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第一。
張?zhí)煲韺?chuàng)作分為“寫故事”和“寫入”兩種,但他并不就此將二者截然分開,而是主張:“人物總是居于主動地位:是人物自己在活動而有故事。人物第一?!薄皼]有人就沒有故事?!边@就強調(diào)了人物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為說明其重要性,他舉了幾個中外文學作品作為例子,如《撒克遜劫后英雄略》、《西游記》、唐宋傳奇,以及一些并非描寫人的作品《伊索寓言》、拉豐登和希且得林的寓言(盡管借用了狐貍、貓、鯉魚等動物,但卻表現(xiàn)出了人性。)
在張?zhí)煲砜磥?,從古至今作品都是以描寫人物為主,即使是原始社會。只是“原始民族的詩里,‘人’的描寫是很馬虎的,或簡直沒個地位?!睆堈J為,原始詩人并不是不關(guān)心人,只是他們也是出于無奈,“人本身被人類以外的東西支配著,人就處于一種被動地位”?!爸挥械搅巳祟惸軌蜃杂X地支配自然之后,到了人類能夠自己做主,來支配人類自己的命運之后”,作品中的“人”才是主動的,才不被別的東西所擺布。足見其對于人物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的力薦與重視,視角也可謂獨特。
二、要寫活“人”。
活“人”,即具體的人。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具體的人,才是活的“人”呢?就是那些的的確確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里的人。即跟我們一樣有靈魂有血有肉的“人”,而他們的命運也是一個真的“人”可能遭遇到的命運,那么“他的一切——甚至他的內(nèi)心,他那些最微妙的感觸,他那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我們也能夠了解,能夠設(shè)身處地去同感,并且關(guān)心他的命運”。也就是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命運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具體可感、有著真實感的人,而非那些虛無縹緲的人。
盡管了解了活“人”的概念,但應(yīng)注意有些作品中的人物不能稱其為活“人”。如下面兩種情況:
(一)人物是操行考語的化身。和臉譜主義寫法相似,即只有一個抽象道德性,而沒有“人”性。那些人物出場總是一個路數(shù),總是用一些“或好或歹的道德詞兒”去套,沒有一點自己的自動性,儼然成為一個工具。也就是,人物只具有大眾的一般性,而缺少了他本身的一些個性,將人物定型化,標簽化了。
(二)英雄是神,而不是“人”。即人們往往寫英雄是將其寫成了神,而不是人,失去了“人”所具有的特征。這里張舉了幾個例子,如清代夏敬渠(魯迅考證夏二銘即是他)晚年所作的《野叟曝言》里的主人公文素臣,他認為,“這個人物寫得太‘偉大’了”,以至于看了以后不相信,而且“還使我忍不住好笑,甚至于覺得肉麻?!笨梢姡乃爻急砻鎸懙氖侨?,實則寫的是神。
三、評斷人物。
張?zhí)煲碚J為,作者對他的人物總會有一種道德態(tài)度,而各個作者對他的人物之或好或壞,或愛或憎,因所處的時代和民族、自己的為人、受的教養(yǎng)等不同。同時,作者本身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讀者對人物的態(tài)度,讀者讀了作品會做出品評。所以,不同的作者對人物的道德態(tài)度不同,心中對所寫人物的考語就不同,即對人物的評斷也會因人而異。
盡管有所不同,但也應(yīng)有一定的評斷標準。那么,作者對他所描寫的人物應(yīng)如何給予評斷呢?也就是評斷的標準是什么?張認為,人是多方面的,要“從他的深處來看,從他的大處來看?!焙螢樯钐帲螢榇筇?就是“作者要看看,這個人物的靈魂是怎樣構(gòu)成的,而哪一些構(gòu)成分子是最主要的:要看看,這么一個有靈魂的人物,他的為人一切,怎樣影響了他同船者的命運;這當然不僅看到他的過去與現(xiàn)在,而且尤須看到他的未來,這就是說,作者要看看,這個人物在怎樣創(chuàng)造人類史?!蹦靡獯罄哪骼锬醽碚f,作為人,他是多方面的,比如,他既是意大利首相,又是他太太的丈夫,他女兒的父親。他朋友的朋友,他所愛讀的書籍的讀者。就是說,他也有他的私生活,有他的嗜好,有他的真苦悶與真喜悅,等等。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為“人”的墨索里尼,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毫無缺點的首相。如果將其苦悶不能解脫、嗜好受限制等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就能描寫到他的里面,寫出他的根基、他的復(fù)雜的個性。也就描寫出了他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即所謂的大處、深處。也就是說,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表面,而應(yīng)深入他的肌理,把握其存在的真實性。
四、了解人物。
(一)作家要對人物的個性敏感。要有這敏感,需要“窺到那個人物的靈魂深處,他的內(nèi)心,他的情緒,他的苦樂,他的欲望,他的夢”。即使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也要敏感地把它覺察出來。所以說,作家要想了解他的人物,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主要是對人物的敏感度。如燒陶的老窯戶看一窯貨色就知道陶器燒得好不好,但作家描寫時,不一定非得從這方面著手,也可以通過老窯戶看到陶器燒好時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情態(tài)來描寫,如他的嘆息,他的表情,他的頓腳等方面。
(二)作家要培養(yǎng)自己的修養(yǎng)。張?zhí)煲碚J為,一個作家的修養(yǎng),不僅要讀書,獲得他所需的各種知識,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修養(yǎng)。只有這樣,看人物才看得深。因為“作家也是一個‘人’:他觀察人生,這里要有他自己的‘我’在?!边@才能達到與人物將心比心。亦即作家要有詩人之“我”——一種非個人口味偏好的,更深層次的、經(jīng)過提煉的純化的“我”。這樣,作家才能把一個人物了解得深刻,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在此刻也才能探索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