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文體的翻譯相比,文學翻譯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和難點,了解這些特點和難點是我們進行文學翻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翻譯教學而言,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搞清文學翻譯自身的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文學翻譯中的語言因素:
詞義與翻譯:在文學作品中,由于詞語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使文學翻譯難
度加大:首先是一詞多義,德語中的常用詞大都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這些詞的出現(xiàn)頻率高,搭配性強,具有豐富的所指意義,因此翻譯時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把握。其次,在文學作品中,詞語除了本身的所指之外,往往還有一定的蘊涵意義,即人們在使用語言時,賦予語言的主觀價值。蘊涵義主觀性強,且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特點,有時甚至另人難以琢磨,容易被忽視、被誤解。更何況想要用另一種語言去準確的詮釋,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第三,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也給文學翻譯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中德兩種語言的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相同詞類所表達的范圍不盡相同,所有的語法功能也不盡相同。在翻譯中要根據(jù)語言習慣進行詞類轉(zhuǎn)換、調(diào)整詞語結(jié)構(gòu)等。
明確了詞義翻譯中的困難,我們進一步探討其解決方式:首先, 在翻譯中要結(jié)合上下文、具體語境及時代背景,確定詞義。對于一些多義詞而言,不僅要注意結(jié)合本章節(jié)的語境,有時整個篇章的語境都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同時需要體會詞語的蘊涵義,蘊涵義是詞語所具有的較難把握的主觀意義,要做到準確把握蘊涵義,需要反復(f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表達,及特定的語境。針對中德語言結(jié)構(gòu)有所差異的問題,我們需要靈活的進行詞類轉(zhuǎn)換,例如名詞、形容詞、副詞、動詞之間的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要以符合原文意圖和漢語語言習慣為標準。
2. 句式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從表達效果看,簡單句言簡意賅,使用短句表達一定的場景也是很多作家的寫作風格。但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表達豐富的情感,更常見的是通過各種方式把句子拉長,借以創(chuàng)造豐富的意境,表達作者細膩的感情,或是深邃的思想。因此如何能通過翻譯,傳達出短句的意境和長句的細膩是譯者需要考慮的問題。特別是面對一些長句,中文和德文不同的句式特征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例如,主從復(fù)合句、多分詞句和比較成分的使用。
對于長句的處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縮句法,即翻譯之前先劃分句子成分,找到主從句,先譯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根據(jù)中文特點加上其他成分,同時需要注意句子的平衡;限定性成分獨立法,即限定性成分獨立成句,與主句相連;重復(fù)先行詞法,及解釋性從句重復(fù)先行詞,變從句為獨立短句或平行句。基本上,譯者所要做的首先是化繁為簡,理清句子,然后找到漢語對應(yīng)的表達方式平衡句子,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出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 文學翻譯中的非語言因素:
1. 比喻的翻譯:在各種修辭方法中,比喻的翻譯是難度最大的。盡管德漢兩種語言中比喻的形式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兩國的歷史文化、思維習慣和審美標準存在很大的不同,同一形象引起的聯(lián)想與感覺有別,這就給比喻的翻譯帶來很大的困難。
因此,在比喻的翻譯中,不能滿足于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必須采取各種手段跨越文化上的障礙,讓原文的比喻形象讓漢語讀者能夠接受。常用的方法:改譯,即改變原比喻形象,當原比喻形象在漢語文化中顯得突兀時,喻體與本體造成一種不和諧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原文的表達效果時,我們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進行闡釋性翻譯,即再現(xiàn)法語形象的同時,在行文中加入闡釋性成分,直接揭示原隱喻的隱涵義,使讀者了解作者的意圖;直譯并加注釋,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既能保持原文的意境又不會使讀者感到疑惑。
2. 諺語和成語的翻譯:諺語和成語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諺語和成語的翻譯,既要準確,又要傳神,這有著相當?shù)碾y度。
在翻譯中我們通常要遵循這樣的步驟,首先要準確理解原文中成語和諺語的意義,既包括字面的意思,也包括特定語境下的隱涵意義;第二,要在盡量貼近原意的基礎(chǔ)上尋找和中文相對應(yīng)的意義,進行較為貼切的翻譯;最后,還要反復(fù)琢磨作者的意圖,結(jié)合特定的語境,對翻譯語進行潤色以達到符合語義,符合語級,符合語境的效果。當漢語沒有與德語相一致的表達時,可以進行適當?shù)募庸ね怀鲈牡囊饩场?/p>
3.作者的文體風格: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文學翻譯還要講究意境和傳神,好的翻譯除了詞義的準確、句式的流暢和文化的傳達之外,還要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個性特色。這其實是凌駕于語言與文化更高難度的翻譯。譯者既要熟悉作者的行文風格還要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并且要對文學流派有一定的研究、能夠熟悉作者的生平,因此這是更高難度的要求。也是文學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的特殊要求。
三. 在研究生德語二外階段滲透文學翻譯的教學:
基于文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shù),是語言文化和作者風格的結(jié)合體,文學翻譯是各種文體翻譯對語言要求最高的翻譯形式。但是由于本人從事二外教學,所以文學翻譯只能在德語二外學生的研究生階段進行淺顯的滲透與簡單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層面的引導(dǎo)。
1. 語言層面:這是翻譯的基本層面和要求。教師需要引導(dǎo)學生疏通文義,準確理解原文含義,特別要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
2. 文化層面:這是翻譯的更高層面和要求。對于原文涉及的時代背景和蘊涵的豐富文化,教師要對學生做進一步的講解,以便學生準確把握文義和原文內(nèi)涵。
3. 文學層面:這是文學翻譯的特殊層面和要求。文學是生動的,或是要反映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或是要表達作者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因此,我們的翻譯不能是干巴巴的,同樣要求是充滿生機的,有血有肉的。既要體現(xiàn)出作者的行文風格,又要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豐富的情感表達。這是語言的藝術(shù),同樣也是思想的藝術(shù)。
4. 詩歌的翻譯: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還有更多自身的特點。詩歌的翻譯,除了要遵循以上提到的規(guī)則,還要在翻譯中注重詩歌的音律美,詩歌的意象美。如何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是文學翻譯中更大的難點,有待于日后作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書目:
張崇智,德漢翻譯教程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錢文彩,漢譯德理論與實踐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