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原因,平塘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來的藝術(shù)名家好比鳳毛麟角。但郭家訓先生就是從平塘大山中走出來,并登堂入室,走進藝術(shù)圣殿的一位當代名家,其成就對于平塘來說,尤其顯得那么的彌足珍貴。
幾十個春秋的風雨人生,幾十載孜孜不倦的追求,郭家訓先生在中國畫壇,尤其是在國畫山水方面,已擁有了屬于他的一個重要席位。
如今,已是中國美協(xié)湖北分會會員、湖北省新聞美協(xié)理事、中原書畫院院士、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設(shè)計系客座教授,個人藝術(shù)簡介已載入《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及《一代名家》等大型書典。但郭家訓先生,仍在筆耕不輟,用手中的畫筆描繪他對生命的禮贊,對人生的謳歌。正是這種杜鵑啼血般對藝術(shù)的一往情深,百折不回的執(zhí)著追求,催生了他又一新的力作:近期在湖北科教大廳展出,長達30米,寬45厘米的《千山萬水圖》。這樣的鴻篇巨制,足以贏得人們對他更多的敬仰,標志著家訓先生的藝術(shù)人生又躍上一個新的里程。
讀郭家訓先生的畫,常常讓人品嘗到山的蘊涵,山的品質(zhì)。其筆下的山川峰巒、丘壑深谷,都深深地鐫刻上了故鄉(xiāng)山的烙印,這一切,都與他在平塘這高原大山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血液中噴涌著山的激蕩而分不開。
1953年,剛剛蹣跚學步的郭家訓,隨“支邊、支教”的父母從貴陽輾轉(zhuǎn)麻江又從麻江來到平塘的通州鎮(zhèn),并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由于父親曾做過國民黨軍隊的上尉押運員,母親是一個反民主官宦人家的“千金”,這樣的家庭成份在那個時代面臨的社會壓力不言而喻,厄運之神仿佛也特別“眷顧”這個飽受磨難的少年。郭家訓患上了嚴重的哮喘病,1968年,上初中時病情越來越嚴重,看著他“蘆柴棒”一般瘦弱不堪的病體,親人們都認為他是“挺不過去了”。據(jù)他大姐回憶,當時的郭家訓瘦得不成樣子,他的四肢總是比別人小一號,腳腿只有別人的手一般大小,虛弱到每走幾步都要停下來休息很長時間才能緩過氣來。嚴重的病魔使郭家訓不得不停止了學業(yè),不得不離開了他心愛的學校。學上不成了,但這個生性好學,從小就對“畫畫”有強烈興趣的少年從未停止他的“涂鴉”,家里四周的墻壁上,到處都是他畫上的張飛、李逵、白蛇、妖精的圖案。
盡管飽受病魔之痛,但家中姊妹較多,生活無比艱難。為減輕家中負擔,從小就乖巧懂事,很懂得體貼父母的郭家訓開始了外出謀生的生活。他拖著病懨懨的身體去鄉(xiāng)下拜師學會了篾匠手藝,到養(yǎng)路道班敲砂來貼補家用。沒有人知道,少年郭家訓是如何度過他人生中最灰暗、最艱辛的這段歲月的。
痛苦的日子仿佛沒完沒了,1973年,郭家訓再次經(jīng)歷人生又一次重大考驗。初中沒讀完的他,被一次次地催促去“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父母無奈,只好把他送到原籍湖北省天門縣橫林區(qū)毛湖公社郭家灣大隊當知青。當知青期間,自幼聰慧的郭家訓不僅積極勞動,還熱心參加文藝宣傳隊,并自學吹起了“黑管”,他辦的黑板報很是新穎別致,內(nèi)容豐富多彩,黑板報前常常是人頭攢動。不久,中國“一冶”來到他所在的大隊招工,郭家訓憑借他自學的繪畫本領(lǐng)和小有名氣的才能贏得了招工人員的青睞,得以順利進人了位于武漢市的中國“一冶\"SE作,在建設(shè)工地當起了木工。
命運有時真的非常捉弄人。進入“一冶”的郭家訓高興勁還沒有消退,他馬上便遇上大麻煩,郭家訓是“左撇子”,而木匠最重要的工具鋸子都是“右撇子”的,帶他的師傅對這個“無用”的徒弟非常不滿意。
不能使用鋸子,木工就做不成了,他命運的路口再次亮起“紅燈”。也許是郭家訓“命不該絕”,正當他走投無路時,“一冶”總部為了辦報紙、搞宣傳,到工地來物色人才,郭家訓再次憑他的繪畫功夫被選中了,幸運地調(diào)進了宣傳部,擔任起《一冶工人報》的美術(shù)編輯和報社記者,終于能夠?qū)iT從事自己喜愛的繪畫工作,陰暗的天空仿佛照進了一縷陽光,未來也顯示出一抹絢爛的色彩。
在“一冶”當了近二十年的美術(shù)編輯,郭家訓的繪畫水平得到了質(zhì)的提高,但從不滿足、自強不息的他明白,僅憑自己的這點“家底”,要想在藝術(shù)上有所建樹,是絕對不可能的,郭家訓又開始了向人生更高目標的奮進。
苦心人,天不負。1985年,郭家訓憑著他頑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終于考上了湖北工業(yè)學院工藝美術(shù)系。大學期間,已是30多歲“大齡青年”的他,整日沉醉于知識與藝術(shù)的海洋中,拼命地吸取中外藝術(shù)的養(yǎng)份,這為他日后在藝術(shù)天空里的飛躍和化蝶奠定了牢固的基礎(chǔ)。
坎坷的人生沒能讓郭家訓屈服,命運的波折,更加激發(fā)了他向上的斗志,“假如沒有黑夜,便看不到天上閃亮的星辰”。歷經(jīng)砥礪,終于使郭家訓走上了一條璀璨的藝術(shù)大道。1986年他參加“中國現(xiàn)代書畫美術(shù)展”,在日本東京展出作品《靜靜的小河灣》被日方收藏;2002年參加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0周年畫展,獲得優(yōu)秀獎;2003年參加武漢市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美術(shù)展獲得金獎,獲得一項又一項的殊榮。
細品家訓先生的畫作,處處可悟到他濃濃的家鄉(xiāng)情結(jié),常常可以在他的畫卷里尋覓到家鄉(xiāng)的芳蹤倩影。如《古寨逢春》,使我們看到了與通州“營盤”古屯堡的形與神;《水碾坊》活脫脫就是通州打貴河美景的寫實和藝術(shù)加工之作。
大山的品質(zhì)及楚文化的底蘊,熔進了郭家訓先生的生命中并得到了升華,在他藝術(shù)的天空中綻放出一朵朵絢麗的奇葩。他的作品既根植于傳統(tǒng),又廣納百家之長,更彰顯了他深沉、厚實、大氣磅礴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暗烙砂自票M,春與青溪長”,祖國的錦山秀水陶冶了他的性情,人生的艱辛困苦拓寬了他的胸懷,使得他“蘄愛力究翻入夢,戀詩心豁猛通禪”,達到了畫山畫水,信手拈來的嫻熟,或云或雨,或丘或壑,水墨瀟灑,筆勢跌宕,蒼辣剛健。足以看出他的繪畫藝術(shù)已趨人爐火純青的佳境。
采訪完郭家訓先生,得知他為圓自己的“藝術(shù)夢”,已做起了“自由職業(yè)畫家”。我們相信,隨著他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創(chuàng)作自由,其更多更好的作品將會不斷應(yīng)運而升,家訓先生書畫藝術(shù)也必將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