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在幾年前風靡一時,曾因手術痛苦小,使用方便為廣大愛美人士帶來希望,但隨著隆乳術后并發(fā)癥的出現,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副作用讓眾多女士惶恐不安,要求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呼聲越來越高。我科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后并發(fā)癥患者35例,均采用微創(chuàng)打開、切除部分病變組織,置管沖洗,負壓引流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收到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35例患者,年齡25~43歲,其中未婚女性7例,已婚女性28例;注射時間1~9年,注射量100~320ml;隆乳后哺乳患者5例,有外傷史患者2例;皮膚發(fā)紅,皮溫升高患者4例,乳房硬結患者26例,乳房血腫2例,乳房疼痛患者19例;單側乳房發(fā)病的21例,雙側乳房發(fā)病的7例。無不良反應僅因心理問題要求取出的6例。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常規(guī)檢查:雙側乳房彩超,必要時CT、MRI檢查,了解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的位置、層次、分布。
1.2.2 根據術前檢查結果判定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取出的難易程度,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分布腔隙多,與組織結合緊密,層次不清楚者應選用乳暈切口,對徹底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有利。
1.2.3 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沿乳房下皺襞或乳暈做2~3cm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進入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分布腔隙,可見大量黃色或乳白色粘稠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流出,其間可見包膜包裹的凝膠塊,及蠟樣變性的乳腺組織,根據術前檢查、術中彩超定位有目的的尋找凝膠孤島,予以打開,明顯變性的乳腺組織予以部分切除。用手指反復觸摸檢查,注入甲硝唑、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盡可能清除更多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膠,至沖出的鹽水中無明顯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粉末。自切口置入沖洗管、引流管各一根,切口縫合固定。術后每兩小時甲硝唑、生理鹽水浸泡沖洗創(chuàng)腔,放入鹽水后保留一會兒,同時輕輕按摩乳房,然后自引流管放出。沖洗2~3天后拔出沖洗管,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吸引至引流液為少量淡黃色漿液時拔出引流管,傷口愈合后拆除縫線。
1.3 結果:35例患者均為I期愈合,恢復期7~10天。皮膚發(fā)紅、疼痛、硬結、血腫等不良癥狀均消失,乳房皮膚正常。術后乳腺彩超檢查,少數患者乳腺內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少量殘留。
典型病例:患者 女 36歲 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后3年,左乳紅腫、脹痛5天入院。查見左乳內下象限皮膚紅腫,壓痛(+),乳房體積較對側乳房兩倍大小。考慮為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后致組織變性血管斷裂血腫形成。遂行微創(chuàng)切開清除血腫及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爾后置管沖洗,負壓引流。10天后傷口痊愈出院,效果滿意。術后病檢結果為:纖維增生,炎性細胞浸潤,異物肉芽腫改變。
2討論
2.1 術前常規(guī)做乳腺彩超檢查,術者參加每次檢查,了解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分布的層次、范圍和周圍組織情況,有無出血和感染,有利于術中操作。[1]在發(fā)現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分布較復雜時考慮做CT、MRI檢查,MRI 可通過冠狀位、矢狀位、水平位的截圖明確定位注射物的分布范圍,同時了解注射物與乳腺組織的關系,包膜是否完整[2]。
2.2 以前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用抽吸法,表面上看切口小,損傷小,但從臨床觀察來看,因注入者水平參差不齊,有單腔注射,也有多腔注射;盲視下操作,解剖層次不宜準確掌握,注射隆乳后形成的包膜菲薄且質地柔軟,擠壓及重力的作用下可發(fā)生注射物的流動,以上因素決定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后多層次的表現[3], 同時抽吸通道為注射物的播散提供了機會,使注射物分布更加混亂,加重組織損傷且無法去除病變組織[4]。所以抽吸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易損傷乳腺組織。
2.3 手術切開可肉眼直視觀察,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膠較徹底。但因很多患者開始注射的層次較混亂,以往術式中為盡可能徹底清除水凝膠,切除病變組織較多,部分患者術后乳房變形嚴重[5]。筆者使用改進后的術式可盡量減少乳腺組織的切除,只需用止血鉗鈍性打開硬結,盡可能保留尚屬正常的乳腺組織,從而避免手術擴大化。
2.4 由于聚丙烯酰胺水凝膠進入組織后不會跟組織完全滲透,只是局部被人體形成的包膜包裹,再加上水凝膠的親水特性,經水沖洗,就能與水一起被吸出。所以在該術式中筆者打開凝膠包塊并使用大量鹽水沖洗,術后保留沖洗管在乳腺內2~3天浸泡沖洗,增加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取出。
2.5 以往乳暈切口殘余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沉積在乳腺基底部無法取出,通過該術式的運用,生理鹽水浸泡沖洗可釋放更多殘余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在負壓吸引作用下,不受創(chuàng)腔“低位”的限制,創(chuàng)面各部位的滲血、滲液、殘余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均能及時排出。同時,負壓引流還能明顯改善創(chuàng)面血液循環(huán),加速腫脹消退,強烈刺激肉芽組織的增生,使傷口愈合更容易。本組病例傷口7~10天愈合,明顯縮短治療時間,并且提高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清除率,減輕患者痛苦。
2.6 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同時置入硅膠假體,增加了術后傷口感染的風險,也不利于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最大化取出,故在本組病例中筆者未采用該術式。有隆乳要求者均在術后半年行硅膠假體隆乳手術,乳房下垂嚴重患者同時行乳房下垂矯正術。
[參考文獻]
[1]楊恰佳,彭曉茹,姜海洋,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物取出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6):777-778.
[2]徐麗瑩,孔祥泉,張一鳴,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后MRI診斷價值[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4,20(3):197-199.
[3]岳穎,喬群,牛春紅,等.超聲影像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后并發(fā)癥處理中的應用[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3,19(5):334-336.
[4]岳穎,欒杰,喬群,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后取出方法探討[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8,17(6):805-807.
[5]蒲興旺,劉寧,邵文輝,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PAHG)注射隆乳術并發(fā)癥臨床療效標準(建議案)[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6,15(10):1153-1155.
[收稿日期]2010-05-10 [修回日期]2010-06-30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