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林黛玉 自然美 后天環(huán)境
摘要:《紅樓夢》塑造了絕美的形象林黛玉。那么林黛玉身上到底有哪些古典美的因子呢?是哪些條件造就和強化了這種美呢?本文試論之。
林黛玉,作為《紅樓夢》的女主角之一,形象獨特而豐厚,是一個用高超藝術(shù)手法典型化了的人物,你愈是細密的注視,愈會有新的思索。雖然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教養(yǎng)的讀者對林黛玉的褒貶、欣賞各有不同。但《紅樓夢》中本就沒有完美之人,拋開林黛玉身上那些瑕疵不論,單純從其形象的藝術(shù)性看,林黛玉內(nèi)慧外秀,熔鑄著其所屬階級的印記,同時也滲透著我們民族的心理氣質(zhì),對美的獨特認知以及為各個時代人們所共感的東西。
一個民族的審美,脫離不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傳統(tǒng)文化。清張潮在《幽夢影》中云:“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tài),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肌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出自清代張潮的《幽夢影》卷上)寫出了我們古人對女子的審美取向。林黛玉就是這種美的化身,既是藝術(shù)的,也是大眾所公認的。她的這種美,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具有永恒的美學(xué)特征。
一、天生就是“玉”:林黛玉經(jīng)典美之潛質(zhì)
1 天生麗質(zhì)
人的生命,既具有自然之性,又具有精神之性,二者是不同質(zhì)的人性要索。在對人的審美評判上,雖然歷來都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在美,但古今中外,無論是文化的還是世俗的,對女子的審美評價,貌美畢竟是必不可少的因子?!坝癫蛔敛怀善鳌?,美玉是能工巧匠打磨出來的,但前提必須是其石是可以琢磨的玉石,否則,再精湛高超的工匠也無計可施。林黛玉之所以具有悲劇的震撼之美和藝術(shù)感染力,是因為她融“天然”與“人工”之美于一身,即天生的清麗嬌柔和后天培養(yǎng)的典雅脫俗。紅樓中寶黛的愛情悲劇早已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而悲劇中的美女更讓人唏噓感嘆,正因黛玉其絕世的美貌和出眾的才華,才會產(chǎn)生無比的悲劇效果。所以,論及黛玉之美,不得不提起她先天的嬌美姿容。
紅樓中有多處著墨描繪林黛玉的動人仙姿,最經(jīng)典的當是她初入賈府的那段詞:“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心較比千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边@里借寶玉之眼,盡現(xiàn)了林黛玉嬌美、柔弱、聰慧、脫俗的美麗氣質(zhì)?!皟蓮澦契痉酋净\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是寫林黛玉貌之生動、脫俗,因其生動、脫俗才會更讓人神往;“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則寫林黛玉形態(tài)之風(fēng)流裊娜,而其風(fēng)流裊娜才會更讓人憐愛。寶玉稱之為“神仙一樣的妹妹”,雖然照應(yīng)“還淚”之文,但鳳姐之驚嘆:“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也足以看出林黛玉之美確是罕見。
不僅如此,連粗俗的薛蟠眼里,林黛玉也是美不可言。《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寶玉和風(fēng)姐中邪祟,當賈府眾人亂成一團,薛蟠卻冷不丁被林黛玉的儀容所勾攝:“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fēng)流婉轉(zhuǎn),已酥倒在那里?!笨上攵?,黛玉之美是雅俗共賞,人見人愛。紅樓中在黛玉葬花的情境描寫中,更是把林黛玉之美推至極致:“原來這林黛玉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边@話給讀者在心里留下了一個“絕美”的形象,而這種“絕美”很大一部分是“天姿”,想那東施,再怎么培養(yǎng)也不會如這般驚艷。
2 天資聰穎
因為人有“可造之材,與不可造之材”之別,林黛玉除了天生的“麗質(zhì)”,還有天賦的聰慧,這是她披上詩人光環(huán)的潛質(zhì)之一。“心較比干多一竅”,紅樓中寫林黛玉的聰慧才情無處不在,有平日打趣時的諧趣,有賽詩中脫口而出的機敏,還有接人待物時的小心謹慎。然而,這些聰慧也有的是先天的,或者是以先天條件為基礎(chǔ)的,林黛玉有“過目不忘”的強記能力,這是常人身上所罕見的。紅樓中寫她跟寶玉共讀西廂的那一情節(jié)提及這種強記之才‘啉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這種強記能力,才使林黛玉居大觀園才女之冠。試想若不是其天生就聰明,她很可能就是香菱第二,而不是林黛玉第一了。
3 先天柔弱
林黛玉之美,還有她那天生讓人憐愛的弱柳扶風(fēng)之態(tài),這也不是“東施捧心”就可以做到的。按理,健康的人才可以談美的,但黛玉生于貴族之府,這種天生的“不足之癥”經(jīng)過“燕窩粥”和“人參”等藥物的調(diào)理保養(yǎng),使得她沒有像“五兒”一樣,日益嬌容失色,更沒有像貧寒之家的女兒,變成面黃肌瘦的“黃毛丫頭”,反而形成了“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病如西子勝三分”人見人憐的病態(tài)之美,這種美符合了中國古典的審美標準之“陰柔之美”,“嬌息喘喘”、“行動處如弱柳扶風(fēng)”,當這個嬌弱的女子向你“搖搖地走來”時,這樣的風(fēng)流婉轉(zhuǎn),有誰不會產(chǎn)生一種憐愛呢?
二、玉琢成器:環(huán)境塑造了林黛玉之經(jīng)典美
1 家庭環(huán)境熏陶
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所在的時代往往對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弗洛姆指出:人的性格的根本基礎(chǔ)在于特殊的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中,人借以使自己于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取向,構(gòu)成了他性格的核心。從遺傳學(xué)角度來說,個人性格的形成取決于他在氣質(zhì)和體質(zhì)方面之生活體驗的影響。所以“玉”要琢方能成“器”。不可否認,貴族子弟因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會受到比其他同時代人更好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環(huán)境,貴族從小就會被灌輸宗教和道德教育,并且在階層內(nèi)部形成公認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種潛在的集體力量在貴族成長過程會對其個人品格產(chǎn)生重大影響。林黛玉之所以成為林黛玉,而沒在成為性格跟她相似的“晴雯”,其潛質(zhì)外的培育熏陶更為重要??梢哉f,作為侯門大小姐林黛玉,她的高貴氣質(zhì),有一部分是她的貴族身份帶來的。林黛玉從小受的是封建傳統(tǒng)的教育,坐相,站相,吃相,扮相……都有特定禮數(shù)與樣式,這是每個封建禮教下的女子所必需的。生活在那樣的思想氛圍中,林黛玉潛移默化地會受那些思想熏陶。人們在評論紅樓時,常認為寶釵知書達禮,把林黛玉視為叛逆的典范,事實上,在紅樓的現(xiàn)實生活中,林黛玉也是自然而然地恪守那些禮法,她總是眼看心想,暗暗審視,其言行舉止總是那樣彬有禮,適份合度,不能脫了半分約束。她初人大觀園時有這樣的描寫:“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边@一方面說明林黛玉的謹慎,一方面也是家庭教養(yǎng)結(jié)果。
同樣道理,林黛玉因其生在名門,生在詩書之家,才能得到大家閨秀詩書琴棋一類的教養(yǎng),可以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試想一下,若不是她的這種貴族身份,而是像襲人、晴雯、紫娟、香菱等人那樣的丫環(huán)身份,就算她再聰明,最多也是一個“小紅”,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樣的多才多藝。金陵十二釵,她列入正冊,主要也不是因為她的才情,而是因為她的身份,同樣沒有多少才情的巧姐、李紈等人不也列入其中了嗎?
林黛玉的貴族身份,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她清高之下的言語尖刻。宗法制社會的特征,導(dǎo)源了倫理型文化結(jié)構(gòu)的形成,因而門第成為身份尊卑的顯著標志。林黛玉出身既是世襲貴族,又是書香門第,出身清華,又在父母“愛如珍寶”的環(huán)境中長成,因而自有一種“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清高。“脂批”中認為晴雯有林黛玉之風(fēng),有部分是指她們相似的言語鋒芒。但晴雯在賈府不過是一個二等的丫鬟,其教養(yǎng)使其言語鋒芒因率真不避任何嫌疑,她每每與襲人的打趣都是直率的、毫不掩飾的,而林黛玉雖然鋒芒顯露,但因她身為貴族小姐,又在詩書里熏陶過,所以從她口中出來的話總是委婉文雅的,比如她打趣寶玉的“呆雁”之類。同時,受禮教的約束,她雖然性格中鋒芒凸顯,但通常只限于同輩間打趣斗口,而不是在賈母、王夫人跟前扎眼,這又進一步弱化了她身上的這種瑕疵。
同樣,也因了林黛玉的特定的身份,就算說了過火的話,卻不太損她的形象。紅樓中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林黛玉戲稱其“母蝗蟲”,眾人皆笑其趣,卻沒有人認真嫌惡她。雖然今天有人可能批她“不同情下層勞動人了”,但細想來我們也會理解她了:她原不過是侯門小姐,足不出戶,哪會接觸到下層勞動人們的艱辛?她既不可能像寶釵那樣,因要幫襯母兄打理家務(wù),所以能接觸貧寒的下層勞動人民;也不能像寶玉一樣,常走出侯門,可以多多少少親睹了一些人間的疾苦。史湘云連當票都沒見過呢,林黛玉對下層生活的體悟又會有多少?所以,讓一個沒出過大門的大家小姐,理解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確有些勉為其難了。大觀園里的姐妹們跟她是一樣的身份。所以,當林黛玉拿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下層勞動者取樂時,大家不過覺得像是逗弄一個小丑一樣不以為意,即便我們今天讀來,通常也不過是會心一笑而已。
2 歷史文化積淀
林黛玉最動人心魄、最具藝術(shù)魅力的,還是她無與倫比、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一個優(yōu)秀的典型性格,其核心總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物,總是帶有某種社會歷史定性。林黛玉的慧心蘭質(zhì)通過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熏陶,更加光彩奪目。
首先,林黛玉的才華是詩書陶冶出來的。盡管林黛玉初入賈府時,謙稱自己不過讀過《四書》這一類的東西,但從紅樓開頭的交代:“今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讀書識得幾個,不過假充養(yǎng)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边@也就是說,林黛玉小時候是當男兒來教養(yǎng)的,就算后來入了賈府,住進了大觀園,因其身體和性情的緣故,她也不是像寶釵一樣,主要專注于女紅,而是以詩書相伴。劉姥姥二進大觀園中有這么描寫:“劉姥姥因見窗下案上設(shè)著筆硯,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劉姥姥道:‘必定是那位哥兒的書房了。’賈母笑指黛玉道:‘這是我這外孫女兒的屋子?!瘎⒗牙蚜羯翊蛄苛索煊褚环?,方笑道:‘這那象個小姐的繡房,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彼?,林黛玉的才情,很多是平日里這些教化熏染的結(jié)果,要不,她的聰明會如鳳姐一樣,缺少幾分詩性,多了幾分俗氣,不會是“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凡女子相同”了。
其次,詩書培養(yǎng)了林黛玉的價值觀。林黛玉不僅飽讀詩書,而且讀書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這可以從她教香菱學(xué)詩中可以看出:“斷不可學(xué)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人了這個格局,再學(xué)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xué),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yīng)埸、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詩歌主性靈、重神韻的傳統(tǒng)深刻影響了她。王維、杜甫、李白、陶淵明等都或隱或顯地存在于黛玉的詩歌中,寧靜淡泊、空靈神秀,于是,她于天生麗質(zhì)中又多了分超凡脫俗的詩人氣質(zhì)。“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薄百|(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這是林黛玉的詩,更是林黛玉的審美取向,要不,紅樓中貌美人物比比皆是,鳳姐、寶釵、湘云、晴雯、香菱、五兒、尤二姐……哪個不是美人胚子,但是為什么只有林黛玉有“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的情懷。
3 悲劇命運的渲染
最后,林黛玉之美。還與環(huán)境造成她的悲劇命運有關(guān)。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所以,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林黛玉無疑是《紅樓夢》中充滿悲情的人物形象,她眼中從秋流到冬、從春流到夏的淚珠濕透了生命的流光。按理,講才情,寶釵并不遜于黛玉,但是只有林黛玉才有那種悲劇式的詩人氣質(zhì)。因為在大觀園眾姐妹中,林黛玉的客居意識最濃郁。詩詞中的離愁別恨大都是在客居意識下形成的,這種“客居意識”,是指背井離鄉(xiāng),寄人籬下,喪失了棲居的歸宿感、支配感和安全感。林黛玉稟賦多愁善感,卻無可奈何地處于“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悲苦之境,因而她短暫的一生中飽受客居意識中漂泊感和焦灼感的摧折,為使這種情感得到釋放、凈化和獲得最終的解脫,她付諸寄托給了那些凄美和靈動的詩句,她為此燃燒了全部的熱情甚至生命。人皆有“惻隱之心”,黛玉的多愁多病,加上她寄人籬下的境遇,再加上那些凄美和靈動的詩句,當這一切溘然逝去之時,有誰會不倍增同情?
“生命總是一種過程,它總是從喧囂走向平淡。”這世上沒有永不凋零的青春,《紅樓夢》寫的是一群青春女子的青春之美。那些花一樣的少女,若不青春了,很可能就會如寶玉口中的“魚目珠子”一樣,黯然褪色。不是變成王夫人、邢夫人之類,就會變成趙姨娘、黃姨娘,再不就會變成李媽媽、王善保家之類。除此之外,還有怎么樣的結(jié)局?兼有絕美之資與絕世才華的林黛玉之美,就美在那花一樣、夢一般的青春。她雖有瑕疵,卻是瑕不掩瑜,她的生命以曇花一現(xiàn)的形式,在她最美麗的時刻綻放,又在這最動人時刻逝去,留給世人驚鴻一瞥,這一瞬間的凄美便成為了不朽的經(jīng)典。這就好比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在眾目睽睽之下跌得粉碎,在玉花飛濺的那一刻,人們唯有痛心唏噓嘆惋。
參考文獻:
[1]張迪平,淺析林黛玉的藝術(shù)形象魅力[J],安徽文學(xué),2008,(09)
[2]孫虹,論林黛玉的客居意識與悲情解脫[J],紅樓學(xué)刊,2007,(04)
[3]滕馳,淺析林黛玉的詩人氣質(zhì)[J],牡丹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9,(02)
[4]孫艷,花一樣的年華,花一樣的夢——林黛玉與簡·愛之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xué),2009。(03)
[5]余世鋒琳黛玉形象的美學(xué)特征及功能性分析IJl,安徽文學(xué),2009,(03)
(責任編輯:水涓)E—mail:shu玎uallby@sina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