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已成為語文高考試題中的一道必考題、特色題,對我們而言也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試題。研究近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角度并由此探討其解題技巧,對我們規(guī)范有效地解答詩歌鑒賞題,減少失誤,提高得分率,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總體要求是: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體裁的作品。(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把握作品內(nèi)容,注意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表現(xiàn)方法,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領(lǐng)悟。(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就近年考試的實際情況看,可能與評分標準難以把握有關(guān),評價性的內(nèi)容考試的頻率并不高。系統(tǒng)梳理,考試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設(shè)問方式:詩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設(shè)問變式:本首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詩歌的形象,指詩歌中塑造的生動感人的具有一定情感的人、物、景、事等。鑒賞形象關(guān)鍵是結(jié)合相關(guān)背景,剖析其特征和象征義?!笆昴ヒ粍?,霜刃未試成。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詩中塑造了一個十年磨一劍,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俠客形象。這俠客形象實際上又是作者的自畫像,詩人才華橫溢,志向遠大,想為國為民一展身手。“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耕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李綱《病?!?詩人不求形似求神似,借筆下所寫的病牛,描寫了一個辛苦一生而心地高遠的形象,這是詩人的自喻,表現(xiàn)了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抱?!澳灸┸饺鼗?,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辛夷塢》該詩描寫了自開自落,充滿生命力的辛夷花。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主要形象的同時,又借芙蓉花的自開自落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設(shè)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這一聯(lián)中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設(shè)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shù))。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就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義、象征義等)。能用來答題的術(shù)語一般有:煉字煉意、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郁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diào)婉約、簡練生動……答題步驟: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用詩中有關(guān)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結(jié)合全詩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捌搅帜疅熑缈棧揭粠谋?。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怨。玉階空佇立,宿烏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此詞“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jié)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旨更加鮮明?!翱吐非嗌酵?,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此詩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其實“失”“闊”兩字各有其妙。說“失”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diào)似也更為響亮?!皺M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戴復古《江陰浮遠堂》)前人多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不無道理,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chǎn)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xiàn)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地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此詞的語言風格可用婉約細膩、纖曲含蓄來概括,這種風格往往體現(xiàn)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diào)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尤其是末二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佳句。
三、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設(shè)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設(shè)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藝術(shù)手法。表達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如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通感等)、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表現(xiàn)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襯托、用典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jié)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解析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胺紭錈o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運用對偶、以動襯靜、情景交融等手法,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更突出地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而流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皻庹粼茐魸桑ê吃狸柍?。”(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蒸”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廣闊,“撼”用窄小的立體反映湖的聲勢,襯托出洞庭湖的開闊和氣勢,此二聯(lián)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洞庭湖的雄渾壯闊。“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歐陽修《踏莎行》)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行人”設(shè)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四、鑒賞詩歌的意境美
設(shè)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設(shè)問變式:這首詩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題步驟: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情景,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短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奥浞谠曼S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cè)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王安石《江寧夾口其三》)“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即都為兩詩營造了一種氛圍、為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diào),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耙咕脽o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朱淑真《秋夜》)此詩中“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心涼),由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清空幽寂的意境,從而表達出詩人哀怨落寞的情懷。
五、詩歌鑒賞:開放題型
設(shè)問方式:對這首詩曾有過……的評價,你同意嗎?設(shè)問變式:關(guān)于此詩,有人認為……有人認為……,你覺得他們的看法如何?開放型題是近幾年才在高考中出現(xiàn)的新題型,其用意是考查我們的辨證思維能力。對這類題型的解答,只要能夠談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就可以了,因為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一般不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當然,要想使自己的論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輕易能夠做好的,在答題時,不應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說明,往往還應照顧到原詩,把原詩的內(nèi)涵分析真正引用到你的分析中,這樣才能使分析顯得更有理有據(jù)。“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有道理嗎?顯然不無道理,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但詩人卻是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lián)想到漢末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是“半瓣花上說人情”?!盎ㄍ蕷埣t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拭《蝶戀花》)“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如認為“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huán)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tài)美;如認為“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此外,對這首詞的上闋有人曾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比缯J為這評價是有道理的,是因為: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傊~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如認為這評價沒有道理,則可這樣解說: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
(作者:季節(jié),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