多年以前,他就大膽提出諸多西醫(yī)方面的理論、診治方法、技術,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實用價值和研究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是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的精神食糧,又是中華文明一切成果的思想母體。中醫(yī)論著也正是由這一母體孕育出來并在其哺育下茁壯成長的。蒲松齡深諳中醫(yī)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這種同生共長、息息相關的親緣關系,所以,無論是中醫(yī)論著,還是把醫(yī)藥知識作為佐料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會源源不斷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積淀起深厚的內涵與功力,為清代醫(yī)林平添了一抹別樣的風采,使讀者既掌握了醫(yī)藥知識,又享受到文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 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