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博大的,它能容納百川。母愛也是細膩的,它如一杯香氣四溢的茶,你越細細品味就越能品味出香味來。
記得有一年中秋節(jié),學校在節(jié)日的前一天就放假了。我攥著手中好幾個星期才省下來的二十幾塊錢,到商店買了幾個月餅回家——想讓母親嘗嘗月餅。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一個人撐起整個家,很辛苦。時逢中秋佳節(jié),我想買幾個月餅給母親,母親一定會很高興。
中秋之夜,我把月餅塞給母親,讓她吃,但她把月餅放在了桌上,說她有事,等一下有空再吃,便起身出去了……
時間過得飛快,回學校的時間到了。臨走的前一天晚上,母親要給我蒸糯米飯,她說我瘦了不少,在學校過得一定不太好,但我嫌麻煩,沒同意。母親堅持要蒸,我不耐煩了,說話的口氣也自然重了些,母親見我的態(tài)度堅決,也不再堅持了,只是默默地站著,像犯了錯的孩子等待懲罰一樣。
第二天上車前,母親沒再多說什么,幫我收拾好東西后便送我上車,默默地看著我離開。
到了學校打開書包,我驚呆了,一包糯米飯和那幾個月餅躺在我的書包里,拿過袋子,糯米飯還是熱的。瞬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母親做糯米飯時的情景,在為我打理行裝時的情景。我想,母親一定是怕我吃不飽吃不好,擔心我過得不好,也一定在默默地為我祈禱:希望我不要貪玩,好好學習,安心讀書……想著想著,我的眼睛濕潤了,最后,我的眼淚被母愛感動得不爭氣地流了下來。
母親舍不得嘗一口月餅,全部都留給了我;她不顧我的反對給我蒸糯米飯,就是為了讓我吃得飽一些,吃得好一些。然而,我又為母親做過什么呢?讓母親放心了嗎?
小時候,母親給我織的毛衣,我嫌不合身丟在一旁;分蘋果時,母親把大一點的分給妹妹而留小的給我,我說她偏心;上小學時,母親對我說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好好讀書,我嫌她嘮叨;上初中了,我又嫌母親做的飯菜不如學校食堂的好吃……如今上高中了,我才真正體會到母親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
母親把青春給了我,卻讓時光在她額頭上印上皺紋、在她頭發(fā)上染上白霜。我知道,母親給我織毛衣,是在讓我保暖;她把大的蘋果分給妹妹,是教育我要尊老愛幼;她做的飯菜雖然不好吃,但就是這些飯菜讓我茁壯成長;她嘮叨是關心我、愛我……為了我,母親可謂用心良苦。
江河因為百折不撓的意志而匯成了浩瀚的大海;雄鷹因為至死不渝的信念,才能翱翔于遼闊的藍天;蠟燭因為無私奉獻的精神,而照亮了人類世界。那么母愛呢?母愛可謂比海深比天高,它溫暖了人類世界,因為母愛無處不在!
“孟母三遷”,是母愛;“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也是母愛。
母愛就像一首歌:責備是低音,呵護是高音,愛是主旋律。在平淡中感受愛,在無言中見證愛,母愛將伴我一生,永遠激勵我前行。
【指導教師:吳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