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適用于整形外科病房的分級心理護理模式。方法:將120例整形外科患者入院后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給予分級心理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監(jiān)測不同時段兩組患者的脈搏、呼吸和血壓。結果:兩組患者在入院時脈搏、呼吸和血壓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在術前1天、術后4天的脈搏、呼吸和血壓變化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結論:分級心理護理模式對于整形外科住院患者具有專業(yè)性強,連貫性好、重點突出的特點,能夠有效地穩(wěn)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顯著提高護理效果。
[關鍵詞]分級心理護理;模式;整形外科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1224-03
Practice of setting up the mode of grading mental nursing in plastic surgery
WANG Da-fang,HU Zhi-hong,WU Wen-hong
(North 3 Department,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de of grading mental nursing in plastic surgery. Methods 120 cases of the plastic surgery patients after admission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Grading mental nursing was appli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mmon mental nursing,temperature、pulse andblood pressure had been measur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figures of temperature、pulse andblood pressure inhospitalization of both groups have no statistics difference but those of the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in peroperation,4 day postoperation(P<0.01),Conclusions The mode of grading mental nursing for plastic surgery patients in hospital possesses professional、continuous and intensive features.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notably.
Key words:grading mental nursing;mode; plastic surgery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整形外科是治療疾病、修殘補缺、美化外形的醫(yī)學專業(yè),尤其強調心理治療和護理。早在1990年Millard教授在《整形外科治療原則》中就明確指出,在整形外科的治療過程中,心理護理至關重要[1]。目前由于整體護理的開展,心理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心理評估、心理診斷、采取具體措施等環(huán)節(jié)存在不足,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心理護理模式[2]。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科針對整形外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 對120例整形外科患者實行了分級心理護理,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1.1.1納入標準:①年齡18~45歲;②接受了成功的整形外科手術,手術出血量<100ml;③麻醉方法均為局部麻醉加鎮(zhèn)靜;④排除高血壓、肥胖等化驗異常者。
1.1.2一般資料:2009年3月~2010年3月選擇我院住院手術的患者120例,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每組先天性畸形、后天性燒傷創(chuàng)傷畸形和美容手術各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經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試驗組給予分級心理護理。將患者的心理護理分為二級,在普通護士之外設立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具體方法如下:①準備階段: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由經過系統(tǒng)學習過心理學的護士擔任。由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對全科護士進行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如何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健康的標準、 焦慮和抑郁的表現、如何進行有目的的溝通、心理護理的理論基礎及常用的心理護理方法等。制定實施分級心理護理的監(jiān)測流程, 設計記錄表格;②實施階段:全科護士除了實施常規(guī)心理護理之外,采取主觀評估法(包括觀察法和訪談法)觀察和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術前患者交流時,注意了解其對整形手術的期望值;與術后患者交流時,關注其對手術效果的評價;非手術期間應留意生活突發(fā)事件對患者的心理影響。當患者出現異常情緒和行為,由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進行心理評估和心理診斷。心理專業(yè)護士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心理學的量表,嚴格按照要求實施心理測驗。根據心理測驗的結果將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級,例如根據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可將心理狀態(tài)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心理診斷以產生內心沖突的時間為開始時間,而不是入院時間。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等全科護士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措施。全科護士共同參與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計劃,由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實施技術性心理干預。由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掌控對每位患者的心理護理過程。全科護士在日常護理操作過程中同時給予患者常規(guī)心理護理,包括術前心理疏導、調整情緒、術前告知、交談、樹立信心等。對于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建立交接班制度,發(fā)現有患者出現情緒行為異常,及時記錄并接班,以便進一步觀察。責任護士更多地給予患者支持性心理護理,運用治療性的語言,如鼓勵、安慰、解釋、指導和啟發(fā)等方法幫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改善消極情緒,矯正不良行為。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針對性地運用心理治療方法,如放松療法、求助者中心療法、認知療法等對患者實施治療性心理護理,一般每周1~2次,每次30min~1h。促進患者向心理健康轉化。1.2.2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具體方法主要包括護士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地介紹手術方法、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術后主動關心患者,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的詢問等[3]。
1.3觀察指標:監(jiān)測兩組患者在入院時、術前1天、術后4天脈搏、呼吸和血壓的具體數值。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在入院時脈搏、呼吸和血壓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在術前1天、術后4天試驗組的脈搏、呼吸和血壓數值變化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別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1)。
3 討論
3.1 分級心理護理的特點和作用:護理人員與患者有著密切的接觸,能及時發(fā)現患者的心理問題,解決患者的心理困擾,這是不該忽略的護理范疇[4]。有專家提出我國可借鑒國外的經驗,改變臨床心理護理的工作模式,在病區(qū)內設立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由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起到心理工作者的作用,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5]。我科在整形外科病房設立心理護理專業(yè)護士,建立以心理護理專業(yè)為主導,其他護理人員輔助的心理護理模式,與常規(guī)心理護理模式對照組比較,能夠提升心理護理的專業(yè)水平,將更多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運用到臨床心理護理工作中。運用分級心理護理模式實施的心理護理具有專業(yè)性強、連貫性好和重點突出的特點,能夠及早發(fā)現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并給予個性化的心理干預,顯著地提高心理護理的效果。雖然在短暫的住院期間,實施分級心理護理很難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但是可以使患者的行為情緒穩(wěn)定,向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轉化,從而達到積極地配合醫(yī)療和護理的目的。
3.2整形外科實施分級心理護理的必要性:整形外科患者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早已被關注。早在1960年Edgerton等調查表明: 要求進行整形美容者中有人格障礙和心理異常的占30%~60%[6]。1992年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宋儒耀教授等曾對整形、美容求術者進行心理特征的研究,結果發(fā)現52%有個性異常[7]。因此準確篩查出存在心理問題的整形患者,及時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Borah等[8]提出由于整形外科醫(yī)師工作忙碌,與患者接觸時間相對較短, 而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較多,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入院后的交談和詢問,對患者繼往心理疾病的篩查、術前、術后心理并發(fā)癥的協(xié)助診治等,均具有醫(yī)師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高水平的心理護理能夠促使患者的情緒行為穩(wěn)定,能夠引導患者客觀地看待整形手術,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 正確地面對自我現狀,有效地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本研究在整形外科臨床工作中實施分級心理護理模式,符合我國目前對患者的護理模式,可操作性強,既解決了我國整形外科缺乏心理醫(yī)師的不足,又滿足了整形外科需要加強心理治療和護理的需求。
3.3實施分級心理護理的注意事項:目前國內有關心理效果評價的方法包括量表評價、患者滿意度評價和目標評價3種方式,其中目標評價是通過各種心理指標、生理指標、平均住院日等來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9]。因為焦慮與抑郁是整形外科就診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10],心理應激狀態(tài)常引發(fā)交感神經的興奮,導致心率增加,血壓升高,汗腺分泌增多等變化[11]。故本研究主要采用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變化來客觀地評估心理護理的效果。在分級心理護理的實施過程中,為達到較好的心理護理效果,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要求所有護理人員樹立良好的服務觀念,并與患者建立和諧關系;②在與患者的交流過程中,強調全體護理人員學習和應用心理咨詢理論,做到對患者共情和積極關注。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積極關注是指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促進其擁有正向的價值觀[12]。整形外科患者因外貌缺陷表現為強烈的自卑感,共情能夠有效地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關注能夠提升患者的自尊心;③當住院患者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狀態(tài)時,要與其主管醫(yī)師和科主任溝通,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和實施心理護理時參考醫(yī)師的意見,如心理護理過程中需講解有關手術的事情一定要慎重,避免與醫(yī)師解釋不一致引起患者的誤解;④要注意取得患者家屬及其同病室患者的配合,對于患者的心理康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13]。
3.4推廣分級心理護理已具備條件:心理護理專業(yè)護理人員由掌握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護士承擔,取得心理專業(yè)資格認證更好。目前許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高等護理教育,在課程設置中顯著增加了心理學課程的比重,開設了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表態(tài)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學等課程,以培養(yǎng)能滿足人類健康需求的護理專業(yè)人才[9],正是順應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護理人員掌握了心理學知識,使這種心理護理模式的推廣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Housman SB.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Plastic Surgery//McCARTHY JG. Plastic Surgery[M].Philadelphia:W.B.Saunders,1990:113-138.
[2]閻 紅,朱 丹.運用心理護理程序開展臨床心理護理的現狀[J].護理研究,2005,5(19):769-771.
[3]賀 莉,李夢倩,白伶珉.整形美容求美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5,8(16):213.
[4]滿 力,姜世昌.心理護理發(fā)展現狀及展望[J].護理學雜志,2003.1(18):77-78.
[5]王國蓉,李繼平,黎雪梅.心理護理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護理研究,2006.7(20)1807.
[6]Edgerton MT,Hangman MW,Prusinsky TP.Plastic Surgery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100 psychologically disturbed patients[J]. Plastic Reconstr Surg,1991,88:594-608.
[7]宋儒耀,方彰林. 美容整形外科學[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13.
[8]Borah G,Rankin M, Wey P. Psych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 281 plastic surgery practices[J]. Plast Reconstr Surg,1999,104:1241-1246.
[9]陳素坤,周 英.臨床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18:7.
[10]吳軍玲,梁偉中,劉鳳榮.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2(16):258-260.
[11]西井學,劉隆祺.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67.
[12]郭念鋒.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 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0-62.
[13]蔡景龍.現代瘢痕學[M]. 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05.
[收稿日期]2010-06-01 [修回日期]2010-07-13
編輯/賀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