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yǎng)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缎抡n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對于老師的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去建構新型的課堂,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在訓練內容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
憑借教材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功。這些語文基本功又是通過一篇篇課文、一個個單元來體現的。一課書、一組文不可能包括多項訓練內容。因此教師對教材所體現的語文基本功要注意認真鉆研、整體把握、分步實施。具體地說,就是一節(jié)課,怎樣練,練哪些,都要精心設置,并將其具體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教師的介入行為應是: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完整,則一定要給予明確、積極的評價。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錯誤,則要引導其找錯并加以改正,或指導學生弄清回答的根據和理由,通過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學生補充他人的回答。教師這一介入行為,有助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
二、在訓練的形式、方法中學生的能力。
內容、項目解決了練哪些的問題,形式、方法要解決的就是怎樣練的問題了。實實在在的訓練形式和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筑路奠基。
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思考,要徹底摒棄那種好象聽說讀寫樣樣都讓學生練了,但卻都是空放幾槍,沒有真正到位的華而不實的教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時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間的討論,但結果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边@種形式上的交流與主動學習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知識的建構。事實上,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才能在訓練的形式、方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三、建立教學民主觀,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攝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边@說明中國古代教育家在很早就清醒的認識到,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蛟S也正是這種傳統才造就師道尊嚴,才使教師唯我獨尊,歷行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公事。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打破傳統觀念,革除一切對待學生不公平的現象,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學生拉家常、交朋友,取消傳統的上課喊起立,回答問題時不需要舉手。他們都把教學民主觀演繹的淋漓盡致。事實證明,大力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則有助于學生投身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體驗與教師一同獲取知識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學是自己的事情,學習成了他們積極的內心需要,教師設計各種活動,都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與交流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從而促進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獨特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習興趣
由于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十分豐富,他們對鮮艷的畫面,跳躍的動畫,新奇的事物等記憶深刻,接受較快,我在講授《回聲》一課時,從理解詞語入手。開門見山地問:“小朋友,你們聽過哪些聲音?”學生踴躍回答:“風聲、雷聲、雨聲……”,“那你們能根據它們名字的來歷,從字面理解什么是回聲嗎?為什么會聽到回聲昵?”。強烈的表現欲和好奇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此外還有課堂表演,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俗話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教學不應該一成不變的,一定要隨時觀察課堂氣氛,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成績給予正確的評價、肯定,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喜悅中發(fā)現自我,肯定自我,悅納自我,為下一步的成功增強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