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為遮風避雨、防寒祛暑而建造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建筑才越來越具有審美的性質,直至發(fā)展成為以權勢象征為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筑、以供觀賞為主要目的的園林建筑。
建筑藝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維空間(包括頂面)、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jié)律感等,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
美文欣賞
東方明珠電視塔:亞洲第一高塔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位于浦東新區(qū)陸家嘴世紀大道1號,于1991年7月30日動工建造,1994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它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同左側的南浦大橋和右側的楊浦大橋一起構成了“雙龍戲珠”的美景。
東方明珠電視塔主體結構高350米,塔總高度為468米,僅次于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和前蘇聯(lián)的莫斯科電視塔,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它猶如一串從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東這個尚待雕琢的玉盤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耀人的光芒。
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設計者富于幻想地將11個大小不一的球體組合在一起。錯落有致的球體晶瑩奪目,描繪出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如夢畫卷。東方明珠電視塔由3根直徑為9米的立柱、塔座、下球體、上球體、太空艙等組成。
東方明珠電視塔,選用了東方民族喜愛的圓體作為基本建筑線條,主體由3個斜筒體、3個直筒體和11個球體組成,形成巨大的空間框架結構,具有鮮明的海派建筑特色,做到了現(xiàn)代科技與東方文化的完美統(tǒng)一。從電視塔大臺階步入塔內底層,便見宏偉的大堂,從底層電梯大廳到直徑為45米的中球,離地面263米,只需40秒鐘。該球共九層,有1萬多平方米。人們在旋轉餐廳可看上海全景,北望可見寶鋼,東面是開發(fā)中欣欣向榮的浦東,南部是一片田野風光,西南則可看到松江的九峰,西面則是上海市區(qū)全景。從中球乘高速電梯到350米高度,是一個全封閉的銀球體太空艙。電視塔桅桿長118米。該塔燈光在電腦控制下,可以有1000多種變化,是上海黃浦江畔真正的夜明珠。在90米的下球體室外觀光廊、263米的上球體主觀光層、259米的上球體室外觀光層和350米的太空艙,高樓林立、大道縱橫、車水馬龍的都市風景一覽無余;東方明珠電視塔各觀光層柜臺里1000多款造型獨特、制作精美的各式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集觀光、會議、博覽、餐飲、購物、娛樂、住宿、廣播電視發(fā)射為一體,已成為上海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目前,東方明珠電視塔年觀光人數(shù)和旅游收入在世界各高塔中僅次于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而位居第二,從而躋身世界著名旅游景點前列。
入夜后,遙望東方明珠電視塔,則是華燈齊放、色彩繽紛;而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更是一派流光溢彩、燈火輝煌的景象。
(選自“國新辦網”2010年4月9日)
【思考練習】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雕琢()桅桿()俯瞰()琳瑯滿目()
2.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為什么被稱為“東方明珠”?
3.第一段中的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時文傳送
東方之冠
□張赟
中國館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東道國展館,也是世博園區(qū)中最重要的場館之一。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qū)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居中升起、層疊出挑,采用極富中國建筑文化元素的紅色“斗冠”造型,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地區(qū)館由地下一層和地上一層組成,外墻表面覆以“疊篆文字”,呈水平展開之勢,形成建筑物穩(wěn)定的基座。國家館和地區(qū)館共同形成中國館雄渾有力的建筑外觀。
參觀中國館,應該從上到下參觀。參觀者首先可以從中國館正門到9米大平臺乘坐自動扶梯,或者步行走上76級大臺階上到國家館頂層,即酷似九宮格的觀景平臺,將黃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然后,自上而下,通過環(huán)形步道參觀49米、41米、33米三層展區(qū)。這三層展區(qū)分別為“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未來”。
“東方足跡”是國家館的最高展區(qū),也是最大的核心展區(qū)。展區(qū)前方是一個超常規(guī)設計的環(huán)幕影院,播放一部7分鐘的電影,展示中國的城市文明。而緊鄰環(huán)幕影院的,是一幅立體的《清明上河圖》。它由原圖放大至100多米,“鋪”滿了左邊的整面墻壁,通過動畫等多臺投影設備,使畫中的人物能夠活動,讓參觀者直觀地感受來自北宋時汴京的繁華。展區(qū)還有一件神奇的展品,即意象化植物,1000多根發(fā)光管材猶如竹子一般排列,幾百種顏色和圖案交相變換。
順著環(huán)形步道慢慢走下,就來到“尋覓之旅”展區(qū)。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到一條穿梭隧道,中國傳統(tǒng)城市營建的智慧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木結構建筑、拱橋、庭院、園林、斗拱、磚瓦等成為沿途觀賞的亮點。
而在33米的“低碳未來”展區(qū)里,展示的是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xiàn)代追求”,反映中國用“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東方智慧,來破解現(xiàn)代和未來的城市化挑戰(zhàn)。該層以白色為基調的展廳被打造成流線型,配以光影的勾勒,將東方的內斂與西方的張揚相融合,給參觀者提供了暢想未來城市的機會。
參觀完國家館,參觀者可以來到地區(qū)館的屋頂平臺“新九洲清晏”稍作休息。這個2.7萬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園,不但濃縮著中國傳統(tǒng)園林和現(xiàn)代造景技術,更蘊藏著中華智慧和東方神韻。這里的每一個小洲上都會有代表中華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觀布置。參觀者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縮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巍峨壯觀的中國館,它的外形既像寶鼎,又像一盞巨大的酒杯,高高舉起,盛情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同時它又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沖天而起,預示著中國將翱翔萬里,稱雄世界。
(選自《張家港日報》2010年5月1日,有改動)
【閱讀感悟】
作者首先抓住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的外貌特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進行形象的描摹,給人以總體印象。國家館的形狀如“華冠高聳”,地區(qū)館呈水平展開之勢。
然后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從上到下依次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未來”三個展區(qū),在“尋覓”中發(fā)現(xiàn)并感悟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xiàn)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zhàn)。
在“新九洲清晏”這個城市空中花園中,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參觀者穿梭其中的感受。最后再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整體上贊美中國館。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經典回放
世界屋脊上的宮殿
□梁思成
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下,世代聚居著我國的藏族同胞。這里,是一片神秘詭異的土地,悠遠而凝重,綺麗且濃郁,豪邁不羈卻隱含悲傷。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在拉薩盆地的瑪布日山上,矗立著舉世聞名的瓊樓玉宇——布達拉宮。這里是西藏過去的最高統(tǒng)治者達賴喇嘛居住、朝佛以及處理各種宗教和行政事務的地方。這座建筑在山峰上的宮殿無疑也是西藏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它以濃烈奪目、氣勢磅礴的形象震撼著人們的心弦,同時成為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重要象征與標志。
布達拉宮的修建年代,相傳始于公元7世紀的唐朝。松贊干布統(tǒng)一西藏定都拉薩后,由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拜木沙公主,開始信仰佛教,每天焚香靜坐念佛。為了避免打擾和防御敵人,開始在他所住的山上修建宮殿、高墻以及壕溝,后代又屢有加建。到17世紀中葉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后,由當時的總管桑結嘉木錯主持,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工程。參加的工匠除藏族工匠7000名、畫師284名外,還有清朝派去的工匠114名,以及尼泊爾等國的匠人。整個工程歷經50年之久,最終完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規(guī)模。
布達拉宮由紅宮、白宮和宮前建筑三大部分組成,這三部分都布置在瑪布日山的南坡上。整個宮殿四周由幾米厚的石墻和三座城門圍繞著。從山腳開始,有一條曲曲折折的白色階梯延伸至宮殿底,從大階梯到達的白色大門到第6層房屋,全部涂著白色,稱“白宮”。從第7層到第13層殿堂,正中刷著紅色,叫“紅宮”。為什么會有紅、白之分呢?原來這是根據(jù)喇嘛教義的規(guī)定,凡經堂和塔必須刷成白色,佛寺必須刷成紅色。白墻面上必須用黑色的窗框、紅色的木門和棕色的飾帶;而紅墻面上則必須用白色和棕色的飾帶。屋頂和飾帶上的重點部分必須鎦金。
站在布達拉宮的腳下贊嘆、陶醉之余,如果我們走進這座宮殿,還會有不少新奇的發(fā)現(xiàn)。在白宮的最高處,有一座日光殿,清晨它第一個迎來朝暉,遲暮它最后一個送走晚霞,從早到晚,總是陽光燦爛。紅宮內的靈塔殿可以說是最神秘、而又最華麗考究的地方。幾乎每世達賴死后,都要修一座靈塔,存放在靈塔殿中。最高的靈塔是五世達賴的,有14米高,塔身全部用黃金包裹,僅此一塔就用去黃金近12萬兩。此外還鑲嵌有珍珠寶石一萬五千多顆,塔的上方還懸掛著華蓋和絲綢帷幔,真可謂極盡奢華了。
布達拉宮,是幾千年藏族文化的縮影,就像那高原的雪山奇峰,就像那陽光下燦爛的金頂和長明的酥油燈,綻放著永恒不滅的奇光異彩。
(選自《中國古典建筑欣賞》)
【閱讀感悟】
文章開頭,作者對“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進行描寫,展現(xiàn)了這片土地的神秘詭異。用“瓊樓玉宇、濃烈奪目、氣勢磅礴”等詞語贊美了西藏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布達拉宮,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接著,作者從布達拉宮修建的起始年代、用工人數(shù)等方面,側面寫出了它的規(guī)模宏大;又正面描寫了布達拉宮的組成及裝飾,語言簡潔。然后作者重點描摹了神奇的“日光殿”,華麗的“靈塔”,生動形象。行文中作者抓住布達拉宮的特征,使其形象躍然紙上,富有生氣。結尾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贊美布達拉宮的奇光異彩,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