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臺風,吹倒的不單只有樓房,更會吹走民心,甚至是一個政權。
小布什在2005年美國的卡特琳娜風災中,因為后知后覺,救災時耽誤了最重要的“黃金72小時”,導致民怨沸騰,最后斷送了共和黨的半壁江山。
小布什的民調(diào)和策略師Matthew Dowd,后來在這位總統(tǒng)行將卸任、蓋棺論定時便指出:“卡特琳娜是一個‘引爆點’(tipping point),(布什)總統(tǒng)毀掉了他與公眾間的互信,當破壞既成,他再無法挽回美國民眾聆聽他說話所需的公信力?!?/p>
2009年8月,很多人把蹂躪臺灣的臺風莫拉克,形容為臺灣版的卡特琳娜。這個風暴帶來的世紀豪雨,讓臺灣哀鴻遍野,造成大量傷亡,亦令馬英九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備受質(zhì)疑。
其實,臺風把高官吹得東歪西倒,在臺灣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2008年8月當另一個臺風鳳凰吹襲時,臺東縣長鄺麗貞及臺中市長胡志強,便因仍然“出訪”,沒有坐鎮(zhèn)救災而被外界批評得體無完膚。鄺還被批評當人民水深火熱時,自己卻在意大利米蘭坐渡輪、喝咖啡,而且僅僅就任兩年,就八次公幣考察,馬英九應該派她去當“旅游部長”云云。
但正如黑格爾曾說過:“我們從歷史中吸取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從未從歷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p>
到了這一次,馬英九仍然難逃被卷進風暴的厄運。
不錯,水災發(fā)生在8月8日,而只是第二天,即是8月9日,馬和劉兆玄兩人已經(jīng)立即動身,領軍前往災情嚴重的南臺灣統(tǒng)籌救災指揮工作,并且馬不停蹄地到各地視察災情。馬更放下身段,親自致電受災情影響較輕的11個縣市,向這些縣市長求援,要他們騰出人手和物資,以便集中調(diào)度救災。凡此種種,都不能說馬完全后知后覺,或者麻木不仁。
那么馬為何仍被輿論痛批得灰頭土臉呢?
首先,水災前夕,即8月7日,南部已下起豪雨,馬當天第一個公開行程,竟是跑去參加一位詩人詹澈的婚禮,待了近一個半小時,才前往災害應變中心,而且遲到近半個小時,于是便被傳媒批評欠缺危機意識,電視新聞更把有關的飲宴片段大為廣播和炒作。
曾經(jīng),小布什的母親巴巴拉,在災場視察時的一句無心快語引發(fā)了一場風波。在這一次臺灣的風災中,滿腔怒火的網(wǎng)民亦整理出“官員勘災傻瓜語錄”。
排第一名的就是馬英九在慰問兩名遭山泥掩埋長達兩分鐘,被外公徒手挖掘救出的小女孩時,竟抱起女孩稱贊說:“你可以憋氣兩分鐘,真是不簡單!”
此外,有一位在風災中痛失家園和父親的災民,向他攔路訴苦時控訴:“我們?nèi)叶及哑蓖督o你,為什么我們要見你,變得這么難啊?”馬竟如此回答和安慰對方:我不知道你要見我,這不是見到了嗎?至于劉兆玄,則更遭痛批。比如到高雄甲仙大橋災區(qū)時,他只逗留五分鐘便“快閃”,被傳媒發(fā)現(xiàn)他的皮鞋不但干干凈凈,甚至發(fā)亮(溫總理在川震中便懂得要穿運動鞋),憤怒的災民更氣得向他說:“這里也是災區(qū),五分鐘就可以了嗎?”原本被公眾期望會夜宿災區(qū),與災民同甘共苦的劉兆玄,不料卻折返高雄下榻干凈的賓館,其對外解釋是“擔心夜宿災區(qū)會被說成太矯情”。
而王清峰到災區(qū)向災民派發(fā)便當,災民并不領情并說: “你來這里有什么用?”沒想到王清峰竟然像小孩子斗嘴般回答說:“至少可以讓你發(fā)脾氣?!?/p>
我們置身事外,或許會覺得以上有點“雞蛋里挑骨頭”,甚至有點“無理取鬧”。但大家要明白,痛失家園以至親人的災民,難免蓄積滿腔怨憤,情況就像堰塞湖一樣,正找尋一道缺口,而把情緒如山洪暴發(fā)般宣泄。所以哪怕是一句無心快語,都可能“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一觸即發(fā),起著炸堤泄洪的效果。所以在這關鍵時刻,領導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格外要小心,傳媒及輿論,是會拿著顯微鏡來審視你的一舉一動的。
馬英九在8月12日答復英國獨立電視臺采訪時,表示災民沒有防災觀念,臺風來臨又不撤村,才會導致災害這么嚴重。盡管他說的也是事實,但在風投火勢的時候說這些話,未免如火上加油。反而他的夫人周美青心思細膩,較能夠體會災民的感受,當災民緊抱著她痛哭時,周美青跟著也眼眶泛紅,加上一句“你們辛苦了”,這才符合災民感情上的需要。
就如四川大地震中,總理溫家寶的那一句:“我是溫家寶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
況且,今次馬英九當局的反應也委實太過遲緩,忘記了“黃金72小時”,以及當中的頭24小時,更是“重中之重”。在臺灣鋪天蓋地地指責當局救援體系混亂、行動遲緩時,直到8月13日,馬才公開表示接受海外援助。
馬英九統(tǒng)領20多萬軍隊,但救災第一時間卻未充分運用這個資源。馬英九每天赴重災區(qū)巡視,但都不見陳肇敏陪同,以8月8日水患的頭24小時最關鍵時刻,軍方投入兵力僅有740人。有臺灣陸戰(zhàn)隊成員在網(wǎng)上貼文,說:“災民,你們等著被救,可是我們卻苦等4天等不到命令出去救災。”
美國CNN在今次的報道中,正確地指出,“救災、重建是檢驗政府管治能力的一大重要依據(jù)”,這值得每個領導人謹記。一場臺風,吹倒的不單只有樓房,更會吹走民心,甚至是一個政權。胡錦濤和溫家寶在去年四川大地震中,幸而順利通過這關考試。
試拿溫家寶和馬英九在四川大地震及莫拉克風災中的表現(xiàn)作個比較。評論往往指出:
一、川震中,于地震后僅僅一個多小時,溫家寶便已經(jīng)坐在飛往災區(qū)的專機上;相反,馬英九卻超過24小時。溫比起馬反應迅速。
二、川震后翌日,溫家寶向前往災區(qū)的登機部隊發(fā)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yǎng)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又在電話里下死命令:“我不管你們怎么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果斷調(diào)動軍隊救災;相反,馬英九卻被責難,統(tǒng)領20多萬軍隊,但沒有在第一時間運用這個資源。溫比馬決策剛勁果斷。
三、川震中,溫家寶說了很多激動人心的話,為國民療傷;相反,馬英九及其團隊,卻被整理出“官員勘災傻瓜語錄”。溫比起馬體恤民情。
(摘自《新君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