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從“閱讀”入手,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qū),教育學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關鍵詞:生命; 閱讀; 潤澤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7-017-001
在筆者生活的小區(qū)附近不到兩年時間已有六人從我們的視線中永遠消失了,其中,跳世紀塔兩人,跳樓三人,跳河一人。這些輕生者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是學生。究其死因,可以歸結為“生存倦怠”。當他們內心的苦悶難以承受時,“死”就成了他們最好的解脫辦法。作為教師,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他所熟悉的學生出事,這一個個觸動我心靈已久的場面時時提醒我該做點什么?怎樣去預防或避免此類悲劇的重演,作為教師,我有責任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生命教育必須成為我們對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內容。
一、閱讀課本
閱讀課本,可以“挖掘”教材中關注生命教育的內容。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篇幅是體現(xiàn)生命教育內容的,魯迅的《社戲》、朱自清的《背影》、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高爾基的《海燕》等體現(xiàn)了對社會、他人及自我生命的體驗。在閱讀時,我們讓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對生命進行體驗。
1.誦讀
誦讀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所學的內容。例如我在教《春》這篇課文時,沒作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反復地誦讀,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2.解讀
解讀可以讓學生“豐翼”。比如,解讀《背影》《甜甜的泥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骨肉親情,讓他們懂得親情如山的道理;解讀《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學到堅持不懈,終有所成的拼搏精神。
3.品讀
品讀文章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生存“啟示”。比如,品讀《窗》這篇文章,每一次讀,它都會給學生新的感受。通過品讀作品,學生的心靈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同時他們也能得到啟示:人必須學會去關愛他人,懂得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的道理。
4.研讀
研讀可以讓學生產生生存的“智慧”。魯迅的《故鄉(xiāng)》是初中課本里的精品,需要學生去研讀它。魯迅在結尾處這樣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蓖ㄟ^對作品的研讀,學生會深深地意識到,挫折、失敗是必須面對的,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振作精神,勇敢地走下去,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二、閱讀自然
對自然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生命的意義。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必須讓學生去接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體會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生長期限,從而觸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珍惜自己的生命。為此,我讓學生回家養(yǎng)一只龜或是一棵文竹作為暑假作業(yè)。兩個月以后,檢查我所布置的作業(yè),養(yǎng)烏龜?shù)耐瑢W報告結果是:大部分同學的烏龜都死掉了,而一小部分同學的烏龜好好地存活了下來,當我問烏龜死掉的原因時,他們給我一致的回答:“不吃食物!”我又問:你們都給烏龜吃些什么啦?學生邢星說:“我給烏龜吃米飯,面條,青菜等我們能吃的食物”。沒等他把話說完,學生周佳學站起來說:“烏龜根本不吃這些食物!”我問他:烏龜都吃些什么呢?他很有自信地說:“烏龜吃的是鮮肉!”我又問他:除了給它肉吃以外,你還對烏龜做了什么?他說:“我經常給烏龜換水,還經常讓它曬太陽……飼養(yǎng)起來是相當?shù)牟蝗菀?”
三、閱讀生活
閱讀生活可以讓學生直接“感悟”生命的意義。在閱讀書本,體驗自然之后,再來閱讀生活這部現(xiàn)實的“書”,現(xiàn)實生活可以直接教育人、凈化人,提升人。在學生擁有一定知識的時候,再去“構建”,“整合”這些知識,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悟”出屬于自己的生存觀。文章開頭的幾件死亡事件中最不能讓我忘記的是發(fā)生在我同行家中的一例,學生L某在家中被父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爸爸是老師,媽媽也有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L某是一名高三學生,在一次測驗中考得不理想,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又被媽媽數(shù)落了,無法承受壓力的L某拿起家中的水果刀把自己的親生母親刺死了。刺死自己的母親之后,他跳樓自殺了。
對于此事,我思考了好長時間,決定講給我的學生聽,讓他們思考,討論這一切到底是誰的錯?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都是老師惹的禍,如果老師不考試的話,就不會發(fā)生這一切?!庇械恼f:“怪媽媽,因為她逼著兒子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庇械恼f:“怪孩子自己,他太自私了?!睂W生的討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在這一案例中母親、老師、學生L某都有責任,作為母親,不應該強行給孩子插上“翅膀”。生活中,“驢”不能爬樹,“豬”不能上墻,“猴子”不會游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個有知識的母親,應該懂得這個道理,也應該尊重這個事實。早在《漢書》中就出現(xiàn)過實事求是的說法,這里的“是”就是指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各有志,是什么料,就應該做什么事。作為老師,不應該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不嚴,師之過;但教無“方”也是師之責呀!老師只要把道理給學生講清楚就可以了,無須對學生有“過分”的要求。學生的能力分三六九等,教師也要尊重這個事實,盡自己所能,讓學生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當學生實在不能往前走的時候,“扶”著他往前走,這是先師孔子交給我們的育人之理啊!作為孩子應該懂得對自己、對家人,對周圍人負責的道理。是“人”就應該學會經受挫折,是“人”就應該學會擔待。當自己無法承受某種事實時,冷靜下來,尋找其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樣成功的機會可能多些。在課外讀物《野獸人生》這本書里講到獵人和鹿的故事,我很欣賞。一天,獵人看到一只大鹿,當獵人拿起槍準備射擊它時,它不但沒有跑,反而不慌不忙地向獵人走來,偎依在獵人的身邊舔著獵人的衣服,當獵人看到如此有靈性、有感情的動物時,他再也不忍心開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能夠審時度勢的人永遠都是聰明的,因為當困難和危險降臨的時候,選擇逃避是最消極、最懦弱、最危險的舉動!鹿都能懂得生存的智慧,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一只鹿嗎?
其實,人活著的理由就是“精神快樂”,要想找到精神家園,你必須“閱讀”,因為“閱讀”可以讓你的生命得到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