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意境 虛靈空間 生命
摘要:關于意境之界說,學術界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而宗白華先生以更新中國文化為學術理想,從西方現(xiàn)代文化視野返觀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對藝境進行了新的現(xiàn)代詮釋——站在哲學高度,從心靈與生命視角闡析藝境的現(xiàn)代審美意蘊與特征。這對于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并參與新的世界文化建構(gòu)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質(zhì)的一個美學概念。而關于意境的界說,學術界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諸如“情景交融”說、“典型形象”說、“想象聯(lián)想”說、“情感氛圍”說、“審美空間”說、“哲理意蘊”說等各種界定。在諸多論說中,現(xiàn)在學界多承認王國維是中國古代意境說的最后總結(jié)者,他提出“情景交融”是意境說的基本美學內(nèi)涵。
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亦無出其右,在繼承王氏境界說的基礎上,同時又認為,“情景交融”只是揭示了藝術形象的一般特征,只是在藝術形象層面來談意境生成的初步基礎,“但在音樂和建筑,這時間中純形式與空間中純形式的藝術,卻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來表現(xiàn)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又為綜合時空的純形式藝術”。接下來的問題是,詩、畫等各項藝術都有各自的物質(zhì)條件,局限著它的表現(xiàn)力和表現(xiàn)范圍,而如何能找到一個藝術的核心呢?宗白華指出:“中國各門傳統(tǒng)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tǒng)藝術之間,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因此,各門藝術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審美觀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許多相同之處或相通之處。”由此,宗白華突破藝術媒介自身的限制,將研究意境的范圍從抒情文學領域突圍而出擴至整個古典藝術,通過參照西方文化加以映襯和對比,進而探尋中國藝境的美學特征與意蘊。
二
宗白華學貫中西,兼具雙重學術背景與視野,并身處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沖突的二十世紀,深受西方文化哲學和藝術熏染。尤其是現(xiàn)代德國哲學家斯播格耐文化學說影響。斯播格耐(O.spender)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體表現(xiàn)它的基本精神。由是,宗氏通過對西方藝術的縱向?qū)徱暎J為西方文化的最深的靈魂之媒介則都取之于藝術中之空間境界。進而他用此種觀點來考察中國藝術,從我國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出發(fā)予以探析,認為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是貫穿著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出的虛靈空間,且看作是藝境的核心與靈魂:“虛靈的空間,是構(gòu)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xiàn)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宗白華認為,中國藝術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虛靈空間,與西洋從埃及以來所承受的幾何學的空間感,使用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幻出逼真的空間構(gòu)造不同,它是用心靈俯仰的眼睛來看空間萬象,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它不是希臘埃及藝術所表現(xiàn)的“有限而寧靜的空間”,亦非近代歐洲藝術所表現(xiàn)的“渺茫無際的空間”,而是“無往不復的天地之際”。“俯仰自得”的節(jié)奏化、音樂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參照和映襯下,宗氏使藝境得以凸顯自己的民族特色與個性,從而把情景論往前推進了一步,豐富且深化了藝境的審美意蘊,使它獲得了新的現(xiàn)代詮釋。
從心靈視角對藝境之揭示,和宗白華長期浸染于德國浪漫精神尤其是受康德、叔本華、歌德等哲學家的影響有著難以割舍的密切聯(lián)系。宗氏以他們關于人生存在的意義、價值及生命進行的思索作為參照,又以西方近代藝術作為例證加以剖析得出:“藝術之創(chuàng)造是藝術家由情緒的全人格中發(fā)現(xiàn)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后在藝術的神奇的形式中表現(xiàn)這種真實。”由此,宗氏認為西方藝術境界主于美,“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美來自于心靈,在他看來,希臘雕塑藝術遵循以和諧為美的原理,表現(xiàn)出一個圓滿的、完成的、和諧的、秩序井然的宇宙,心靈由此得以反映。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如“哥特式”教堂、倫勃朗的油畫、歌德的《浮士德》,表現(xiàn)出一個茫然無底的無限宇宙,反映的是向著無盡的空間作無止境的奮勉的心靈。以此為參照,宗氏從中國的畫論出發(fā),認為它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他的心靈特性早已全部化在筆墨里面,所表現(xiàn)的最深的心靈和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和為一”。表現(xiàn)出的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心靈,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世界最心靈化的藝術,它使心靈和宇宙默契無間,精神得以安頓,這正如歌德對中國文化的特點所作的評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這和西方“心”與“物”處于嚴重對立與抗爭,表現(xiàn)為一種緊張分裂的狀態(tài),以科學的眼光觀察、審視宇宙現(xiàn)象,貌似客觀實為主觀的藝術表現(xiàn)恰恰相反。無疑,宗氏所強調(diào)的悠然淡遠而又富足的心靈使我們對于浮士德“心靈無法安頓的悲劇”加上一層新的領悟。
關于藝境的生命意蘊之闡發(fā),是和宗白華深受柏格森、斯播格耐生命哲學的影響分不開的。斯播格耐相信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特別的宇宙意識與生命情調(diào)。據(jù)此,宗氏指出,近代西方是強烈、矛盾、熱情、濃于生命色彩的一個時代?!拔┐两餮笕恕∈康戮瘛陌l(fā)展,美學與藝術理論中乃產(chǎn)生‘生命表現(xiàn)’及‘情感移人’等問題?!庇墒?,宗氏從歌德身上看到了近代西方文明浮土德式的自強不息、無盡進取的精神,欣賞羅丹的雕塑藝術所表現(xiàn)出的生命精神、生動氣韻,并引述派脫(w.paLer)的話說:“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tài)?!彼麖亩隙艘愿璧隆⒘_丹為代表的藝術給西方帶來一種“肯定生命本身價值的”的新生命情緒,然對于由此導致心靈生命彷徨落寞、苦悶失望而無法安頓的悲劇,宗氏則持否定態(tài)度。而西方的美學理論始終與西方的藝術相表里,“文藝復興以來,近代藝術則給予西洋美學以‘生命表現(xiàn)’和“情感表露’等問題。而中國藝術的中心——繪畫_則給予中國畫學以‘氣韻生動’、‘筆墨’、‘虛實’、‘陰陽明暗’等問題?!睋?jù)此,宗氏在“晉人之美”的分析中用浮士德精神加以闡析,“近代哲學上所謂‘生命隋調(diào)’、‘宇宙意識’,遂在晉人這超脫的胸襟里萌芽起來”。晉人富于這宇宙的深情,身入化境,濃酣忘我,體會宇宙深沉的境地,這反映在藝術中,“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呈露出新的生命情調(diào)和靈魂。中國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無邊的虛白上??罩惺幯耙曋灰?、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而“道”就是這宇宙里最幽深最玄遠卻又彌淪萬物的生命本體?!拔覀冇钪婕仁且魂幰魂枺惶撘粚嵉纳?jié)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是流蕩著的生動氣韻。”然西方藝術家雖是熱愛自然,陶醉于色相,卻終不能與自然交融互滲,冥合于一,“縱身大化”。在西方藝術思想的映照下,宗氏以西方生命觀念來討論意境的美學內(nèi)涵,這就賦予傳統(tǒng)的思想一種現(xiàn)代意義。因此,宗氏所討論的。已不是中國古典意境內(nèi)涵的自然延伸,顯示了在現(xiàn)代美學映照下轉(zhuǎn)化的軌跡,從而使意境獲得了現(xiàn)代意義。
宗白華之所以對藝境作出現(xiàn)代的詮釋,正是由于他能站在哲學高度,既對于中國古代先哲世界觀有充分之把握,又對于西方世界觀了然于心,從而發(fā)現(xiàn)中西異質(zhì)文化中相異相同之處,并由此而達至對中西文化藝術規(guī)律本質(zhì)性的把握。宗氏認為,中國藝術表現(xiàn)的境界特征,根基于中華民族的基本哲學與中國人獨特的宇宙意識。正是中西不同的宇宙觀決定了中西藝術的不同走向和終極追求。宗氏指出,中國人最根本的宇宙觀是《易經(jīng)》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暗馈笔怯钪娴脑慈c根本,也是宇宙創(chuàng)生的動力。西方的宇宙觀表現(xiàn)為“人”與“物”、“心”與“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抗爭。宗氏以畫論為例,認為中西繪畫觀照宇宙的立場與出發(fā)點的根本不同決定了中西繪畫表現(xiàn)方法、藝術趣味、審美追求的根本不同:一為寫實的(沉重的雕像),一為虛靈的(飛動的線紋);一為物我對立的,一為物我渾融的。中國畫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而傾向抽象的筆墨,以書法為基礎,采取散點透視法表現(xiàn)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由高轉(zhuǎn)深,由深轉(zhuǎn)近,再橫向于平遠,構(gòu)成節(jié)奏化的空間),從世外鳥瞰的立場在時間中徘徊移動,形成中國特有的手卷畫,畫面的空間感憑借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jié)奏表達出來,譜成一幅超象虛靈的詩情畫境。西方畫則脫胎于希臘雕刻,重視立體的描摹,色彩異常濃麗。它采用焦點透視法,光與影的互映構(gòu)成全幅的氣韻流動,幻現(xiàn)自近至遠的真景,層層推出,馳于無極。質(zhì)言之,中國畫的境界雖似乎主觀而實呈現(xiàn)為一片客觀的全整宇宙。西方畫的境界雖貌似客觀卻顯示為頗似主觀的宇宙。然宗氏認為中西畫法雖存在如此多的差異之處,但也存在一些相通技法,如離形得似的方法,特點在于舍形而悅影。影子雖虛,恰能傳神,表達出生命里微妙的、難以模擬的真?!睹赡塞惿返奈⑿?、月夜中竹葉橫窗的陰影、羅丹雕塑造型上的陰影,表達了萬物的動態(tài),傳達出真實的生命和氣韻。
三
宗白華先生關于藝境的現(xiàn)代界說,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轉(zhuǎn)遞進程中呈現(xiàn)出了特有的思想風景。二十世紀是一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沖突的時期,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存在著理論與批評的詩意性、范疇術語的多義性特征,不能如西方詩學話語清晰準確地表達對于文學藝術的詩學體驗,于是形成了借助西方詩學話語和理論方法,來分析處理本土文化語境中的詩學問題和文藝現(xiàn)象,以至于在中國逐漸形成了學界所說的“失語癥”。在這種學術語境下,宗氏以超乎時代的敏銳學術眼光,參照西方美學的理性成果,尋找中國文化建設的路子,充分發(fā)揮中國民族文化的個性,尋求建構(gòu)新的中國文化精神。正如臺灣著名詩人楊牧所說:“宗白華以豐富的回顧古典學業(yè)為基礎,深入探索歐洲文學的神髓,繼而反射追尋中國文化的精華,能在清澄通明的思維中,毫無保留地為傳統(tǒng)文學點出詮釋的爝火……”
由此,在當今文化“全球化”以蔓延之勢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宗白華從虛靈空間的角度作為對藝境內(nèi)涵的界定,這對藝境理論的現(xiàn)代解說和意境范疇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宗氏認為,“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它是和西洋從埃及以來所承受的幾何學空間感有不同之處。研究我們古典遺產(chǎn)里的特殊貢獻,可以有助于人類的美學探討和理解的進展?!弊谑弦詫拸V的學術視野和精深的學術底蘊作出展望,指出“將來的世界美學自當不拘于一時一地的藝術表現(xiàn),而綜合全世界古今的藝術理想,融會貫通,求美學上最普遍的原理而不輕忽各個性的特殊風格?!币虼?,宗白華對意境作出的現(xiàn)代觀照對于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xiàn)代轉(zhuǎn)化與詮釋,以參加新的世界文化建構(gòu),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凸顯了他獨特的前瞻意識。
(責任編輯:水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