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臉譜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臉譜藝術究竟起源于何時,又是如何發(fā)展的,文章試著對此作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 戲劇臉譜;形成;發(fā)展
[作者簡介]邱菁(1971—),男,江西省贛劇院四級演員。(江西南昌330009)
中國戲劇臉譜究竟形成于何時?弄清這個問題對于研究中國戲劇史和臉譜藝術的成就是很有意義的。有些文章認為,戲劇臉譜起源于唐代樂舞“代面”,有的則籠統(tǒng)的說起源于“古老戲劇”。古老戲劇常常露天演出,為了便于觀眾特別是離舞臺較遠的觀眾能夠較清楚了解劇情,藝人們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點,用油彩在自己的臉上勾畫成不同顏色的各種圖案,長久之,形成了戲劇臉譜,真是這樣嗎?尚須研究考證。
中國戲劇的孕育時期較長。從原始人的化妝歌舞,春秋時期的“跳儺”,周以后偶優(yōu),秦漢的角抵戲雜技、參軍戲等,戲劇雛形的面部化妝,大致不外兩種。一種是面具,一種則是涂面。但是,這時的戲劇尚屬雛形期,根本不可能已有了戲劇人物的臉譜。
光說“代面”,《舊唐書#8226;音樂志》說:代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全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詞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唐朝人段安節(jié)在他的《樂府雜錄》中說得更為清楚: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斗戰(zhàn),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zhàn)百勝。
這里記載著的“假面”只是一種表演時可以涂在臉上的化妝“面具”。這種面具只在表演中助長人物的聲威及情緒,而絕不是涂在表演者的臉上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戲劇臉譜。至于有人說戲劇臉譜正脫胎于此,那也是不準確的。類似這種“代面”,在北齊以前的儺舞中早已有之。如果這里講的面具和后來性格化戲劇臉譜有著淵源關聯(lián)的話,那么這種關聯(lián)在更早以前的原始的面具、披發(fā)文身、古代神話傳說、中國圖騰化妝中也就有了。所以如果說戲劇臉譜由面具演變而來是可以的,如果說由“代面”演化而來則有失偏頗。
北齊以后傳下來的樂舞除了“代面”,還有“缽頭”、“蘇中郎”等。說“缽頭”中胡人是涂面的并不多。關于“蘇中郎”,有些人認為蘇中郎表演時是戴著涂色的面具的。究竟蘇中郎涂面與否,看法不一。一九五○年南京李罣陵出土的唐戲弄俑使我們進一步確信了在“蘇中郎”演出稍后的南唐參軍戲等的演出中,角色的臉上都涂著很厚的面粉,白粉上還有紅粉的痕跡。這大約是至今除文獻記載外能見到的較早的物證了。因此,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歌舞故事表演,有的的確已經(jīng)使用粉墨涂面,但還是極簡單的涂抹,不可能是戲劇化的臉譜,更不可能是性格化的臉譜。
宋雜劇形成后,人物面部化妝雖仍多用“假面披發(fā)”等,有的卻已開始彩色涂面。
元曲的興起使我國戲劇更趨成熟,涂面化妝亦相隨發(fā)展。凈、副凈已普遍使用粉墨兩色涂臉。關于這時演出中涂面情況,我們還可以從杜善夫《莊稼不識勾欄》中見其大略。另外,距侯馬董墓一百十四年后,元泰定元年,山西洪桐縣廣勝寺的應王殿遺留下的元代中戲曲壁畫為我們提供的圖例就更為清楚。壁畫中戲劇人物的面部化妝有的排了髯口,有的眼圈周圍用白粉涂抹,還有的雙眉用墨加濃加寬,兩眉尾朝上揚,濃眉下方加用白粉,使之黑白對比分明。這類“臉”的出現(xiàn)可以證明,盡管這時演出,根據(jù)不同情況的需要,有的人物還戴著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面具登場,但已初步奠定了臉譜型的面部化妝。
明代戲劇的演出,人物面部化妝除繼承元代已有的成就外,凈、副凈、丑已各以臉上所涂白粉地位的大小來作為行當之間的區(qū)別。還有些戲曲劇本不僅注明角色面部化妝應用什么色彩,還直稱凈為“花面”、“花臉”。這一時期不僅凈、丑涂面,有的末、外也涂繪面部。并且在人物面部的色彩運用上,基本上已能據(jù)人物面色特點施用色彩。更應該注意的是,此時對于奸佞者面涂粉墨幾乎已為慣例。
從有關明代綴玉軒收藏的戲曲涂面化妝圖譜的介紹中,我們還可以知道,有些人物的面部勾繪已能“以兩道白眉界出眉眼部位,已后再勾出鼻窩,嘴岔及臉部的紋理。”這種勾繪方法嚴格地說還比較簡單,但已為臉譜在此后清代的最后定型奠定了基礎。這時神怪角色的面部勾繪,紅綠色彩雜陳,圖案性較強??傊ㄟ^面部化妝以求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明中期以后比之先前更進了一步。這樣涂面化妝就出現(xiàn)了從初期對人物外部面貌和膚色的夸張到逐漸顯示人物品格的過渡。
乾隆以后,城市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空腔、漢調(diào)、秦腔、徽調(diào)等得到較大的發(fā)展,開始出現(xiàn)了以不同色彩、粗線條勾繪不同人物面貌的化妝面譜。對某些色彩的內(nèi)容所示(如紅示忠誠;黑示剛直;紫表示沉勇果敢;黃勇猛殘恭;金銀用于神仙鬼怪等)這時也廣泛運用。不過,這時的面譜還只著重在眉、眼、鼻窩的加濃與夸大。人物面部膚色的差異、職業(yè)、姓名、綽號、擅長、鳥獸精怪,甚至于面部的傷痕,都可能被作為面譜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接著又出現(xiàn)各種眉形、眼形、嘴型紋理的勾繪。
此時以前,在“面如重棗”、“鬼貌藍色”、“面如生鐵”的基色上,除最早形成用一種色彩涂抹的面部,如紅色、藍色、黑面等“整臉”類部分,還在長時期的一般“抹土擦灰”中,形成丑角臉。后又對其中奸詐的人物發(fā)展為“粉白臉”。只有在這時,加上眾多的五彩斑斕的花臉,碎花臉,才可能有“三塊瓦臉”、“六分臉”的出現(xiàn);在“三塊瓦臉”及“六分臉”的基礎上,又演變出“十字門臉”等基本譜式。這樣,試圖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戲劇臉譜,才初步形成。
從以上發(fā)展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戲劇臉譜經(jīng)歷了一個由初期涂面到元代的“臉兒”、明代的“花臉”、清代的“面譜”的由簡至繁的發(fā)展過程。清中期以后才形成“臉譜”的。它是歷代藝人們逐年累月艱辛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
清道光咸豐年間是京劇誕生的年代。京劇在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繼承了我國古代戲劇的精粹,另一方面吸取了民間藝術的豐富養(yǎng)分,其中自然已包括面部化妝藝術的成就。許多劇種也吸取了京劇臉譜的精華,比如贛劇的花臉、小花臉及丑角,也都延襲了京劇臉譜的譜式,差別不大。臉譜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色彩更加絢麗,勾繪更加精巧動人。臉譜是戲劇藝人經(jīng)過無數(shù)代的摸索創(chuàng)造的,它是祖輩留下的奇妙無比的文化遺產(chǎn),改革開放的今天,相信絢麗多彩的臉譜藝術一定會在世界藝術的大花園里綻放出無與倫比的絢麗光彩。
[參考文獻]
[1]易宇丹.戲劇臉譜知識[J].中國京劇,2007,(7).
[2]中國戲劇探討.http://www.dhhn,org/viewthread.p hp?tid=88,2009-6-22.
[責任編輯: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