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商標法的又一次修改已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商標法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商標法的發(fā)展趨勢,國外的商標法也給正在修改的我國商標法帶來一些可供借鑒的影響及啟示。本文通過參考和借鑒國外商標法修改的經驗及發(fā)展趨勢,為我國商標法的修改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商標法 特點 影響 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已進入關鍵時期。放眼世界,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商標法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商標法的發(fā)展趨勢,也給正在修改的我國商標法帶來影響及啟示。
一、相關國家商標法修改的特點
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商標法的修改,因國情、歷史文化及法律價值觀的差異,其立法內容有所不同,但基于商標法的屬性和立法目的,各國商標法律制度又有很多共性,這些國家立法修改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商標立法的發(fā)展趨勢。經過對比研究,筆者認為這種發(fā)展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對象的拓寬
上述國家在修改各自的商標法時,除了對傳統(tǒng)的商品商標、服務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保護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保護對象。比如,美國商標法修改后保護幾乎所有的具有識別功能的標志,包括文字、圖形、顏色、氣味以及商業(yè)外觀等;日本商標法增加了立體商標、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的規(guī)定,其中防御商標是日本商標法的特色。商標法保護對象的拓寬,一方面突破了傳統(tǒng)商標法只保護商標的單純性,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商標法的保護對象,商標法保護的不僅僅是商標,還包括其他商業(yè)標識,如商號、地理標識、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識別性外觀等。
2、縮短商標審查的時間
為加速商標審查,縮短商標審批時間并提高商標審查的質量,各國商標審查機構都在積極努力,探索商標審查制度的改革。在商標法方面,尤其表現(xiàn)為商標異議制度的變化。傳統(tǒng)商標法規(guī)定異議程序啟動的時間是在初審公告后一段時間內進行的,這是個必經程序,只能等這個程序期滿才能進入核準公告程序。這種規(guī)定人為地延長了商標審查時間,而從實踐中看,商標的異議率比例很低。為消除現(xiàn)行立法之弊端,日本商標法率先對異議制度進行修改,其特色在于:第一,將傳統(tǒng)的異議前置程序改后異議后置程序。即注冊公告后2個月內,如果認為注冊商標申請不應獲得注冊,任何人可以在異議期限內,向商標主管機構對該商標提出異議。第二,對商標異議案件的審理采用簡易程序,對不服異議決定的,不能提出申訴。
3、對著名商標的保護
由于馳名商標巨大的商業(yè)價值以及和保護商標的國際公約相適應,修正后的各國商標法紛紛增加了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條款。比如,法國將著名商標的保護擴大到了不類似的商品和服務上,日本對馳名商標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申請注冊環(huán)節(jié)和對在先使用權的保護方面。德國商標法則引入了商標淡化理論對馳名商標給與保護,該法規(guī)定:在與受保護的商標所使用的不相近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任何標志,但該商標在德國范圍內享有聲譽,并且沒有正當理由使用該標志不公平地利用了或損害了該商標的顯著性或聲譽的,構成侵權。
4、加大了對商標侵權的懲治力度
為加強對商標權的保護,上述國家在修改后的商標法里增加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加大了刑事懲治的力度。其中,尤以法國商標法規(guī)定的較全面,比如,對法人構成知識產權犯罪的,要承擔侵權刑事責任、沒收侵權物品、累犯加倍處罰以及剝奪上市選舉資格等一系列手段,以遏制此種犯罪行為。德國修改后的商標法加重了對假冒等行為的處罰并擴大了受害方在民事訴訟中的權利。
二、相關國家商標法修改的啟示
1、商標異議制度的改革
目前商標異議人啟動異議成本過低。商標異議本質是異議人與被異議人之間為各自利益展開的博弈,異議結果對雙方權益有切身影響。既然商標異議是一種民事行為,異議雙方通常也都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理性人,雙方就應該自行承擔風險,享有利益。
商標異議對商標申請人的利益影響很大,而商標異議人的成本相對卻很低,這導致雙方進行的是一場成本不對稱的競爭。為平衡雙方競爭的天平,可以要求異議人提供相應擔保。如果異議失敗異議人將付出喪失擔保金的代價,如果異議成功可以責令被異議人承擔所有費用,以此平衡雙方權利義務。。同時為了避免有人刻意利用商標異議的多級程序,還可以規(guī)定申請復議以及起訴和上訴需要逐級增加費用,同時規(guī)定提供擔保責任。最終由敗訴方承擔。如此設計既可以迫使異議人在啟動每一步程序時不得不考慮成本,也可以使確有合法依據的異議人在最終得到補償。
將商標局對異議的全面實質性審查改為對異議理由與證據的初步審查。商標局可以對顯然沒有正當理由的異議在半年內迅速駁回。同時把商標評審委員會的復審從必經程序改為選擇程序。任何當事人對商標局裁決不服可以選擇向商標評審委員會請求復審,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最后,建議立法者對顯然具有惡意的異議人建立專門訴訟機制,并規(guī)定實體的懲罰性賠償措施。惡意異議對經濟秩序和具體被異議人都產生嚴重影響,明文賦予權利人索賠的權利可以對惡意異議產生顯著阻遏力。
2、馳名商標保護的反淡化
(1)制定專門的反淡化法保護馳名商標
這方面受推美國。如前所述,商標淡化理論在美國被提出以后,1947年馬薩諸塞州首先通過了第一個州反淡化法,至今已有二十多個州通過了自己的反淡化法,如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等。
美國的反淡化法在商標保護中增加了一個新的訴訟依據,這不同于傳統(tǒng)的商標侵權的訴訟依據。商標侵權的判定標準時混淆、欺騙和誤導的可能性,而商標淡化的判定標準是,未經授權而對他人馳名商標的使用減低了公眾對該商標指示商品和服務的唯一性和特別性的感受。很明顯美國的反淡化法師依據“商業(yè)信譽損害”的可能性和馳名商標顯著性的淡化的可能性提供法律救濟的。而且,由于反淡化法的適用不要求具有競爭關系或混淆可能的存在,這更有利于商標權人行使訴權。
(2)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有些國家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馳名商標免于被淡化。如希臘《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條規(guī)定:“禁止使用馳名商標于不同商品上以利用馳名商標信譽沖淡其顯著性”。有的國家盡管在反不正當競爭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禁止商標淡化行為,但在有關商標淡化訴訟中,適用不正當競爭訴訟。
(3)通過商標法保護
大陸法系國家多采用此種方式。法國1991年生效的《法國知識產權法》第七卷(即商標法部分)第L.735-5規(guī)定:“在與注冊中指定的不類似或服務上使用著名商標給商標所有人造成損失或者構成對該商標不當使用的,侵害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德國《商標法》第10條第1款規(guī)定:“如果一個商標與巴黎公約第6條之2意義的在德國境內馳名的在先商標相同或近似,以及如果達到了第9條第(1)款第1、2、3項的附加要求,則該商標不應獲準注冊”。第14條第(2)款規(guī)定:“未經商標權利人同意應禁止第三方在商業(yè)活動中在與受保護的商標所使用的不相近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但是該商標在德國范圍內享有聲譽,并且沒有正當理由使用該標志不公平地利用了損害了該商標的顯著性或聲譽?!比毡?991年《商標法》第4條第1項規(guī)定,如果存在混淆商品出處的可能性,即使與馳名商標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不類似,也應予以制止。
參考文獻:
[1] 侯志鴻.商標惡意異議“攔路搶劫”[J].中國消費者報,2009.
[2] 馮曉青:《企業(yè)知識產權戰(zhàn)略》,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年版。
[3] 何敏:《企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實務》,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加里#8226;古莫斯-卡瑟爾斯,丘建等譯.競爭的革命——企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5]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6] 陳潔編.WTO與知識產權法律實務[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