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北方人歷來以吃蒸饃為主。奇臺縣是新疆的小麥主產區(qū)。受光照和土壤條件的影響,奇臺的面粉上乘,蒸出的饃饃又白又大。
饃饃在奇臺又稱“刀把子”。為什么這樣稱呼無從考證,我想可能是蒸饃饃的面發(fā)開后要用刀切,故云“刀把子”。
筆者曾創(chuàng)作一首夸耀奇臺“刀把子”的快板,其中有這么幾句:
這個子,那個子,天天離不開刀把子。
一天不吃刀把子,眼睛冒黑花花子;
娃娃吃了刀把子,一天到晚砸嘎子;
老漢吃了刀把子,冬天不淌清鼻子;
男人吃了刀把子,干活盡耍燒料子;
女人吃了刀把子,夏天不戴草帽子;
……
奇臺的蒸饃又以蒸餅和枕頭大卷子最出名。蒸餅是將發(fā)面搟薄,抹上清油,撒上紅花、香豆子、胡麻(炒熟、粉碎)、紅曲、姜黃等佐料,然后將面卷起來,然后團圓,蒙上面子。蒸熟涼涼后切成方塊,從側面看有紅有綠有黃有黑,吃一口又軟又香,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奇臺的蒸餅國內聞名,甚至遠銷至廣州、深圳。有廣州、深圳來奇臺探親者,走時必買幾個奇臺的蒸餅帶上?,F(xiàn)在交通發(fā)達,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說不定到了那里蒸餅還是熱的呢。
卷子和蒸餅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不過卷子的做法稍微簡略而已。農村人把卷子做得有枕頭那么大,俗稱“枕頭大卷子”。你可別小看這枕頭大卷子,過去農村人冬天常出外拉柴拉煤,若帶上饃饃,早就凍成冰疙瘩了,一時烤不消;拿上枕頭大卷子,到了地方后架上一堆火烤,烤黃一層剝下來吃一層,最后卷子烤完了,人也吃飽了,非常省時間。
說了這么多關于蒸饃饃的話,話題要轉到蒸饃饃的工具上了,那就是蒸籠,沒有蒸籠怎能蒸出饃饃?蒸籠是誰發(fā)明的?我訪問了幾位奇臺的老籠匠,他們一致認為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發(fā)明的。孫臏使用增兵減灶之法將龐涓誘入死地而后消滅。何謂增兵減灶之法?原來古時行軍打仗,戰(zhàn)士每人帶一套炊具,每到駐地,每人挖一個灶,將灶具搭在灶上做飯。為了使龐涓中計,孫臏發(fā)明了蒸籠。蒸籠有好幾層,一副蒸籠可將好幾個人的食物蒸熟。龐涓追趕齊軍時,每到一地必數(shù)齊軍留下的灶,借此判斷齊國軍隊的人數(shù)。孫臏發(fā)明蒸籠后,每天減少一些灶,讓龐涓誤以為齊軍每天逃亡一些,最后竟至潰不成軍,因此放心地追趕下去,最后被孫臏引入山谷死地馬陵道全部殲滅,龐涓被射死在一棵樹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增兵減灶之法。孫臏發(fā)明的蒸籠流傳于世,為民造福,蒸籠便成了人們蒸熟食物的重要炊具。
奇臺自清末以來成為重要的商埠碼頭后關內百業(yè)進疆,其中也有制作蒸籠的技術。奇臺有一家傳承了一百多年的籠匠鋪——楊家籠鋪,提起它的歷史來,還要追溯
到清末光緒年間。話說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同治內亂已經平息,飽經戰(zhàn)亂、百業(yè)凋零的古城大地上又現(xiàn)勃勃生機,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年十一月,知縣甘承漠稟奉劉錦棠奏準,將奇臺縣治由奇臺移居古城,從此原奇臺稱老奇臺,而古城子又稱新奇臺,逃難四方的古城人又相繼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關內的一些百姓早就聽說古城子是個好地方,“到了古城子,跌倒拾銀子”,“要想掙銀子,走一回新疆古城子”,這兩句話在關內到處傳聞;現(xiàn)在太平了,大量的農民以及各種各樣的手藝人相約結伴而行,抱著過好日子的夢想,走西口來到古城子求發(fā)展。
山西山多地少,大部分人以經商和手工業(yè)為生。在山西大同佐云縣,有個叫楊西山的漢子年方二十五歲。楊西山家祖輩是籠匠,從他太爺手上傳承下來的制籠手藝,到楊西山已經四代。楊西山從小耳濡目染,早已學會了制籠手藝。他看到同村人都往西口外跑,也動了念頭。他父母雙亡,又無家小,無牽無掛,于是和同村人搭幫來到新疆古城子。
楊西山到了古城子,兩眼抹黑,舉目無親,沒有立足之地,幸虧山西人在古城子開了山西會館。山西是關老爺?shù)募亦l(xiāng),山西人講究義氣,憐惜同鄉(xiāng),楊西山寄宿于山西會館,多虧同鄉(xiāng)照顧方才食宿無憂。楊西山見古城子氣候宜人,風調雨順,是發(fā)展事業(yè)的好地方。這時古城子已初具規(guī)模,外省人來此發(fā)展的有很多,生產逐漸恢復,人口稠密起來。人多必要吃饃饃,蒸饃饃就要有籠,于是楊西山在古城子東關街開了一家籠匠鋪。奇臺南山出產一種白松,質地柔軟,堅韌耐用,是制作蒸籠的上等材料。楊西山購來木料,精細加工,做好的籠一上市,果然購者如云,楊家籠鋪從此生意興隆,產品銷往附近幾個縣。
經過幾年的苦干,楊西山二十八歲娶了本地一戶人家女兒為妻。妻子連著為楊西山生了兩個丫頭,沒有兒子,妻子也在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身亡;楊西山又續(xù)娶了一房,也因難產不治而亡,皆因當時醫(yī)藥落后,土法接生,婦女生孩子如過鬼門關。
俗話說“三子難得”,有了銀子沒兒子,有了兒子沒胡子。楊西山銀子有了,胡子也有了,單單沒兒子,世上的事真是難求完美啊!
楊西山招了幾個徒弟,傳授制籠手藝,徒弟們學成后各自回家開了籠匠鋪。這時古城子人口日漸稠密,幾家籠鋪制作的籠供不應求。楊西山在四十多歲時收了個徒弟叫賀瑞云,年方十三歲,生得眉清目秀,聰明機靈。賀瑞云父母雙亡,是個孤兒,從小寄宿于師傅家,視師傅如同父親。楊西山的小女兒與賀瑞云年歲相當,兩個孩子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逐漸長大以后,彼此產生愛慕之心。楊西山見狀,心想自己無子嗣,將來老了咋辦,“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祖輩傳下的手藝也無人繼承,又見孩子們有意,便把賀瑞云招贅在家,做了倒插門的女婿。賀瑞云理所當然地繼承了楊西山的事業(yè),做了楊家籠鋪的第二代傳人,楊西山從此再沒招徒弟。
1957年,政府對私有企業(yè)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奇臺縣成立了手工業(yè)聯(lián)社,幾家籠匠鋪聯(lián)合成立了木籠組。那時楊西山已年近古稀,他也以顧問的身份參加了木籠組,繼續(xù)傳授手藝。過了幾年,楊西山因年事已高,便退休了。木籠組后來發(fā)展為奇臺籠籮廠,再后來又更名為奇臺民族蒸籠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解體。
賀瑞云生有一子,名叫賀天海。1981年,賀天海初中畢業(yè),父親說:“你外爺傳下的手藝不能丟,你還是回來做籠吧!”于是賀天海加入了木籠社,學會了制籠手藝,成了楊家籠鋪的第三代傳人。蒸籠廠解體后,賀天海在自家院內蓋了廠房,招了幾個工人做
起籠來,然后批發(fā)到商店出售,楊家籠鋪又紅火起來了。
奇臺縣把楊家籠鋪的制籠工藝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準備制作專題片向上級申報。2010年11月,筆者跟隨文化館和電視臺的幾位工作人員到賀天海家實地采訪,目睹了制籠的全部工藝。賀天海家住奇臺鎮(zhèn)東關街磚窯北巷,有一個大院子,南面是住房,北面是三間工房,賀天海兩口子就在這里制籠。賀天海今年四十七歲,中等身材,一看就是個精明能干之人;他的妻子叫楊惠玲,是他制籠的幫手。
賀天海師傅為我們表演了他制作籠的全過程。制籠的技術非常復雜,從選料到制作完成有十一道工序。一、選料:選上好的無節(jié)的白松做原料。二、改料:改成六毫米薄的木板。三、截料:按制籠尺寸的大小截成長短合適的板子。四、刨光。五、浸泡:把木板浸濕,然后碼起來捂軟。六、壓圈:把捂好的木板放在一個特制的工具——瓦子上,下面架上火,一邊烘干,一邊往下壓,使木板變成圓形。七、配圖:把壓好的圈一層層套起來,曬干成形。八、砌筒子:把配好的圈用藤條錐連起來。九、上子扣:在圈里面加上上層和下層合攏的子扣,外面還要加兩道箍。十、穿撐:在圈上打眼穿兩道木撐。十一、鋪齒子:最后在圈內鋪上一道一道的木條,叫籠齒子。至此,一層籠就算制成了。
過去的籠以幾梢?guī)咨襾碚摯笮。瑥男〉酱蟮呐帕许樞蚴切∪?、大三梢、小五梢、大五梢、小七梢、大七梢,最大的為九梢,特大的叫出梢。從一梢到九梢都是單?shù),沒有雙數(shù)。
據(jù)賀天海說,現(xiàn)在市場上有鐵籠、竹子籠,但這兩種籠都沒有松木籠好。松木籠透氣性能好,蒸出來的饃饃表面沒有水汽,吃起來還有一股松香味,放涼都不會變硬;而鐵籠和竹子籠蒸出來的饃饃,表面一層水汽,一放涼就變硬了?,F(xiàn)在城里人都住上了樓房,不再使用架火的鍋頭,吃饃饃都在街上買著吃。以前家家戶戶少不了的籠現(xiàn)在銷量少了,而蒸饃饃店里都使用特大的籠,高到十幾層,要搭上梯子才能夠得著頂,使用量也小。現(xiàn)在制作籠的木材也不好買,幾家以前制籠的作坊現(xiàn)在都停業(yè)了,他準備再干幾年也不做了?,F(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又苦又累的手藝。他只有一個兒子還在上大學,他家這一傳承了三代一百多年的手藝面臨失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