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沈既濟的《枕中記》中,“黃粱美夢”實現(xiàn)了落魄文人的所有愿望,自此以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對“黃粱美夢”加以創(chuàng)造和闡釋的文人不絕如縷,《南柯太守傳》、《櫻桃青衣》、《續(xù)黃粱》成為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這些美夢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文人們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而且反映了當(dāng)時的時代精神。
關(guān)鍵詞:枕中記;黃粱夢;文人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1)02-0064-11
夢是人們的一種生理和心理活動,正所謂“晝有所思,夜有所夢”。中國古人常用夢來解釋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遭遇、命運、禍福,很多文人甚至把夢的奇遇與靈驗專門寫成小說短書,以傳達自己對夢的癡迷和對生命的看法。唐代以夢為題材的小說集與小說作品極多,志怪集如《夢書》、《夢雋》、《夢系》、《夢記》、《夢苑》等層出不窮,而單篇傳奇《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作品更成為千古名篇。宋代的洪邁在《夷堅志》中更是不厭其煩地記錄了許多與科舉有關(guān)的占夢故事。但是志怪小說集中的“夢”與傳奇之夢又有所不同,一為志奇異,揚靈驗,宣命定;一為敘見聞,述遭遇,抒憤慨。志怪作品中借夢宣揚命定思想多屬荒誕不經(jīng),而那些敘述婉轉(zhuǎn),抒情寫懷的傳奇之作卻總是讓人回味無窮,如“黃粱美夢”的故事就以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為發(fā)端至清代蒲松齡的《續(xù)黃粱》為結(jié),千年同嘆。這些借夢以抒發(fā)自己人生感慨的作品,雖然都描寫了一些諸如發(fā)跡變泰的相似事件,但卻反映了不同時期作家不同的關(guān)注點?,F(xiàn)以唐代的《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櫻桃青衣》、《徐玄之》,宋代的《兜離國》和清代的《續(xù)黃粱》為線索,探求唐以來文人們的“黃粱美夢”的變遷軌跡。
一、繁華富貴,人生之適
干寶《搜神記·焦湖廟巫》中的柏枕使賈客楊林娶豪門女、得富貴子的魔力,激起了唐代以沈既濟為代表的失意文人的富貴夢,自此之后,文人們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對富貴、功名大膽假設(shè),使富貴夢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地步。
有學(xué)者將《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都歸為政治小說,認為一是沈既濟影射當(dāng)時宰相楊炎被貶之事;一是李公佐諷刺中唐帝王為了籠絡(luò)叛臣而將公主下嫁于藩鎮(zhèn)將帥之子弟,反而使這些竊位者更加跋扈之現(xiàn)實。這種用索隱的方法探求小說寫作動因而得出的結(jié)論使我們感覺到了中唐文人對社會政治的關(guān)注之心。但如果拋開政治因素來解讀作品,這些故事給人印象更深的是當(dāng)時文士渴望富貴、積極入世的強烈情感。
《枕中記》中困窘的盧生在入夢前的人生理想是“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而入夢后他的確實現(xiàn)了娶大姓女、登進士第、歷清要職的人生目標,并且開河以惠民,破虜以立功,“出擁節(jié)旌,入升臺輔”,子孫貴盛,到老仍過著極奢華享樂的生活。沈既濟對盧生做官的過程及享樂的生活做了精細的刻畫,并用一種艷羨的口吻津津樂道。《南柯太守傳》中的淳于棼有別于《枕中記》中盧生的文人身份,作為一個失意的游俠之士,他入夢后尚公主、任大郡、拔舊友、交豪族,生活中的繁華排場亦達到頂點?!稒烟仪嘁隆分新涞诘谋R子在夢中亦是婚望族、官清要、子孫昌盛。唐代這三篇以夢為媒介的名作,所描述的人生理想幾乎一樣,這不能不反映出當(dāng)時文人們的群體意識——對富貴榮華的強烈向往與追求。雖然盧生夢醒后“憮然良久”,懂得了“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淳于棼“感南柯之浮虛,悟人世之倏忽,遂棲心道門,絕棄酒色”;盧子嘆“人世榮華窮達,富貴貧賤,亦當(dāng)然也,而今而后,不更求宦達矣”,“而尋仙訪道,絕跡人世矣”。好像他們都看透了現(xiàn)實,認為繁華如夢、功名如煙,不應(yīng)再刻意追求,但是在榮辱都是夢幻觀念的背后仍深藏著中唐士人對功名追求的激情,“懂世而不棄世”。而他們夢醒后的人道行為,只是體現(xiàn)了文人們在理想破滅后失望無奈、牢騷滿腹的心態(tài)。
三位主人公在入夢前都是失意之人,而入夢后卻搖身變?yōu)檫_官顯貴。對照作者的經(jīng)歷,或許能看出他們的寫作心態(tài)。沈既濟的《枕中記》大致作于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被貶官的時期,李公佐亦是“平生萍飄蓬轉(zhuǎn),官止從事”?!稒烟仪嘁隆返淖髡叽蟮忠嗍莻€失意文人。從沈既濟和李公佐的經(jīng)歷來說,他們雖懂得人生如夢、富貴如煙,但卻始終在官場奔波,并沒有棄世,而且沈既濟后來因為陸贄的推薦又步入官場,“終禮部員外郎”。這充分顯示出文人所描寫的富貴繁華和官場傾軋等現(xiàn)象,既是他們對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亦是他們?nèi)松硐氲那鄯从?。追求富貴、繁華是唐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共同愿望。
失意文人的富貴夢在唐代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現(xiàn)實的社會狀況是滋生這種思想的土壤。唐代前期國力空前強盛,社會風(fēng)氣開放,多數(shù)文人都有漫游經(jīng)歷,這為激發(fā)文人的想像力提供了條件。而并不完善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可以僅憑一紙奏文而位列清要,或通過引薦而步入官場,達到驟富驟貴的地步。因此唐代文人對富貴的幻想比任何時代都要天真、樂觀,他們的思想也就在驟得驟失中起伏。李白在得到玄宗賞識時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在沉悶失意時又言“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得意時沉浸于富貴,失意時又憤激于世俗。而文人們也都欣賞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放誕任俠性格。處在中唐時期的沈既濟、李公佐雖然失去了諸如李白生活的開元盛世環(huán)境,但并沒有失去得官求貴的社會土壤,當(dāng)時一代名將郭子儀的人生經(jīng)歷成為人們向往的終極目標。郭子儀“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惫陉柍蔀楦毁F的代名詞,而人們對他的奢侈生活有的只是羨慕、向往。沈既濟等人與郭子儀同時或稍后,亦可親見郭之繁盛,從而產(chǎn)生艷羨心理。
世人羨慕奢華生活,亦是唐代貴人生活狀況的折射。有唐一代,達官貴人多豪奢。武則天朝的太平公主有權(quán)智,因功食邑萬戶,三子封王,“田園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吳、蜀、嶺南供送,相屬于路,綺疏寶帳,音樂輿乘,同于宮掖”。當(dāng)她被賜死時,“籍其家,財貨山積,珍奇寶物,侔于御府,馬牧羊牧田園質(zhì)庫,數(shù)年征斂不盡。”李林甫為相時,“京城邸第,田園水磴,利盡上腴。城東有薛王別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特以賜之,及女樂二部,天下珍玩,前后賜與,不可勝紀”。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于宣義里構(gòu)連甲第,土木被綈繡,棟宇之盛,兩都莫比?!敝钡较掏觊g,在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之時,為嫁同昌公主,懿宗仍“賜錢五百萬貫,仍罄內(nèi)庫寶貨,以實其宅”,“自兩唐至皇唐,公主出降之盛未之有也”??梢姵缟猩萑A、追求享樂是整個唐代達官貴戚的共同特點。這三篇“黃粱夢”則是以小說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把這種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來,并寓合了自己對宦達富貴的向往和求之不得的失落心態(tài)。而文中所反映的在現(xiàn)在看來有批判色彩的如交接權(quán)貴、以權(quán)謀私、科場舞弊等現(xiàn)象,只不過是作者對當(dāng)時普遍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般表述而已。
對文人來說,娶大姓女可以抬高自身地位,中進士第是獲得清要職位的最佳途徑,尚公主、婚豪門可得到帝王的無數(shù)賞賜,入臺閣,做宰輔是功名富貴的最高體現(xiàn)。這些既在唐代士人生活中發(fā)生著,也激起了更多人追逐的熱情。失意文士或出于羨慕,或囿于無奈,或激于感憤,以夢境的方式加以表達,想像著富貴繁華的人生之適。
二、直言敢諫,勇參國政
李玫《纂異記》中的《徐玄之》借用《南柯太守傳》中“蟻穴世界”的外殼,以夢中世界表達了對昏君治國的不滿和對昏亂現(xiàn)實的批判,顯示出對“黃粱美夢”題材的變異和超越。
徐玄之是個儒生,在夢中目睹了一個王子出游打獵時“俳優(yōu)之類,不可盡記”的奢華排場和王子驕傲輕狂的品行。面對王子自稱“不習(xí)周公禮,不習(xí)孔氏書,而貴居王位”的驕橫和對徐“發(fā)鬢焦禿,肌色可掬,雖孜孜石乞石乞,而又奚為”的嘲笑,徐玄之因不加理會而被綁縛至蚍蜉大王面前。大王欲以重罪懲罰,太史令馬知玄以“大王不能度己,返恣胸臆,信彼多士,欲害哲人……但恐季世之端,自此而起”的諫言而被殺。這些充分表現(xiàn)了國君的昏庸和權(quán)貴的狂傲。馬知玄死后草澤臣螱飛又上疏,闡明“縱盤游,恣漁獵者,位必亡。罪賢臣,戮忠讜者,國必喪”的道理,并替馬知玄鳴冤,使國王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放回了徐玄之。
李玫以徐玄之的經(jīng)歷和見聞,批判了唐朝末期國君的昏庸,他們在“天圖將變,歷數(shù)堪憂”的時代背景下仍縱欲無度、禍國殃民。而儒生徐玄之雖“孜孜石乞石乞”卻生活窘困的狀況,又寫出了下層文人不得志的現(xiàn)狀和作者對文人悲苦遭遇的同情。最后徐玄之“于西牖掘地五尺余,得蟻穴如三石缶,因縱火以焚之”的做法與淳于棼挖蟻穴、探根源的行為如出一轍,這表明《徐玄之》借鑒了《南柯太守傳》的構(gòu)思。但李玫又不拘泥于此,他擯棄了以往文人們那種對富貴生活的狂熱艷羨,而是結(jié)合時代特點,以心系天下的胸懷,充分展現(xiàn)出他對昏庸帝王的不滿和對家國命運的關(guān)注之隋。
與唐末的李玫相似,宋人何光的《兜離國》亦借夢中文士的遭遇來表現(xiàn)作者關(guān)心國事、渴望參政的思想,進一步擴展了“黃粱夢”的內(nèi)涵。
以作者交待的“嘉熙丁酉仲夏”的時間來看,故事發(fā)生在宋理宗時的1237年,此時離宋王朝的徹底滅亡只剩43年。相對于北宋而言,南宋失去了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中原廣大地區(qū),只算偏安一隅,而且還經(jīng)常遭到金兵的追襲。金被蒙古滅后(1234年),更加弱小的南宋面對的是更加強大的蒙古鐵騎。而此時的南宋卻是權(quán)奸當(dāng)?shù)?、政局昏亂,隨時有亡國亡種的危險。面對內(nèi)外交困的危機現(xiàn)狀,那些有識之士的焦慮之情可想而知?!抖惦x國》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但昏亂的國內(nèi)政局使其獻策無緣,報國無路,只能借小說來表達自己的治國理想。
在《兜離國》中,周生因夢而得見大王,參政議政。并因不滿皇帝所拜之相而上書言事,闡述治亂之道理,宰相之重要。他把治亂之源歸為治國者或參與治國者的個人道德品質(zhì),即是君子之政還是小人之政,“治亂之分,自君子小人始。一君子之政,未足以勝百小人之奸;一小人之奸,深足以干千百君子之政。”這與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表述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士,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道理一致。封建王朝雖然是帝王政治,但小人預(yù)政,足可以使國破家敗。因此“植治之階,浚亂之源,系乎人君用舍之頃,一穗不容間爾”,“相國之位,非殿下所得私,一國之相位也,任之匪人,亂源立見”。賢相可以興國,而奸相則禍國殃民。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為相,帶來貞觀之治。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取得開元盛世,而以李林甫、楊國忠為相卻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唐朝的教訓(xùn),對于喜讀史書的宋人來說永遠記憶猶新。因此對皇帝將要任命奸相,周生極為震驚,出于正義感和愛國熱情,他慷慨陳詞,指出屈曲蘗的罪惡,“其人也蠱毒百端,狐媚萬狀,內(nèi)藉宮掖之援,外肆溪壑之求”。但是周生的直言急諫卻遭大王斥責(zé),并讓他離開此地,放逐回鄉(xiāng)。周生的遭遇反映了忠臣往往不能為用的社會現(xiàn)實。
何光所刻畫的入夢上書諫君,出夢后離世訪山的周生形象,是宋代知識分子的縮影,也是宋人文學(xué)觀念的體現(xiàn)。王安石提倡“文需有補于世”,張邦基認為“小說亦需有補于世”。在宋人“補世”的文學(xué)觀和南宋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的雙重觀照下,使何光的《兜離國》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故事將發(fā)生的時間限定在嘉熙丁酉(1237)年,即理宗14年,就充分顯示了作品的現(xiàn)實感。文中指斥當(dāng)朝宰相,“嘗領(lǐng)郡寄,視版籍如蒙氈”,“上以誤殿下,下以誤蒼生”,“士為廢書,商為罷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南宋為權(quán)相政治,從光宗到理宗,韓佗胄、史彌遠、賈似道相繼執(zhí)掌大權(quán)。韓為固己之位而草草發(fā)兵伐金,不但失敗,且“蜀口,漢、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勝計,公私之力大屈”,“兵端一起,南北生靈,強者殞于鋒刃,弱者填于溝壑,流離凍餓,骨肉離散”。其“夤緣肺腑,竊弄大權(quán);蒙蔽圣明,擅作威福;首引群枉,分布要途,排沮忠臣,陷之大戮”的罪行令眾臣憤怒。史彌遠為相26年,“擅權(quán)用事,專任憸壬”,“一時之君子貶竄斥逐,不遺余力”。而作為外戚的賈似道更是“酷嗜寶玩,建多寶閣”,“言路斷絕,威福肆行”,“本朝權(quán)臣稔禍,未有如似道之烈者”,“行推排法,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稅,而民力弊矣”。但皇帝卻對這些權(quán)臣寵愛有加,除了韓被殺外,史、賈不但長期為相,且備受皇帝庇護。因此南宋人民不僅要外受金、元侵略之驚嚇,且還要內(nèi)遭權(quán)奸誤國、民生凋敝之悲哀。面對奸相禍國的現(xiàn)實和皇帝的昏憒無能,何光以夢之形式來加以指責(zé)。而周生被國君放逐的結(jié)局,又顯示出他對現(xiàn)實政治的失望。
何光雖然借用“黃粱夢”的外殼,讓周生在夢中做了大官,參與了國家政治,離開了“粥魚齋鼓,荒涼蕭寺”的困境,享受著“華麗奇巧,服御光生”的生活,但相較于盧生的姬妾羅列、鐘鳴鼎食,盧子的平步青云、歷任臺閣,周生的富貴就顯得卑微而纖弱。因為何光的感情基調(diào)本不在享樂,而重在借夢以實現(xiàn)談國事、斥時弊的愿望,因此“黃粱美夢”的題材在宋人筆下開始變得凝重、悲涼。雖然沒有了夢中的熱鬧、奢華,但那關(guān)心時政,希望國家強盛的呼聲和憂國憂民之心卻更值得后人敬慕。
三、幽憤譏刺,勸善懲惡
明清時期,文人們更加熱衷于“黃粱美夢”,此類題材在小說、戲曲中都有突出表現(xiàn)。在小說方面,凌漾初的《二刻拍案驚奇·田舍翁時時經(jīng)理,牧童兒夜夜尊榮》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續(xù)黃粱》,雖然繼承了“黃粱夢”的外殼,但卻更加偏離了它的原旨,并進一步反映出新的時代風(fēng)尚和作者的感情傾向。
凌濛初的“二拍”以宣揚因果報應(yīng)和命運天定為宗旨,時刻不忘以“果報”思想勸誡世人行善積德、聽從天命?!短锷嵛虝r時經(jīng)理,牧童兒夜夜尊榮》一篇就是借“黃粱美夢”之形式來宣傳這一思想。在此篇開頭便言:“人生富貴榮華,常防翻覆,不足憑恃。勞生擾擾,巴前算后,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緣過日的好?!币源朔顒袷廊寺犔煊擅!肮湃嗽⒀?,做著《邯鄲夢記》、《櫻桃夢記》,盡是說那富貴繁榮,直同夢境。卻是一個人做得一個夢了卻一生,不如莊子所說那牧童做夢,日里是本相,夜里做王公,如此一世,更為奇特?!泵鞔_表明他的故事與《枕中記》、《櫻桃青衣》一脈相承,但又有所發(fā)揮和改變。
此篇的主人公寄兒是個替土財主莫翁放牧的牧童,遇見了一位道士教他一句口訣,并告訴他只要睡前念上百遍“婆珊婆演底”,便可以夢中游樂地。果然一字不識的寄兒在夢中搖身成為儒生,并通過賄賂掌文者而被授為著作郎,占盡風(fēng)光,然而一夢醒來卻仍在草鋪。后來美夢越做越大,在夢中主文柄、尚公主、封侯爵、加九錫,而白天卻處在貧窮和勞累之中。晝夜處境的極大反差使他決定不再念咒語。此后便夜做噩夢,受盡驚嚇,而在白天卻無意中得到無數(shù)的金銀錢財。當(dāng)他在白天享受著金錢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也在夜間經(jīng)歷著數(shù)不盡的災(zāi)難折磨。最后道人再次出現(xiàn),講出“前見汝苦惱不過,故使汝夢中快活。汝今日間要享富貴,晚間宜享恐怖,此乃一定之理。人世有好必有歉,有榮華必有銷歇”的道理,最后度牧童入山修道而去。
道士所講的榮辱相間的道理其實就是凌漾初對人生的看法。這種觀點與“二拍”的其它故事所宣揚的精神一致。凌漾初在感悟生活的基礎(chǔ)上,翻新了“黃粱夢”的題材,賦予了它新的內(nèi)涵。它讓人們明白富貴與貧窮相輔相成,在命運面前最好隨緣,要想拋卻所有煩惱,學(xué)道入山是最好的途徑。這種虛無的生活態(tài)度在馮夢龍的“三言”中亦屢有體現(xiàn),在明清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反映。《金瓶梅》中西門慶之子官哥舍入寺院,《桃花扇》中侯方域披發(fā)入山,以及《紅樓夢》中賈寶玉出家,都充分顯示出這一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中的虛無感和幻滅感。這種普遍的情感是文人們在復(fù)雜而又黑暗的現(xiàn)實面前無所適從,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一種解脫方式。
明清文人對當(dāng)時的社會懷有強烈的不滿。凌漾初之流的隨緣無為思想是表達這種不滿的一種方式,而蒲松齡則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激之情。
清初的蒲松齡,以發(fā)憤著書為宗旨,將滿腔的熱情和感情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中。他有感于時人仰慕高位,渴望過上“宮室妻妾”的富貴生活的思想現(xiàn)狀,而步《枕中記》之后塵,創(chuàng)作了《續(xù)黃粱》。
《續(xù)黃粱》的主人公是高捷南宮的新貴一曾孝廉。他得到星者“宰相之運”的預(yù)卜后便趾高氣昂,馬上許諾若得宰相即提拔姻戚。果在夢中被拜為太師,居“繪棟雕榱”之宅,日事笙歌,管官員黜陟,納賂填欲,富貴到極點,卻突遇龍圖學(xué)士包上書揭露其罪惡而被抄家充軍。又入地獄遭受酷刑,托生為乞女,做妾受虐,被誣告而死。蒲松齡以曾孝廉的夢中經(jīng)歷,表達了自己對名利、善惡的看法。蒲松齡和《兜離國》中的周生一樣,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政權(quán)的實際操作者——當(dāng)朝宰相。夢中的曾孝廉沒有任何治國良方,卻被天子委以重任,把持官員升遷,任人以親不以才。強納民女充媵妾,霸占他人財產(chǎn)。盡情貪欲,縱情享受。龍圖學(xué)士包的上疏,以四百余言斥其罪惡?!抖惦x國》中有賢、奸二相,而蒲松齡筆下只有權(quán)奸,只有丑惡,這充分顯示了他對當(dāng)權(quán)者的極度失望。這種宰相形象是他對現(xiàn)實政治的深刻總結(jié)。明清兩代全以八股取士,以固定程式束縛士人思想行為。因此才華橫溢、深諳吏事的蒲松齡屢屢應(yīng)試不第、報國無門,而靠八股走上仕途的官員卻以享樂貪賄來彌補自己的寒窗之苦。官場上貪賄成風(fēng),即使皇帝用“剝皮實草”、腰斬等酷刑也不能禁止此風(fēng)。
蒲松齡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卻無權(quán)亦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因此只能讓曾孝廉受酷刑、地獄冤報,來表達自己對這些人的憤慨,并希望以此來警告權(quán)臣,作惡多端必遭報應(yīng)。
在蒲松齡生活的時代,當(dāng)權(quán)者對士人進行嚴厲控制的各種制度已走向極致,讀書人要想有所作為,只能走科舉入仕之路。如果不中科舉,又沒有高貴的門第,即使胸有萬策亦毫無用處。蒲松齡就深受科舉之害。他終生奔波,但由于“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的耿直性格和考場上的幾次失誤,使他總與得第失之交臂,終生無報國之路。“顯榮富貴,當(dāng)于蜃樓海市中求之耳”,終生過著“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的苦寂書館生活。曲折困頓遭遇使他認清了社會,認清了官場。他熟讀書史,歷覽前朝宰輔敗家喪身之由,目睹現(xiàn)實,看盡了當(dāng)時權(quán)臣的貪賄惡斗。前朝歷史和現(xiàn)實的影響,促使他秉筆直書,揭露官場之惡、權(quán)相之惡。但是作為正直的、有理想的讀書人,蒲松齡又希望能改變歷來官宰作惡的狀況。因此他極力描寫了曾生被罷官后窮途末路之凄涼境況,并以地獄毒刑施諸于其身,以輪回報應(yīng)讓他后世遭罪。這些懲罰手段看起來是多么荒唐,又是多么令人無奈。
“福善禍淫,天之常道”,這是蒲松齡的善惡是非觀,也是他對黃粱夢的全新闡釋?!盎娣暧?,世情如鬼”,書生的感慨和無奈在蒲松齡的筆下力透紙背。
《枕中記》開創(chuàng)了書生對富貴功名幻想的先河,從此唐代的書生在枕中、在蟻穴、在夢中享受著一番官場得意、繁華奢侈的生活,使文人的世俗理想得到了最大滿足。這時的書生是樂觀的、放縱的、充滿激情的。雖然他們在夢醒后認為人生如夢,似乎看透了生活的荒謬,但實際上作家們樂此不疲地描寫相同境遇,這正是作者對夢中生活充滿渴望的最好解釋。注重務(wù)實、希望有補于世的宋代儒生運用夢中暢欲抒懷的表現(xiàn)方式,借以抨擊國政,為君王獻言獻策,希望能改變國運。這時的書生憤世而不棄世,他們?nèi)詫φ纬錆M幻想。而遭遇坎坷、歷盡磨難的蒲松齡則看透了帝王政治,看慣了官場腐敗,對宰輔只有痛恨,只有批判。出于小人物卑微的理想,他希望能有善惡之報,以此來警醒惡官,改變腐敗的吏治。這則顯示出窮途末路時書生的無奈和感慨。蒲松齡使“黃粱夢”題材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達到了最完美的地步,融唐人“著文章之美,傳要妙之情”和宋人“文須有補于世的”的傳統(tǒng)于一體,想象和現(xiàn)實充分結(jié)合,達到了思想上的頂峰,但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小說的趣味性,成了抨擊現(xiàn)實的工具。這也使“黃粱美夢”的題材走到了盡頭。
(責(zé)任編輯 譚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