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有兩個圣徒,一個是海子,另一個是路遙。路遙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第二年路遙便猝然離世。《平凡的世界》是他告別青春之作,也成為了他生命終結之作。如今,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去認識那段歷史,緬懷一位關注現(xiàn)實、關注生活的作家。有人說路遙是一位“土著作家”,抑或是一位“農民作家”,渾身帶著農民的氣息,這應該是沒有絲毫貶義的。我們相信,如果路遙仍然繼續(xù)他的創(chuàng)作之旅,他也會承認自己是農民的一員;農村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我們走向《平凡的世界》的大門。正如開篇所見,一頁白紙只留下“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我想對于路遙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已足夠。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鞭r村貧苦的生活也伴隨著季節(jié)的輪回,邁開了尋找北方春天的腳步,或許那個春天只有一些平凡的人和事,或許那個春天承載著一個時代所有的人和事。重回黃土高原,伴隨著春之解凍,路遙遙望著雙水村這塊平凡的土地。
我心中充滿了對那個年代的遐想:耐不住饑餓的孫少安,渴望精神救贖的孫少平,美麗動人的潤葉和曉霞等,甚至還有時刻嚷著“時代要變了”的傻子田二,這些都潛藏在我的記憶里。饑餓、苦痛、憤怒、爭吵,再平凡不過的農村縮影,盡管文化的貧乏和精神的貧瘠都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這一切并沒有阻止群眾接受“勞動”——這一最有意義的洗禮。盡管我們已經知道這一段歷史的根源與結局,但無法用言語描繪其中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性之光。溫柔的文字無法掩飾堅強如鐵的真諦。究竟是活的希望使人們忘記了生活本身的痛楚,還是生活本身的不如意使人們忘記了生活的不公平?;厥啄嵌畏侨说臍q月,《平凡的世界》里全然沒有憤怒,只有悄無聲息地訴說。這是路遙自己,但我想這也許不只是路遙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這一切的根源: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當平淡成為了一種真實,一切生的不如意都已黯淡,而平凡世界里的人仍然繼續(xù)生活的熱情。在這里,生命是不易的,經歷之后是不能不動情的??嚯y之中仍然保持著生活的憧憬,卻不拘泥于對神的乞求。
有愛情的地方稱不上荒蠻,可你別指望都市的水泥墻能夠開出鮮艷的玫瑰,雙水村里平凡的愛掩蓋了表面的苦難。身份的差距,境遇的變化,卻掩飾不住青年男女熾熱的心,互相憧憬,互相安慰,互相理解。相隔的不是世俗,而是平凡所擁有的高貴——你怕傷害我,我怕連累你。
那個時代可能沒有梁祝般的愛情,但那個時代的愛情也許是最美的。還記得那一首信天游:正月里凍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魚兒水上漂/水呀上漂來想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這首信天游唱著兩顆不安的心,唱著癡情?!镀椒驳氖澜纭分袥]有海誓山盟的愛情,作者只是把愛的種種用那陜北的話語娓娓道來,一種溫馨瞬間襲來,無形中溫暖了我的心。這是黃土高原嗎?這難道不是雙水村嗎?原來平凡的是我們,不是生活。生活時刻充滿著幸福,只是不安的心遮蔽了我們的眼睛。
現(xiàn)在我們處于激情消退的日子,理想主義的堅守傷亡慘重,物質主義的進攻勢如破竹。生活注定帶著苦痛,可并沒有人察覺,我們依然我行我素,生活在虛度光陰的名利場。我是平凡的,我渴望心靈的充實。生活有著廣闊的意義,它不在于我們實際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過什么。歲月盡頭傳來的聲音,仿佛是那洪荒年代的箴言:偶然的得到是幸運,但得不到的是平凡。
點評
讀一段文字,悟一段辛酸;讀一段文字,悟一段真意。于閱讀中讀出崇高,于鑒賞中悟出哲理,于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殘缺,擎一面平凡的旗幟,我們追逐自己的幸福。
【指導并置評: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