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的聲音概念、良好的發(fā)聲習慣,是把歌唱好的前提。而唱好高音又必須具備精確的技術(shù)、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穩(wěn)定的歌唱狀態(tài)。把技巧、聲帶、呼吸、用力、意識這些關(guān)系捋順了,高音就可以唱好了。
關(guān)鍵詞:歌唱; 唱高音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7-093-001
正確的聲音概念、良好的發(fā)聲習慣,是把歌唱好的前提。而唱好高音又必須具備精確的技術(shù)、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穩(wěn)定的歌唱狀態(tài)。把技巧、聲帶、呼吸、用力、意識這些關(guān)系捋順了,高音就可以唱好了。
一、歌唱是人類的本能
你聽過工地上強烈的號子嗎?你聽過雨夜盲女的哀吟嗎?你聽過快樂的山歌對唱嗎?這些人從未受過聲樂訓練,但他們的聲音也同樣令你震撼,他們在發(fā)揮自然的歌唱本能,用最純粹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懷。歌唱中所涉及的關(guān)于呼吸、發(fā)聲、共鳴、高音的一切問題,都逃不出自然條件,連帶一切的物理條件,都是根據(jù)自然產(chǎn)生的。
歌唱家在歌唱時,喉結(jié)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心力可以左右它。在歌唱時,喉結(jié)的作用,全是自發(fā)的。歌唱家唱歌時,想唱什么音,聲帶張力與震蕩次數(shù)就會完全與思想吻合。發(fā)聲時自然要用橫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的力量。人生來就有一種天賦的能力,能夠自由地并帶有表情地使用聲帶。
二、從自然習慣中摘取高音的狀態(tài)
我們做任何一種運動,比如推鉛球,一定要先有舉得起鉛球的力量。練武術(shù)的人為了增加手腳的力量,先練挑水,手腳有了力量后,才可以在舞大刀時不至于脫手飛了出去。我們的聲帶,要能夠抵抗下面送上來的高壓,才能發(fā)音。有人問,在高壓的情況下,聲帶發(fā)出聲音會不會發(fā)生喊叫的情況,會不會喊破聲帶呢?不會的,只要保持正確的呼吸及歌唱姿勢,是不會喊破的。至于高音的位置及掩蓋的問題,你的高音還未喊出來,又怎樣去定它的位置呢?
一般來說,唱高音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們從來不去用它罷了。一個女孩子從未受到過聲樂訓練,她永遠不會相信自己能唱高音,但當她突然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嚇時,她會情不自禁的尖叫起來,而這一聲尖叫是她平時無論如何也不會發(fā)出的聲音。所以不要有顧慮,要大膽地喊出高音,多喊是有好處的。
三、呼吸及姿勢
我們?nèi)绻袡C會碰見一件令人十分吃驚的事情而失聲尖叫,一定要回味那個喊叫的姿勢,試著拿來唱高音,喉嚨的自然吸進、橫膈膜的最快速度的支撐以及驚恐萬狀時張開的頜關(guān)節(jié),都是唱高音的最好準備。我們把氣吸到小腹、腰的周圍,腹肌的力量對氣息形成高壓,將口腔張成受驚嚇的形狀,控制著氣壓發(fā)出聲音就對了。
四、關(guān)閉及掩蓋
我對關(guān)閉的見解是:關(guān)閉下面的共鳴腔,而打開上面的共鳴腔。我們唱高音是需要頭腔的共鳴,那就需要提高軟蓋。至于今天有人用“掩蓋”這個名詞,我認為比較好,他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點掩蓋,就好像上面有一只碗,覆蓋著高音一樣。
至于今天我們用“掩蓋”代替“關(guān)閉”來解釋,那是很明智的。但我們唱高音時,我們的上腭向上提,軟口蓋升高(打哈欠狀),氣壓向上擠,聚到上面,形成一個像教堂那樣的圓頂空間,也就是要讓氣體充滿這個空間,這樣,才會發(fā)出漂亮的聲音。如果上面打不開,空氣上不去,哪里還有高音呢?所以,用“掩蓋”也表示了聲音向上集中的意思。我們可以再做一個實驗來找到這個感覺:當我們打哈欠的時侯,會感覺到上腭部分有涼颼颼的感覺(平時感覺不到),那就是上面有了一個空間,氣息也進去了。嘴越是張大喉嚨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氣息來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氣息,是靠平時的刻苦練習得來的。
五、支點與對抗
如果用雙手舉起一副石擔,我們的腳是向下踩的,土地是起向上托的作用;我們的手向上推,而石擔又是向下壓。于是,我們就有了四個方向的力,腳和地面產(chǎn)生了一種對抗,手和石擔又產(chǎn)生了對抗。我們?nèi)说纳眢w等于氣柱,小腹和聲帶是氣息的兩個支點。氣息往上走時被聲帶擋住,這里也有“力”的對抗問題。那么,在唱歌時小腹的支點有無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向上還是向下?關(guān)于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唱歌時,氣息不停地向外流出,氣柱越來越細,同時,腰肌也緊張起來,幫助壓迫肺中的氣以一定的流量呼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把“支點”老是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不隨著氣息的運用向下移動呢?但我們不可忘記,盡管支點隨氣息的呼出不斷的向下移,一定要保持住小腹外張的力量。橫膈膜和聲帶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支點也逐漸改變位置,怎么可能老是停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動呢?
我們通常用搬鋼琴的辦法來體會支點與對抗。一個人要搬動沉重的鋼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試圖搬動的一瞬間要的支撐和腹肌的對抗達到最原始狀態(tài),而這就是唱高音時的發(fā)力狀態(tài)。
如果我們站在木板上,吸一口氣,然后將氣閉住,張大口用力拉木板上的繩子,就可以感覺到什么叫對抗了。這時,我們的腳增加與地面的對抗,同時也增加了體內(nèi)的氣息與聲帶的對抗,這樣高音更容易出來。我們還可以用兩張白紙,用手夾成兩層,緩緩用力吹,紙張的振動緩慢,聲音低沉,如果快速的用力吹,紙張的振動迅速,聲音高昂尖銳。從這一次比較中就可以感覺到唱高音使用的氣息和姿勢了。這是我多年來學唱高音和教唱高音的心得體會。針對很多學唱者的“恐高癥”,摸索出來的一點經(jīng)驗,希望能對所有的聲樂愛好者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