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謝靈運是劉宋時期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他與佛教之間淵源頗深,他的山水詩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佛教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以一種審美的情思來表現(xiàn)佛理。把山水審美與宗教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人在山水審美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受和體悟到佛理。
關鍵詞:謝靈運山水詩般若學彌陀凈土信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06-0030-01
魯迅曾指出:“到東晉,風氣變了,社會思想平靜得多,各處都夾入了佛教的思想?!钡綍x宋之際,佛教由曹魏、西晉時的依附玄學到東晉的玄、佛合流后,一躍而成為南方社會最為活躍、最有影響、最受關注的主流思想文化。作為此時“杰出的佛教濤人”的謝靈運是一位拔萃超群,既“長玄學”,又精佛理的大詩人、大學者。他談玄有“萬頃波”之稱,他習佛,又注釋有《金剛般若經》,對般若學理論有極深的研究和造詣,所以說,謝靈運玄佛交映,珠聯(lián)璧合,在佛教思想文化這一大潮中并不只是隨波逐流,而是一位積極參與、起著關鍵作用的弄潮者。
1、謝靈運山水詩的般若理趣
謝靈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的主要動機應該是實踐般若色空不二觀?!胺短?、謝靈運常言,六經輿文,本在濟俗為治耳,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
“性靈真奧”,是對佛教“心性論’的發(fā)揮,指的是清靜自在、光明灑脫的本性。謝靈運仕途坎坷,多病多憂,山水之樂既是現(xiàn)實中所能得到的精神安慰,又能滿足宗教追求,所以詩中充滿了“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等句子,他的山水詩往往就是情、景、理交融的觀照過程的具體展現(xiàn)。
般若觀照對謝靈運的創(chuàng)作方式有明顯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是把禪悟與作詩融貫了起來。謝靈運熟習禪法,受道生的影響,主張“頓悟說”。“頓悟”即山水觀照中的瞬間的、直覺的感悟。一悟頓了真諦,當下獲得身心的自在和解脫。袒露的性靈不受思維規(guī)則的約束,詩句純任天機,不經由意識思量,不在經驗上打轉,不糾纏于陳言剩語,自有境界,能在靈明交澈下,將朗朗乾坤森羅萬象和盤托出,如“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交交止栩黃,呦呦食蘋鹿”等詩句,都把眼前之景與胸中之情融得毫無間隔,稱得上是“但見性情,不睹文字”的境界。如《登江中孤嶼》: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昆山姿,緬邈區(qū)中緣。始信安期術,得盡養(yǎng)生年。
作者寓目輒書,不假稍待;讀者身臨其境而不知不覺;心性的交流、啟迪無礙無隔,妙臺無間。
謝靈運以般若之色空觀來觀照自然山水的審美實踐,將山水大地看作佛影的化身。他的山水詩喜歡用般若學的慣用詞語,如“空”、“靈”、“幽”等。其中“空”字使用最多,其山水詩就有十五處之多: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準為傳。
(《登江中孤嶼》)
同游息心客,噯然若可睹。清霄飚浮煙,空林響法鼓。
(《登石室飯僧》)
絕溜飛庭前,高林映窗里。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
(《石壁立招提精舍》)
空不是無,它是事物的本體、實質,一切外觀景象都是為了展現(xiàn)本質。人們在欣賞自然山水時,也應由外部景觀探究其本體。
2、彌陀凈土思想與謝靈運山水詩創(chuàng)作
謝靈運還接受了當時社會上極為盛行的彌陀凈土信仰的思想,并把這種彌陀凈土信仰的思想與山水文學的創(chuàng)作聯(lián)系在一起。有意識的把現(xiàn)實山水融入到他所竭力追求的超現(xiàn)實的彌陀極樂凈土境界中。
四城有頓躓,三世無極已。浮歡昧眼前,沈照貫終始。壯齡緩前期,頹年迫暮齒。揮霍夢幻頃,飄忽風電起。良緣迨未謝,時逝不可俟。敬擬靈鷲山尚想祗洹軌。絕溜飛庭前,高林映窗里。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石擘立招提精舍》)
謝靈運詩中經常出現(xiàn)將自己所見的山、水想象成佛教中的圣地。這首詩由眼前之景,想起了佛光閃耀的靈鷲山,進而悟出佛理,一切是多么的合情合理。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對自然山水的觀賞,重在“會性通神”,“遺情舍塵物”,用心去觀察,領略山川之美,進而發(fā)現(xiàn)美中所蘊藏的“真理”。
如《登永嘉綠嶂山詩》:裹糧杖輕策。懷遲上幽室。行源逕轉遠,距陸情未畢。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澗委水屢迷,林回巖逾密。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盅上貴不事,履二美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難匹。頤阿競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詩人觀照的山林景象,先足澗繞水轉,林深巖密,使人難分初月還是落日;加之黃昏,四周‘片幽暗。正當這一切讓人感到十分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詩人的筆鋒一轉,接著的足,詩人在這幽暗的景象之中坦然信步,并沉湎于寂思冥想,從而使心智恬適開朗,人生真諦昭彰明晰。再如《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詩人游玩山水,是抱著娛樂的態(tài)度,早出晚回,舟中回望遠山林壑,已是落霞夕靄,黃昏暮色,令人樂以忘歸的清暉美景形冥景滅。然而,在這暮色蒼茫之中,詩人對人生的價值和真意的理解和體悟盡是在這幽暗的色彩和昏飩的景象之中獲得了彰顯。再如《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諸屢逕復,乘流玩回轉。蘋萍泛沈深,預菰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競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詩人在清晨光線幽暗尚未明亮之際出游,在經過’系列游山玩水、攀林采葉、合手取水的喜悅之后,情思頓生,理念頓悟,什么塵1=吐是非、煩惱、失意,均在此超凡脫俗的山水審美境界中,化為烏有。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謝靈運山水詩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結構模式:記游——寫景——興情——悟理。這正是他的禪觀念佛與山水文學創(chuàng)作熔冶于一爐的結果。
謝靈運是。一個佛教徒,同時又是個文學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佛教意識作為指導。他的山水詩作不足簡單的模山范水,而是有著個性化的思考。謝詩中有對時間流逝、生命無常的慨嘆,謝靈運對生命的慨嘆不是苦悶、消沉的,而是齲達、明朗的,“善哉達士,滔滔處樂”。因為他心中有著往生凈土的愿望及佛性我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