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虛幻與現(xiàn)實相交融的藝術(shù)情境,從中可解讀詩人李白的人生追求:意欲報國卻壯志難酬,不甘現(xiàn)狀卻無力回天。即便如此,詩人仍未頹靡,而是借詩言志、直面人士、擊濁揚清。
[關(guān)鍵詞] 李白;現(xiàn)實;虛幻;人生追求
[作者簡介]黎紅(1969—),女,寧波大紅鷹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浙江寧波315175)
提起中國文化,不能不提唐詩;說起唐詩,就不能不提李白。李白是為詩而生的,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字字珠璣,宛如天籟。
人生真假無常,現(xiàn)實與虛幻之間往往只是一重門,李白在這扇門之間艱難地徘徊著。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我們不難看出一種寂寞、踟躇而又倔傲不屈的人生追求。
一、現(xiàn)實中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當時,整個唐朝表面呈現(xiàn)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許多人都為社會表面的安定繁榮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適其適的浪漫生活,而李白卻在這種繁盛之后預(yù)感到一種危機,在他的《蜀道難》中就流露出對祖國未來命運的擔憂?!八乜煞擞H,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睆倪@些詩句中,我們不難聽出詩人的弦外之音——要想防患于未然,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社會禍患,有效地防止發(fā)生叛變、顛覆,朝廷就必須謹慎用人。這一方面對于唐朝的執(zhí)政者來說無異于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顯然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未來的深切擔憂,他希望能夠一展宏圖,希望能夠報效祖國。這已經(jīng)沒有了詩人的浪漫情懷,更多地是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shù)募抑幸杨H具規(guī)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yǎng)性,以度時光??墒抢畎讻]有這么做,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也許這很難實現(xiàn),正像詩中所說“??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卞?,這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虛緲無從尋求;而現(xiàn)實中的天姥在云霞中時隱時現(xiàn),真是勝似仙境。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作者人生追求的一種曲折表現(xiàn)呢?于是,李白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了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此時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怒仍然郁結(jié)于懷,這種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情緒時刻都流露于詩中。
在當時的現(xiàn)實中,唐玄宗的賜金放還使得李白的政治抱負、人生追求只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在封建時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取功名,能夠隨侍皇帝,以期建功立業(yè),可謂難,難于上青天。多少人寒窗苦讀十年,終跟功名無緣。而李白相比較這些人,他是幸運的,他以文章名揚天下,又以文名奉皇帝召奉,但終究只是被當成一個御用文人而已。唐玄宗無非是借用他的盛名為他的統(tǒng)治歌功頌德而已。這叫狂放不羈的李白情何以堪,他不甘心于擔當粉飾太平的角色。他的心靈在吶喊,在酒中尋找一種解脫,也因此才有了李白命高力士替他脫靴,楊貴妃替他磨墨、斟酒的傳說。
二、夢中游仙境,超然出世
詩人既然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漫游、寄情于山水,將成為詩人的首選。不僅是漫游,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中,作者由漫游到夢游中,他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另一種的詮釋,以超然出世的面目示人,以痛快淋漓的想象張揚個性,這不正是他的仕途不順、報國無門時的心靈投影嗎?
這座夢中的天姥中,應(yīng)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jīng)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xiàn)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夸大的影子。詩人“一夜飛度鏡湖月”,登上青云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僳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崩^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熊在咆哮,龍在長吟,連山林都為之震動。煙、水、龍,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形成統(tǒng)一的氛圍。在奇異的境界已夠使人感慨萬分,而詩人卻并未停步,詩境由奇異轉(zhuǎn)入荒唐,全詩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詩人將人生的跌宕、個性的追求都融鑄在這變幻莫測的勝境之中。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有他長期漫游經(jīng)歷的千山萬壑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影響與啟發(fā),也是長安三年宮庭生活的反映,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我們也仿佛看到李白那瀟灑的身姿,羽化而登仙。在夢游的虛幻之中,詩人儼然超然出世了。
三、虛幻與現(xiàn)實中擊濁揚清,直面人生
李白的這首夢游詩,不同于一般游仙詩,它慷慨沉悶,抗議激烈,并非真正托于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縹緲的描述中,依然著眼于現(xiàn)實。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從虛幻中回到現(xiàn)實,再美也不過是“黃粱美夢”、“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沉悶的慷慨。
詩中,虛幻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荒誕與真實互為表里?;恼Q是手段,真實是目的;虛幻是外表,真實是本質(zhì);荒誕虛幻是比真實更真實的真實。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大篇幅地描寫虛幻的夢境,其實也正是詩人人生追求失意時的一種寄托。當然,詩人并不止于此,他要在虛幻與現(xiàn)實中尋找一條途徑,他敢于直面人生,擊濁揚清,也敢于宣泄自我情緒,暴露黑暗現(xiàn)實。在詩即將結(jié)束之際,發(fā)出憤然之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這振聾發(fā)聵之音、畫龍點睛之筆,就像那擦亮天際的閃電,唱出了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這里,我們更多地是看到李白由超然出世到積極入世,由虛幻最終回到現(xiàn)實。事實上,古往今來,沒有一位偉人的浪漫主義是真正超現(xiàn)實的。
李白既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yè)的向往,同時又因為自己絕對無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貴利祿的附加條件而棄之如敝履。他熱愛現(xiàn)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xiàn)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做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他高于時人的特異之處。
詩人為什么要在現(xiàn)實與虛幻中尋找一條羊腸小路呢?正如《蜀道難》中所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現(xiàn)實中李白的人生追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詩人一方面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另一方面又追求人格的“絕對自由”。然而,現(xiàn)實與理想?yún)s發(fā)生沖突,他狂傲不屈的性格、報效國家的人生追求、才高八斗的過人才氣,在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朝廷中只能招來權(quán)臣的嫉妒、讒毀、蒙受謗言、排擠以致使他大志難伸,情郁于中,尋機宣泄以自見,張揚個性而警世。
“我們的真實在我們的夢幻里和我們的想像中”,“虛幻的現(xiàn)實比日常的現(xiàn)實更深刻,更富有意義”。《夢游天姥吟留別》將虛幻和現(xiàn)實融為一體,從中能解讀到李白的無奈和不屈。“大鵬展翅恨天低”,這不僅是李白人生追求的無奈,也是時代的悲哀。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像一聲春雷炸醒了古今多少人啊!痛哉!快哉!
[參考文獻]
[1]熊春生.虛幻荒誕也是真實[M].語文教學通訊,2003.
[責任編輯:劉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