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沒有指數(shù),幸福不可量化。幸福常常是一種心理氛圍,一種對人生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認可。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在于我們擁有自己的所愛,而不在于我們擁有其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墒牵谖覀兊默F(xiàn)實生活中,報紙、雜志、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傳媒都在不厭其煩地對受眾進行洗腦:追求成功,緊跟時尚,拼命地占有財富是光榮的,窮人都是因為無能而遭淘汰的一族。在這種氛圍中,消費的目的不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炫耀或是用來證明自己,生活的形式與內(nèi)容嚴重脫節(jié),幸福也就變味了。
其實,幸福是最容易被誤讀的詞兒,讀成“擁有”的,便認為幸福是有職有權(quán)、有錢有勢、有名有利、有妻有妾、有奴有仆、有寶馬香車、有別墅豪宅……法國有個專門研究哲學(xué)的笛卡兒說,幸福是世界上內(nèi)涵最豐富、最復(fù)雜的多義詞,不同的人都能讀出不同的含義。那些知足常樂地安度日常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常常與“擁有”是對立的,在他們看來,幸福往往是沒有感覺到的存在,也就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痛,無禍無災(zāi),無冤無仇,無拘無束,無忌無求,無牽無掛,無怨無悔……
有一位名家在論幸福時說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被策動‘追求幸?!?。”我有一位文友,兩年前打的到一個賓館開會,車到停車場時,見不少熟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地走出自駕的小車,給出租車司機掏錢的他不免有些尷尬。一位熟人拍著他的肩膀說:“憑著你的名頭聲望,沒有小車實在是太不幸了!”可悲的是這位文友真的被策動著“追求幸?!绷?。原先,“小車”與“幸?!北臼秋L(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可此刻卻在他的心目中荒謬地畫上了等號。他把自己準(zhǔn)備供小孩上大學(xué)和贍養(yǎng)鄉(xiāng)下父母的那點積蓄拿出來買了小車,然后又節(jié)衣縮食地省下一個個硬幣“養(yǎng)車”,他一步一步地走進“幸福”的陷阱,可他什么幸福也沒得到,相反,卻讓自己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煩惱和焦慮。
也許有人會問:“追求幸福生活不應(yīng)該么?”當(dāng)然應(yīng)該?!白非蟆笔且驗橛隍?qū)動,欲望是一匹野馬,需要理智馴導(dǎo)。擴大了的欲望永遠無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于是追求就會走上歧途,甚至干出蠢事,不幸和痛苦就會接踵而至了。
幸福之根在于心之幸福?!爸愠贰碧N含著深刻的哲理。寫到這里筆者想起一則故事:紐約有一位富翁,開了一家商店,生意興隆,日進斗金,可富翁總認為自己的事業(yè)不夠大,整日郁郁寡歡。商店里有一位一條腿的老職員,拄著拐杖上班每日都精神飽滿興致勃勃。富翁納悶:我一個有錢的健全人活得并不開心,他卻為啥活得如此快活?老頭說,雖然我在戰(zhàn)場上失去了一條腿,但同那些失去雙腿甚至失去生命的戰(zhàn)友相比,算是幸運得多!這里,讀者不難看出,他們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一個總是看到自己所擁有的,而另一個總是盯著自己所缺少的,幸福和痛苦也就各不同。
“幸福是什么?”不久前一家報紙開展以此為題的調(diào)查活動,答案平凡卻發(fā)人深省:兒子出遠門,到達終點后,一個電話報平安就是幸福;孩子放學(xué)回家,告訴期中考試又長了一分就是幸福;在暖融融的陽臺上,讓老伴兒一刷一刷地染發(fā)就是幸福;小兩口在書房里搶電腦就是幸福;邀三五好友在客廳小酌就是幸福;星期天帶孩子上公園就是幸福;鄰居的兒子成功戒毒了就是幸福;牽著盲人老太過馬路就是幸福……原來幸福無處不在,在每個知足者的心靈體驗中。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