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記·學記》中有“教學相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學合一》中也提到:“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教學應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教中有學,學中生教?,F(xiàn)代教學論也認為教學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活動,而是師生之間情感、思想、心靈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活動,以形成“共識、共享、共進”理想的教學境界。
關鍵詞:優(yōu)教; 真學; 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7-060-001
這是一節(jié)很尋常的科學課——《把固體放入水中》。“怎樣讓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實驗,在很多科普讀物里都有介紹,也許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在探究“怎樣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時,他們能夠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實驗桌上擺著的燒杯、裝有水的水槽、鹽、筷子、馬鈴薯、生雞蛋、橡皮泥……同學們迫不及待想動手做實驗。我交代學生把馬鈴薯、生雞蛋、橡皮泥分別放入水中,試試是沉還是浮。
“他們都沉在水底了?!蓖瑢W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我馬上問道:“你有什么辦法讓這些物體浮起來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然后紛紛舉手告訴大家:可以往水里加鹽,可以把馬鈴薯挖空、可以把橡皮泥捏空……我不糾正也不否定學生的想法,因為科學上對于不同的想法,是在爭論中產(chǎn)生新想法,是在探究中得到驗證。
“你想知道你的方法能行嗎?該怎么辦呢?”我問?!白屛覀冊O計實驗去證明它!”學生們大聲回答?!澳銣蕚湓O計什么樣的實驗去證明呢?”我又問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在思索著,他們不時地在小組內(nèi)小聲地討論,齊心協(xié)力地制定出了一份實驗方案。隨著一聲令下,同學們動手了:有些同學把鹽加進水槽,然后放入馬鈴薯;有的同學把鹽放進燒杯,然后把馬鈴薯、雞蛋放進去;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組把雞蛋打破,倒出蛋清和蛋黃……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著,然后嘗試再嘗試。
學生通過試驗后,我才讓他們匯報實驗結果:“哪些組成功了?哪些組失敗了?為什么?”面對學生不同的觀點,我不告訴學生對與錯,而是接著問:“真有趣,還有發(fā)現(xiàn)嗎?”“你認為這個實驗成敗關鍵在哪里?”
這節(jié)課上沒有權威,學生是科學探索的主人,在這樣一節(jié)普通的科學實驗課上,讓我從實踐中更深體會到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中的科學課,在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中發(fā)生的變化。我們只有和學生一起成長,才能在新的形勢下成為學生滿意的老師,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何更好地讓自己保有一顆童心,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一、提高自身素養(yǎng)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激增的時代,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教師以往的知識如果不經(jīng)常補充或者加以更新,必然會老化。我們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擴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一直保持與時代同步。
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也是由學生的變化所決定的。學生的信息來源空前多樣化,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普及,更讓學生的眼界開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和學生的距離不斷增大,我們的威信自然也會在不斷減弱。
素養(yǎng)既包括知識以及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含教師職業(yè)道德的不斷提升。
二、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
上課的時候,我們的目光應該掃過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們知道你一直在關注每一位同學。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歡樂交融,知識性趣味性統(tǒng)一,使學生們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只有這樣,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才有可能,否則干巴巴的一節(jié)課下來,時間一長,學生怎么能有興趣?失去了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講意味著疲倦、厭煩、逃避……
但是要做到這一步,就需要我們課前精心準備,要從學生的角度研究教材,要教給學生實用有效的學習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換句話說,要用教師的辛勤換來學生的輕松。
科學課堂上,因學科的特殊性,孩子充滿了好奇心和積極性。作為科學老師的我們,更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孩子,充分給以每個機會,好好保護住這份美好的童心。
興趣小組活動是科學課堂最好的延伸拓展基地,更是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索熱情的好機會。興趣小組活動中留給學生的作業(yè),如果太難了,學生會失去興趣而逃之夭夭;如果太易了,學生會缺乏挑戰(zhàn)而不屑一顧。因此留給學生的作業(yè)的設計顯得比較重要和必不可少,并且作業(yè)的設計講究一些實際,就在學生身邊,略微努力就可以完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到作業(yè)帶給他的那份成功感。
三、走進學生心靈
一次《科學》聽課活動中,上課的是一位女教師。無論從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教學方法的新穎性,還是教學設計的獨特性,令所有在座的老師都為之驚嘆。聽課的老師被同學們一次次精彩的發(fā)言,個人新穎的發(fā)現(xiàn)而鼓掌喝彩??删驮谶@時細心的女教師發(fā)現(xiàn),坐在后排的一個小女孩想站起來,可接著又坐下了。這位女教師趕緊示意其他同學一起來聽聽這個小女孩想說什么。不知是由于在場聽課的老師太多膽怯的緣故,還是想把說的忘了,小女孩一時愣在那兒不知說什么好!所有聽課的老師都把目光一起集中到年輕的女教師這里,看看這位年輕的女教師如何處理這尷尬的場面?我想:老師很可能讓她坐下,讓其他孩子繼續(xù)發(fā)言,或老師提示幫助她一下。只見這位女教師走到小女孩跟前,用雙手輕輕地拉起小女孩的手,握在手心里,用滿含期待的目光忘著她說:“來,老師給你回答問題的勇氣,我相信你一定行!”在老師鼓勵下,小女孩終于完整地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頓時,教室里掌聲如雷鳴。我想這掌聲里面既有對小女孩的獨特見解的肯定,更包含有對這位青年教師教學機智的贊許。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是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內(nèi)容的改變,更是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在教學中多一份人文關懷,教師時刻用“愛”來澆注學生的心田,就能讓他們擁有自信,獲得成功。
我在學生心靈中種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愛心去澆灌,必將伴隨其生命的成長樹起人格的參天大樹。而我的教育方法,也會隨之成熟,自身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優(yōu)教真學、教學相長和學生一同成長,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