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偶像同樣需要被好好地敲打一下。”這是本書作者給予管理界鼻祖的評價,這種顛覆性的思維模式使我們對管理學及管理咨詢行業(yè)得以重新認識和思考。
需要聲明一點,你所聽到和看到的都是真的:一位原本只能教純理論哲學的博士后來竟成為“德國資產(chǎn)管理市場的專家”,并被其所應聘的公司以“某某博士教授”的頭銜介紹給客戶。沒過多久,他又搖身一變成為全球資產(chǎn)管理的著名顧問,身價也水漲船高,從一開始7.5萬美元的年薪增至50萬美元,從“像老鼠一樣被踐踏”的最底層職員成為擁有700名員工、年收入達2.5億美元的咨詢公司合伙人——整個過程,他用了還不到5年的時間。
按理說,如果事態(tài)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就不是故事,而是傳奇,一個關于“門外漢”躋身成為“圈中人上人”的勵志傳奇。當時這位哲學博士儼然一副知名管理專家的模樣,工作得心皮手,事業(yè)如日中天,日子順風順水……但如果真是那樣,馬修·斯圖爾德就不再是現(xiàn)在的馬修·斯圖爾德。至少,他不再是那位曾經(jīng)對學術’隋有獨鐘、對管理嗤之以鼻和對真理孜孜以求的哲學博士,而那本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管理咨詢業(yè)”的親歷之作《管理咨詢的神話》也就無從談起。
約翰·珀金斯,這位暢銷書《一個經(jīng)濟殺手的自白>的作者對該書評論道:“等了很久,終于有了一本書,把管理咨詢王國的偶像們拉下神壇。作者用罕見、犀利又幽默的方式,將管理咨詢顧問常有的詭計和花招暴露無遺。”其實就“揭開管理學的面紗”這一主旨看,斯圖爾德的《管理咨詢的神話》并不是首創(chuàng),早在它之前,杰佛瑞·菲佛的《你所知道的管理都是胡扯》以及他與羅伯特·薩頓合著的《管理的真相:事實、傳言與胡扯》都意在喚起人們對被管理的反省和思考,進而把被過度神化的管理學拉下神壇。斯圖爾德也有著相同的用意(甚至抱負)。他說,現(xiàn)代管理思想絕對是極其錯誤的,它已經(jīng)將我們引入了危險的境地,它讓我們錯誤地為沒有科學性的問題尋求科學的答案:它給實際上屬于道德和政治范疇的問題提供虛假的技術性解決方案;它讓人們對管理技能的本質和價值產(chǎn)生出一種很容易被利用的幻覺;它誘使我們在性格形成時期,投身于那些并不存在的學科的培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促使人們對于繁榮的源泉產(chǎn)生誤解,讓我們忽視了我們的福祉所依附的社會、道德和政治基礎。
斯圖爾德特別援引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這畢竟是斯圖爾德的強項),“偶像不過是我們頭腦中出現(xiàn)的幻覺,這種幻覺導致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誤解,使非理性行為得以延續(xù)”。在斯圖爾德看來,管理思想便是這樣一種“偶像”,它是一個涵蓋一大堆淺薄問題的大而無當?shù)脑~匯,正是這個由語法錯誤、錯誤感知以及迷信組成的大廈,使得眾多本應該關門大吉的企業(yè)得以繼續(xù)運營。想當年,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發(fā)誓,“要用小槌敲擊偶像的肚腹,聽它發(fā)出空洞的聲音”:現(xiàn)如今,斯圖爾德在《管理咨詢的神話》中亦信誓旦旦,“管理偶像同樣需要被好好地敲打一下”。
到底什么是斯圖爾德的“敲打”?或者說,斯圖爾德不滿以及反對的又有哪些?對于這個問題,斯圖爾德從兩方面予以展開,并作為兩條行文主線貫穿在書的始終。其一便是斯圖爾德在管理咨詢機構的“臥底之旅”,講述的是他因受不了幾個剛畢業(yè)不久的毛頭小子動不動就吹噓“公司戰(zhàn)略”,于是決心混進管理咨詢業(yè)探個究竟。怎料,起初在工作上四處碰壁、磕磕絆絆的他很快便適應了這個圈子的氛圍和規(guī)則,后來的他事業(yè)上便一帆風順、左右逢源,一個“職場新人”就這樣鬼使神差、意想不到地成為公司的“核心骨干”、“業(yè)務精英”。
而另一條主線,斯圖爾德把他為進入管理咨詢公司臨時抱佛腳突擊的成果,包括弗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法約爾的《一般管理與工業(yè)原理》、湯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吉姆·柯林斯的《從優(yōu)秀到卓越》等“經(jīng)典”書籍上的管理思想和《金融時報》上報道的商業(yè)知識等,進行了哲學層面上的追問和反思——用他的話來說:“管理學實際上是人文學科中被忽視的一個分支,它隸屬于哲學史研究。我意識到,管理理論家之所以缺乏深度,是因為他們僅僅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去探究哲學家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家鉆研數(shù)千年的事物?!?/p>
在歷史梳理和哲學解構下,斯圖爾德發(fā)現(xiàn),商業(yè)世界中普遍流行、影響甚廣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論調,正是源自這種對管理本質的廣泛認同,實際上卻是大錯特錯的觀點——管理是一門技術,它由一堆技巧組成,以科學觀測為根基,由專家為其提供養(yǎng)分,而且是可以傳授給學生的。斯圖爾德顯然是不敢茍同,他指出,對管理的傳統(tǒng)認識根植于美國的歷史,是為了以一種適合于民主國家的方式理解經(jīng)濟權威與合作而進行的一份有價值的努力。它的力量汲取自美國社會中最重要的對峙:民主國家主張平等的本能,與現(xiàn)代國家建設所需的等級安排之間尚未解決的沖突。就像他在書中對科學管理的批判:它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顯赫的地位,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許多美國人一向青睞的理想事物。它對效率的宣揚,在這個由清教徒居住,深受本·富蘭克林早睡智慧熏陶,以實用主義為哲學傳統(tǒng)的國家中引發(fā)了強烈共鳴……斯圖爾德撰寫《管理咨詢的神話》一書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追溯思想的演變歷程來揭露其缺陷,并提出取而代之的觀點。
毫無疑問,斯圖爾德將無情、極富洞察力的目光投向管理本身,對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直至《追求卓越》的湯姆·彼得斯提出了近乎毀滅性的批評意見。在斯圖爾德看來,管理思想史上的“神話”由來已久,但一直缺乏有力的揭露,今天,他的到來就是為了決斗甚至決裂。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你是對管理咨詢業(yè)躊躇滿志,還是對它本來就警惕有加,斯圖爾德的講述都將讓我們思考再三、重啟想像。
(編輯:牛玉龍mortalsroa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