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與音樂有不解之緣,電影音樂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邊緣領域,是電影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價值。電影對進入它本體之內的音樂加以改造,使之創(chuàng)新,成為影片提示主題、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我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精神食糧,人們的欣賞趣味愈來愈復雜多樣。音樂與電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負著豐富影片內涵,提高電影整體藝術水平的責任!
[關鍵詞]電影 音樂 審美特征 發(fā)展趨勢
電影音樂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邊緣領域,是電影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價值。
一、電影的審美特征
電影是“用電影攝影機以每秒攝取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體的運動過程拍攝在條狀膠片上,成為許多格動作逐漸變化的畫面然后經過一定的工藝處理,制成可以放映的影片。當影片通過放映機以同樣的運轉速度被連續(xù)地投映于銀幕時,由于人類視覺具有滯留印象的特性(一說由于靜物位移而在心理上產生似動感覺),觀眾便從銀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動影像?!彼哉f,電影是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通過畫面、聲音、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創(chuàng)造出感性直觀的形象,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情感的一門綜合藝術形式。
電影具有下列主要審美特征:
(一)科技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電影從產生那一天起,就是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充分運用光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學、機械學等原理,創(chuàng)造出動感世界的神奇。開始時無聲音,稱為“無聲電影”。其正式誕生之日,已有明確記載:1895年12月28日晚,在巴黎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內,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他倆拍攝的短片《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完全可以說,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電影語言的創(chuàng)新、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與科技發(fā)展密切相關。1927年誕生的第一部有聲影片美國的《爵士歌手》其實就是在無聲片的基礎上加進四首歌和一些音樂伴奏與簡單的臺詞,但它標志著聲學正式介入電影藝術。1935年,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的美國電影《浮華世界》的誕生,又標志著彩色電影新時期的開始。現(xiàn)在,隨著高科技21世紀的到來,電影也進入一個嶄新的高科技時代:計算機三維動畫、數(shù)字電影、多媒體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各種高科技手段全面向電影領域進軍?!短┨鼓峥颂枴分芯薮蟮目洼喅寥胨械拇髨雒?,就是用電子計算機制作的。
(二)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結合
電影綜合了藝術各門類,成為藝術的“百科全書”。因為它誕生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建筑之后,故被稱為“第七藝術”。但是它幾乎同所有的藝術都密切相關、緊密結合:它與舞蹈關系密切,并對進入它本體之內的舞蹈加以改造,使之成為新的電影舞蹈。例如美國影片《出水芙蓉》以及秀蘭·鄧波兒主演的許多影片中的舞蹈,就是精彩的電影舞蹈它與戲劇的關系更直接、更密切。電影中的故事片,其實就是戲劇由舞臺走向銀幕,無論是劇本中的情節(jié)、沖突、情境,還是人物、語言、細節(jié)等等,都與戲劇同根同源,如出一轍。根據(jù)同名戲劇改編的電影,不勝枚舉。如《雷雨》、《日出》、《千萬不要忘記》等等。而在導演、表演各方面,也都走的是戲劇的路子;它與文學也有密切關系,諸如詩電影、散文電影、小說電影等,俯拾即是。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紅樓夢》、《祝?!?、《早春二月》、《家》、《春》、《秋》、《子夜》《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旗譜》等等,舉不勝攀它與攝影也有直接關系,電影攝影原本來源于攝影藝術,無論是構圖、光線、色彩等各要素,都以攝影藝術為基礎,中國的第一部電影,1905年拍攝的戲曲片《定軍山》,就是在照相館拍攝的;它與繪畫、雕塑、建筑、書法、工藝等各種藝術,也都不可分割,電影美術中的布景(內景、外景)、道具等,涉及到視覺藝術的每一個品種。
(三)創(chuàng)作性與制作性的結合
電影創(chuàng)作與制作密不可分,是一體化的。一部電影的完成,要依靠高度綜合的龐大的藝術群體,一個攝制組,要包括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攝影、照明、美術、置景、化妝、服裝、道具、錄音、擬音、場記、制片、剪輯、特技等10多個部門數(shù)十位專家,形成一整套復雜而有序的電影制作工藝流程,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二、電影的發(fā)展趨勢
(一)高科技化
許多國家的電影,都呈現(xiàn)高科技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尤以電腦三維動畫制作為突出代表。例如美國大片《玩具總動員》完全由電腦制作的1500個鏡頭組成。
(二)市場化
電影集藝術、文化、傳媒、商品等特性干一身,在市場經濟體系下,我國電影生產不得不考慮票房收入。于是商業(yè)大片應運而生《英雄》、《夜宴》等,都是典型的例證。
(三)國際化
電影是一個國家藝術的“形象大使”,是文化品格與民族風格的“展品”,更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因此,無論是國外電影市場的打入,還是國際各種電影評獎(戛納獎、奧斯卡獎、柏林電影節(jié)獎等)的參與和中獎,都是勢在必行、無可厚非的。中國電影必須步入世界電影的大循環(huán)之中,這是與經貿、文化國際化同步一體的。
三、音樂的審美特征
音樂是通過一定形式的音響組合,表現(xiàn)人們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態(tài)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演唱或演奏,為聽眾所感受而產生藝術效果。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表現(xiàn)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
音樂具有下列主要審美特征:
(一)形象性
音樂素有“流動的建筑”之稱,其意在于音樂雖然有聲無形,卻仍具有形象性特點。只不過音樂的形象性與一般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不同,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形象”,是憑借聯(lián)想、想像、通感等方式,形成于音樂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欣賞者頭腦中的形象。當然,這種“音樂形象”的產生,并不是憑空而生,也不是人們的胡思亂想,而是根據(jù)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借景移情”而獲得的。同時,“音樂形象”又具有不確定性、非語義性、多義性、朦朧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既有長處,也有局限。
(二)抒情性
音樂的另一大審美特征,就是抒情性。音樂作品中,情感多于描繪,也大于描寫。德國偉大的美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币魳繁硌菡?演唱者、演奏者),通過對作品中詞曲作者所表現(xiàn)的情感體驗,再將這些情感傳達給觀眾,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收到“以情動情”的藝術效果。所以可以認為,情感是聯(lián)通作者、表演者、觀眾三者之間的橋梁。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聽了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之后,熱淚盈眶地說,這部作品“已經接觸到飽受苦難的俄羅斯人民的靈魂深處?!蓖瑯樱读x勇軍進行曲》因為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英勇頑強、奮進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馬賽曲》也因為表現(xiàn)了法蘭西人民愛國主義情感,兩度被定為法國國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多少愛國青年,高唱《大刀進行曲》奔向戰(zhàn)場?又有多少革命烈士,高唱《國際國》走向刑場?……音樂以情動人的實例,真是比比皆是。
(三)節(jié)奏性
節(jié)奏與旋律是音樂的兩大翅膀,節(jié)奏能直接影響到音樂的抒情性。節(jié)奏是音樂家內在情感的外化,也是音樂作品情感含量的有效載體與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所以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節(jié)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統(tǒng)一?!币话銇碚f,緩慢沉重的節(jié)奏與不和諧的和弦,常表現(xiàn)出悲痛欲絕之情;而輕快急促的節(jié)奏,常表現(xiàn)歡快熱烈之情。
(四)韻律性
韻律原指我國古體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guī)律,在音樂中,乃指音韻的規(guī)律,例如聲調鏗鏘,講究抑揚頓挫等等,即人們常說的“音樂美”。
四、音樂的流派、發(fā)展趨勢
古今中外,音樂的藝術流派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世界范圍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大音樂流派:
(一)古典樂派
是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在維也納形成的以古典風格為標志的音樂流派,提倡理性與情感的統(tǒng)一,追求藝術形式的嚴謹與完整,注重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戲劇對比、沖突和發(fā)展,成為當時的典范。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海頓、莫扎特和德國的貝多芬。
(二)浪漫樂派
是19世紀在歐洲興起的音樂流派,其風格特點是強調激情,強調抒發(fā)主觀情感,強調表現(xiàn)個性。浪漫樂派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的舒伯特、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法國的柏遼茲。后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瓦格納、勃拉姆斯;俄國的柴科夫斯基。
(三)民族樂派
是19世紀中葉以后出現(xiàn)于歐洲各國的音樂流派,其風格特點是追求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以本國的民間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將傳統(tǒng)音樂精華與本民族音樂精華密切結合。民族樂派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捷兄的德沃夏克,俄國的“強力集團”成員穆索爾斯基、鮑羅丁、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四)現(xiàn)代樂派
是20世紀出現(xiàn)于西方世界的各種新潮音樂流派的總稱,其中主要有以法國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以奧地利勛伯格為代表的表現(xiàn)派音樂以意大利布梭尼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及爵士樂、搖滾樂、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等。
我國音樂,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都呈現(xiàn)明顯的多向交流、多元融合的發(fā)展趨勢。例如聲樂與器樂的一體化(自彈自唱)、音樂與舞蹈的一體化(狂歌勁舞)、通俗樂派的民族化(如李谷一的通俗樂派)、民族音樂的通俗化(如祖海德新民歌)、美聲樂派的民族化(如楊洪基、關牧村、殷秀梅、王霞等的“民族美聲”)等等。
五、電影音樂
電影音樂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邊緣領域,是電影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價值。它同音樂、戲曲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wèi)說:“音樂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提示,提示你身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什么樣的時代。在我自己的電影里,我會先了解這環(huán)境是怎樣,包括地理環(huán)境以及這地方會有什么聲音?所以往往音樂成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
電影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如前所述,音樂具有抒情功能,電影對進入它本體之內的音樂加以改造,使之創(chuàng)新。無論是主題歌還是插曲,片頭曲、片尾曲,都成為電影音樂的重要形式,成為影片提示主題、抒發(fā)情感、渲染氣氛、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理解了劇中人物的感情,音樂出現(xiàn)時,觀眾帶著這種理解和感受來欣賞音樂,體驗音樂抒發(fā)的情感。反過來,音樂又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闡釋了畫面抒情的內容,從而帶給觀眾巨大的沖擊力。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經濟振興為提高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文化藝術的繁榮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精神食糧,人們的思想和欣賞趣味愈來愈復雜多樣,觀眾需要更加豐富的藝術效果。音樂與電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負著豐富影片內涵、提高電影整體藝術水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