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杜甫經歷了歌舞升平的開元盛世,也經歷了流離失所的安史之亂。尖銳而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僅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給國家的帶來了嚴重危機,同時也使杜甫陷入了生活的底層。他長期生活在人民中間,這就使他有可能描繪出那整個苦難時代的生活圖畫,并逐漸攀登上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
一、杜甫沒有遵循建安以來沿襲樂府古題的老一套辦法,而是本著漢樂府“緣事而發(fā)”的精神自創(chuàng)新題,往往觸景生情,情、景、事相融。
杜甫的絕句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反映戰(zhàn)亂與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華。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杜甫表達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復詠嘆、百轉千回。因此感情的抒發(fā),也就顯得更加深沉。《登岳陽樓》開首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比缓笫恰坝H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對洞庭湖的壯闊景色,杜甫驟然百感交集,緣事而發(fā),對于身世蒼涼、飄泊的傷懷和對于離散親朋的眷念以及國家災難與人民疾苦的憂慮,全都涌上心頭。最后“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雖然只這一句,卻已經把心中所有感情份量全都包含進去了,在感情抒發(fā)上給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二、杜甫具備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杜詩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一大特色,這不僅在文學史上而且也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杜甫華州棄官,客居秦州(甘肅天水),后又經同谷到成都。棄官的主要原因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后,對朝政的失望。當杜甫被迫離開歷代先人“奉儒守官”的仕途,離開他為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所依賴的朝廷,感到極度的苦悶榜徨。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使他的生活態(tài)度更加堅定。正如寓言詩《風凰臺》中說的,為了“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自己剖心瀝血也在所不惜?!皯?zhàn)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送陵州路使君十四》)、“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這些詩句和《登樓》、《恨別》等詩,深深地表現(xiàn)出他的愛國深情。以至于杜甫在梓州聽到安史大亂平息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放聲高歌,這就是熱情洋溢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亂結束了,唐朝元氣大傷。但杜甫殷切盼望“復睹耕桑民”的中興局面并沒有出現(xiàn)。他懷念長安,思念故鄉(xiāng),苦于軍閥混戰(zhàn),也不能如愿。《冬至》詩中說,“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可見他的心境十分郁悶。晚年,杜甫離開成都,居住于夔府,輾轉不息,疾病纏身并感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他仍用詩歌抒發(fā)憂國憂民的幽憤。這段時期感懷往事的詩歌增多?!稇浳簟?、《昔游》、《秋興》等,描敘了自“開元全盛日”到天寶末年安史之亂這一時期里唐代社會生活發(fā)生的重大變化,著重反映了詩人經歷的十數(shù)年間舉國動蕩不安的局勢。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忱,折光地再現(xiàn)于這些詩篇里。這些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而且也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杜甫對人民的充滿著深刻的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是懷著強烈的憎恨,這是杜詩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重要特征。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曾應試和獻“大禮賦”得玄宗賞識,但均無結果。直到安史之亂前才得到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杜甫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在《麗人行》中,杜甫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其愛憎態(tài)度已顯露無遺。杜甫表達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復詠嘆、百轉千回。因此那感情的抒發(fā),也就顯得更加深沉?!兜窃狸枠恰贰ⅰ肚锱d八首》等詩中也表現(xiàn)出杜甫深沉的憂思,蘊含著一份憂念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深沉的憂思、跌宕起伏的感情表達方式,語言、形象和節(jié)奏韻律細致的描寫,表現(xiàn)出詩的意境的悲壯美,構成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特色。
四、現(xiàn)實是復雜的,為了全面地反映現(xiàn)實,杜甫掌握了利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范。
杜詩體制多樣,各有所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體;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三吏”、“三別”。七言古詩擅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綺麗: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秋興八首》、《登高》等。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和部分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因此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
杜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杜甫最能駕馭詩的各種形式,并能使每種形式都得到新的發(fā)展。他在五言古體詩里普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寫來十分生動,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語調的自然,最顯著的例子是“三吏”、“三別”、《羌村》等。他在七言古體詩中擅長于抒寫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洗兵馬》、《歲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功力甚深,達到很高的成就,數(shù)量占杜詩的一半以上,他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揚。五律如《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詠懷古跡五首》等。
五、為了生動而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表現(xiàn)手法上杜甫為后人開啟不少法門,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作為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懷著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詩人民性的重要特征。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二十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他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
杜甫嚴格的寫實方法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質。例如,《兵車行》寫咸陽橋頭哭夫別子送行的場面,形象生動地反映出天寶后期拓邊戰(zhàn)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災難和人民群眾對拓邊戰(zhàn)爭的態(tài)度與心情。杜甫嚴格寫實方法的又一點,是對客觀世界觀察的細微,描寫的準確、傳神。杜甫觀察現(xiàn)實的細微,往往使人嘆為觀止。在《羌村》詩中寫歸家的第一個感覺是:“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鼻Ю餁w來,有誰會去注意門外的鳥雀叫呢?正是描寫的細微傳神處。
在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杜甫占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杜甫總結并發(fā)揚我國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一歷史任務,他把現(xiàn)實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