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望子成龍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其實,外國父母同中國父母的心情一樣,只不過教育觀念和做法不同而已。讓我們放眼世界,看看教育發(fā)達國家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fā)。——編者
法國:多給孩子一點自由
“給孩子寬松的環(huán)境,多給他們一點自由?!边@是法國家庭教育專家們從成功與失敗的家教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一位叫科爾內的家長反省說:“我的女兒卡爾尼剛剛5歲,她從幼兒園回來后,每周還要上三次業(yè)余課:星期二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累得不愿從冰上站起來,我這才決定停了這些課,讓她喘口氣?!?br/> 法國的教育學家指出,孩子學的課程越多并不意味著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許多業(yè)余課程不僅使家長們的錢包變癟,還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一味地要求他去做太多的事,會使他產生厭煩的心理。只有有了寬松的時間和空間,孩子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為了使孩子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引導他們學會合群比學會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長要盡可能帶小孩去公園游玩,鼓勵他們與同齡的小朋友進行交往。
現(xiàn)在,在巴黎到處可以看到街心給孩子們留出的空地,或當旱冰場,或作為自行車練習地,或用來搭建滑梯、秋千和蹺蹺板等,孩子們在那里玩得非常開心。(保羅)
英國:學生為何不厭學?
“只有熱愛你的專業(yè),你才會不顧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覺得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庇囊晃唤淌谠@樣解釋為何英國的教育如此強調啟發(fā)孩子的興趣。
厭學,對英國中小學生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在他們看來,上學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再高深枯燥的科學知識也可以學得輕松愉快。比如地理課,老師會從學生身邊的環(huán)境講起,讓孩子在生活中漸漸親近科學。事實上,英國小學的課堂看上去就像是一場游戲,歷史老師講一段歷史故事,涉及某個著名的家族,會讓同學們用廢報紙做這個家族的族徽。另外,英國小學生很少有家庭作業(yè),學業(yè)負擔非常輕。
英國學校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感受,如學校墻報上粘貼學生作品,給學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和表現(xiàn)個性的舞臺。在英國,老師不會對學生嚴厲訓斥,更多時候,他們會豎起大拇指對學生說:“非常好!”“你是最棒的!”
注重社會實踐是英國教育的又一顯著特色。英國學生校外課多,博物館、公園、藝術館都是孩子常去上課與實踐的地方。因此,英國孩子從小就能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感受人文思想的影響,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現(xiàn)實,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靈感,讓他們了解自身所愛,在以后選擇成長方向時不迷茫。(易人)
澳大利亞:再富也要窮孩子
11歲的托尼整整一個暑假都在碼頭打工,用抹布和清水清洗船舶,在太陽下一天干6個小時。別以為托尼是窮苦孩子,人家父母都是悉尼成功的中產階層。托尼的媽媽不會阻攔寶貝兒子去碼頭出苦力,因為托尼有權支配自己的時間。托尼的伙伴杰克也是個小小打工者。他上課老打盹兒,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早上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qū)送報紙,一天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無不羨慕。老師建議杰克把這個活兒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干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蹦闹?,杰克不以為然地說:“為什么?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同樣,杰克也來自有錢人家。
鼓勵孩子出苦力,為掙錢而影響功課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澳大利亞家長認為,再富也要窮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書本知識。
澳大利亞的孩子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y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抱怨、呻吟,因為那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
?。ɡ罘玻?br/>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利婭是以色列人,帶著兒子拉米爾來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剛從幼兒園回到家,利婭就問他:“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
“那么,你都問了些什么呢?”利婭繼續(xù)問。拉米爾開始匯報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么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么有的螞蟻會長翅膀?……我在旁邊留心數(shù)了數(shù),小家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
“向老師提問題啊!”利婭笑瞇瞇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br/> 利婭說,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會被長輩要求盡量提問題。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問別人10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斑@沒什么,”利婭說,“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br/> 我明白了,猶太人崇尚創(chuàng)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于懷疑,勇于發(fā)問,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想起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房子失火了,你會帶什么跑出去?”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父母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孩子答不出來,父母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倍腔郏∏【蛠碜杂谔釂?。
(王夢)
加拿大:公益活動鑄就高尚品格
在新華社渥太華分社所在的這條街上,有20多戶人家,未成年人不少,但幾年來,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孩子打架,也沒有見過家長訓斥孩子。
鄰居基諾先生說,加拿大家長對孩子的品行教育很重視,經常鼓勵孩子幫助別人,多參加公益活動。他家的三個孩子,輪流去幫助社區(qū)內一位殘疾人遛狗。冬天里,有時他會讓孩子去為沒有勞動力的鄰居掃雪。學?;虼壬茩C構組織的捐款活動,三個孩子也從未落下。基諾說,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同情弱者、幫助別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意識和美德。這樣的教育比父母的說教管用得多。
加拿大中小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有非常寬松的方面,也有很嚴的方面。比如學生打架,首先動手打人的一方要面臨被停學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懲罰。再如,女學生穿著太露也是不允許的。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事,一般校長要親自過問。
加拿大的學校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教育。比如,學校門前都要懸掛國旗,學生每天早上都要集體唱國歌。學校常常請名人或老兵來給學生介紹他們的經歷。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名人故居、歷史遺跡等。
加拿大學校的墻報上經常張貼有關非洲孩子喝不上水上不了學的宣傳畫,學校也常組織捐款活動。一位加拿大老師說,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對人類的博愛精神。
?。ǘ迹?br/>
美國:給孩子強壯的體魄
我的美國朋友中,凡是有孩子的,幾乎每個周末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阿萊希歐博士有四個孩子,都是從3歲開始參加體操訓練。那么小的年齡,當然也學不到什么,無非是翻翻筋斗,舉舉手,彎彎腰什么的。有時干脆就讓孩子在大蹦床上一個勁兒地跳。但阿萊希歐博士從沒讓孩子缺席過。
當孩子長到四五歲時,足球訓練又開始了。在這個年齡段,在不同的季節(jié),還有壘球、游泳、籃球課程,每個孩子都要參加一兩項運動。阿萊希歐和丈夫自告奮勇?lián)瘟舜笈畠旱膲厩蜿牭慕叹殻∨畠汉托鹤拥淖闱蜿牻叹?,大兒子的籃球隊教練……
我曾問阿萊希歐:“你認為你的孩子中會出現(xiàn)一兩個運動明星嗎?”
阿萊希歐是生理運動學博士,對此道很有研究。她回答:“根據(jù)他們的身體條件,根本不可能!但孩子參加體育運動,對他們的性格、身體、智力、協(xié)調能力、自尊心等都有好處,會讓他們受益終身?!?br/> 阿萊希歐的話道出了美國社會崇尚運動和強健體魄的價值取向。體育運動在美國現(xiàn)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美國男子,常常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們身上、手臂上一塊塊隆起的肌肉。美國的女孩對身體強健的追求也不亞于男孩,不同的是,她們喜歡的是修長的四肢,豐滿的胸脯,以及不遜于男孩的速度、靈活。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再好,如果在體育上沒有任何特長的話,那恐怕就要被列入NERD(神經質書呆子)的行列。
“不可否認,”阿萊希歐說,“身體的強健,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和自尊?!保ê常?br/>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