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給師生提供一處互動對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老師們總是力圖將知識以最快最簡潔的方式傳承給學生,正因為如此,課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關鍵詞:課堂; 互動對話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7-070-001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有一本散文集——《在自己的樹下》,開卷篇題為《孩子為什么一定要上學》,文中有這樣一段對白:
“媽媽,我會死吧?”
“你不會死的,媽媽在這樣為你祈禱。”
“醫(y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么?我會死的?!?/p>
“你就是死了,我也會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擔心?!?/p>
“可是,那個孩子和我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一個人。我會把你從生下來之后的到現(xiàn)在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東西,做過的事情全部講給新生下的你聽。這樣兩個孩子就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孩子了?!?/p>
對白的背景是:幼年時候的大江,放棄學校的功課,拿著植物的圖鑒,獨自走進山中去學習植物的名稱和生態(tài),結果迷失在山中的森林里。隔日被發(fā)現(xiàn)躺在一顆七葉樹下發(fā)高燒,人們把他救了回來,這段對白就發(fā)生在醫(yī)院里。
秋天過去了,大江漸漸復原,初冬時節(jié),大江又回到學校。回校之后,他時常在心中自言自語:
教室里面或者運動場上的同學們,是不是也是都由他們的爸爸媽媽把那些沒有長大的孩子所看過、聽過、讀過、做過的事情反復重述,讓他們替代那些死去的孩子繼續(xù)活下去的呢?
由此,大江先生認為:
我們是為了讓這種語言完全成為自己的東西才來到學校學習的。不僅僅是語文,就連自然科學、算術也都是這一繼承必須的。如果只是拿著植物圖鑒和眼前的林木去對照,那么就永遠不能代替死去的那個孩子,只能和他一樣永遠不能成為新的孩子。所以我們才都來到了學校,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
大江用自己生動的生命故事闡述了孩子們?yōu)槭裁匆綄W校接受教育。
今天,我們也來問一問:孩子們在課堂里應該得到什么?
從大江的思考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來課堂是為了和過去的人們進行生命的聯(lián)結,在互動中體驗自己生存意義,實現(xiàn)個體特殊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拓展?!瓦^去聯(lián)結,與現(xiàn)在互動,創(chuàng)造未來生活是所有的孩子(未來社會的人類)在課堂里所應該獲得的根本能力。
長久以來,我們篤信知識改變命運,于是“千軍萬馬擠破獨木橋”,高考競爭選拔年年上演,并且由此延伸到中小學。然而,走進工廠、企業(yè)、公司等單位你又會看到,碩士博士們懷揣著文憑卻不能適應崗位,于是,北大學子操刀賣肉,鄭大學子當街擦鞋,交大學子樓頂彷徨……與此同時,許多企業(yè)卻哀嘆人才何在?一方面是學歷過剩,一方面是崗位難就,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差成了當今中國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
對學生負責的學校教育,應當是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fā)展,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當他們走出校門的時候,不只是獲得了一張文憑,也不是帶走了一包曾經讀過的課本,而是具有一種宏闊的視野,一種應對未來瞬息萬變社會的本領。有人說:如今的教育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xiàn)在的孩子去適應將來的生活”。將來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不知道,然而我們卻能從前人的經驗體系中揣摩到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底色。那么,這底色是什么呢?
學校不只是學習的場所,而是一處可以給學生無限發(fā)展的空間;
學生不是個知識的容器,而是不斷生成和發(fā)展的,充滿張力的生命;
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的見證者和引路人;
而課堂,則是給師生提供一處互動對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老師們總是力圖將知識以最快最簡潔的方式傳承給學生,正因為如此,課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從猿群中立起,人類結草為廬,合群而居,遂成社會。先民們順應自然,崇尚自然,摹仿自然,在漫長的歲月里,從刀耕火種里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世界運行體系,積累起獨特經驗——知識。觀日月星辰、感風云變幻,原始先民采葉子、撿石子,扭腰肢,擊節(jié)成樂,傾吐大自然帶給自己的愉悅和恐懼,藝術油然而生,于是人類擁有了動物所不具備的精神力量——思想。知識和思想代代相承,借著與世界互動,教育便誕生了。
教育,溯其源頭始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然而教育又不僅僅作用于生活,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中將抽象知識諳熟于心,形成最基本的知識的積累,通過知識與自己經驗體系互動、聯(lián)接、構建、遷移、重組,讓抽象知識變得立體而豐盈。另一方面,學生在感受人類昔日創(chuàng)造之輝煌的同時,欣然發(fā)現(xiàn)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價值、自我的責任,萌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探索創(chuàng)造的方法,習得創(chuàng)造的能力。
而這,只是學生學習生涯極小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孩子走進課堂的目的在于走向更廣闊的原野;課堂上的歷練,只是讓學生獲取自我探索的不竭動力;便如播種一片試驗田,憑借著兒時的經歷,孩子們會將求知的觸角伸向未來生活的各個領域,將世界幻化為巨大的課堂。那時,那些潛伏于知識層面下的一雙雙隱形的翅膀,會在學生們成長路途上的某一個機緣巧合處爆發(fā)出無限的可能,世界或許會循著孩子成長的軌跡而創(chuàng)造和改變。
有誰能說得清課堂中教師與孩子們你來我往的智慧碰撞中產生的那些微妙變化中的東西呢?又有誰能將某一位教師對課堂的成功探究與一整所學校獨特的精神特質割裂開來呢?堅持或者改變,從被選擇到選擇——課堂的改變成就了師生的自在,而師生的悠游與自在便構成了一所學校的自在:一種真正的精神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