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廬”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設(shè)備和起居方式。居住在穹廬中的游牧民族,據(jù)記載除匈奴、烏孫外,還有其他一些游牧(或加狩獵)民族——烏桓、鮮卑、柔然、吐谷渾、高車、突厥、吐蕃、契丹、奚、蒙古等。以穹廬為居住方式的主要游牧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制和禮俗。因此,古代漢語文獻中,喜歡用“穹廬”來代指游牧民族,穹廬也便成為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符號。
漢代的“穹廬”詞源
漢代以來文獻中經(jīng)常提到的“穹廬”、“氈帳”、“旃帳”、“氈廬”、“帳”、“廬帳”、“牙帳”、“氈舍”、“氈房”、“蒙古博(包)”,等,與游牧民族的基本居住設(shè)備和起居方式有關(guān)。漢文帝時遠嫁西域烏孫王的細君公主,曾有詩描述穹廬生活:“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①“穹廬”是說這種建筑的形狀,像天空一樣是圓球形的;“旃(氈)”是說其材料。這個用語帶了文學(xué)色彩,但是很生動、形象。所以,《敕勒歌》里詠嘆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是一個借喻,反過來以穹廬的形狀描述天空。
“穹廬”一詞似乎是漢代的發(fā)明?!夺屆め寣m室》說:“宮,穹也,屋見于垣上穹隆然也?!睗h人稱呼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居住設(shè)備為“穹廬”,唐代顏師古注釋《漢書·匈奴傳》,說:“穹廬,帳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廬。”
匈奴穹廬的形制和禮俗
《史記·匈奴列傳》記“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集解》引《漢書音義》說:“穹廬,旃帳?!雹诩从妹珰种谱鞯膸づ瘛!稘h書·蘇武傳》記單于的弟弟于靬王“賜武馬畜服匿穹廬”,③就是匈奴的氈帳。從形制上說,它是一種圓頂?shù)慕ㄖ?,所使用的材料是毛氈,用于苫蓋,其框架是用木材制作的。《漢書·匈奴傳》曾記載烏珠留單于時,漢朝廷遣使向單于要求轉(zhuǎn)讓匈奴境內(nèi)靠近張掖郡的一座“生奇材木,箭竿就羽”的山。被單于拒絕,答復(fù)說匈奴西部(右部)的氈帳和車輛等,都是依靠此山所產(chǎn)的木材來建造的。④
匈奴的氈帳即等同于定居民族的房屋,而單于的氈帳則是其宮室所在,后來所說的“牙帳”、“斡耳朵”等,都是從這個意義上引申出來的?!稘h書·匈奴傳》里曾提到進入單于宮帳的奇特禮俗:“漢使王烏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非去節(jié)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xí)胡俗,去其節(jié),黥面,得入穹廬。單于愛之,詳許甘言,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zhì),以求和親。”⑤
同樣,另一位不懂匈奴禮俗的漢使楊信,因為“不肯去節(jié),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這種入屋的習(xí)俗可能與早期薩滿教有關(guān)。這里還包含有借題發(fā)揮,以折漢廷使節(jié)銳氣的意思。
以穹廬為居住方式的其他游牧民族
除匈奴、烏孫外,以穹廬為居住方式的,見于史乘的還有其他一些游牧(或加狩獵)民族——烏桓、鮮卑、柔然、吐谷渾、高車、突厥、吐蕃、契丹、奚、蒙古,等。
屬于東胡系統(tǒng)的烏桓之居住穹廬的生活方式,見諸《后漢書·烏桓傳》:“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雹?/p>
鮮卑之居穹廬,應(yīng)該是其拓跋部遷都平城(398年)以前或更早的時代?!峨防崭琛匪枋龅氖瞧湓缙谟文?狩獵時代的生活圖景。
柔然(茹茹,芮芮,蠕蠕)以穹廬為居,如《南齊書·芮芮虜傳》:“土氣早寒,所居為穹廬氈帳?!薄读簳ぼ擒莻鳌氛f,“無城郭,隨水草畜牧,以穹廬為居”。
《魏書·吐谷渾傳》說吐谷渾“雖有城郭而不居,恒處穹廬,隨水草畜牧”?!读簳ず幽蟼鳌罚赐鹿葴啠┨岬酵鹿葴啞坝形萦?,雜以百子帳,即穹廬也”。即有固定房屋和可移動的氈帳兩種居住方式。關(guān)于“百子帳”,《南齊書·芮芮虜傳》說柔然也有這種帳篷(“后稍為宮屋,而人民猶以氈廬百子帳為行屋?!保?。⑦宋朝蔡絳《鐵圍山叢談》卷二:“古號‘百子帳’者,北之穹廬也,今俗謂之氈帳?!薄端问贰つ饺菅俞搨鳌酚浻小敖《?,長春節(jié)來朝……是冬大寒,遣中使賜貂裘、百子氈帳?!钡锌赡埽鞍僮訋ぁ笔且环N普通類型的氈帳,形制簡單。
以游牧為生活方式的高車,也是居住在穹廬氈帳里。《魏書·高車傳》里記載過高車人的婚禮,在穹廬前舉行歡宴:“俗無谷,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jié)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fù)留其宿?!雹囫R酪是發(fā)酵過的馬奶,漢語文獻里又稱作“馬酒”(《漢書·禮樂志》)、“馬湩(潼)”(元王惲《玉堂嘉話》卷八)等,蒙古語稱“忽迷思”(cosmos, kumiz)。
有關(guān)突厥居住穹廬的記載,見諸《周書·突厥傳》、《隋書·突厥傳》等,所謂“被發(fā)左衽,穹廬氈帳”的特征?!端鍟ね回蕚鳌防铮€記載了隋煬帝因為視察突厥啟民可汗的居處,賦詩“氈帳望風(fēng)舉,穹廬向日開”,描述突厥人以穹廬為居的情形,而以“穹廬”、“氈帳”并稱。在突厥語碑銘中,氈房作ab。⑨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藏族),以游牧為主業(yè),也是居住在穹廬里。但因為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緣故,像其鄰居吐谷渾一樣,同時也以房屋為居:“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頗有城郭。其國都城號為邏些城。屋皆平頭,高者至數(shù)十尺。貴人處于大氈帳,名為拂廬?!保ā杜f唐書·吐蕃傳》)
唐代與契丹為鄰的奚,也是以穹廬為居住方式。《舊唐書·奚傳》有記載,說他們“風(fēng)俗同于突厥,每隨逐水草,以畜牧為業(yè),遷徙無常。居有氈帳,兼用車為營”。
中古關(guān)于穹廬的記錄,較詳盡的是契丹,見載于《舊五代史·契丹傳》、《遼史·禮志一·吉儀》、《遼史·營衛(wèi)志中·行營》,等?!哆|史·地理志一·上京道》記載契丹上京的宮城建筑格局:“……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nèi)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睂m殿和穹廬合璧。在朝向上,都遵循了內(nèi)陸歐亞地區(qū)通行的所謂“東方定向系統(tǒng)”?!哆|史·營衛(wèi)志中·行營》里對遼帝的四季營地(“捺缽”)的設(shè)施有詳細記錄,從皇帝的牙帳到供居住、接待等的宮殿(帳),及哨兵的小氈帳,皆以穹廬的基本形制和材料建造。
《遼史·國語解》說,“帳,氈廬也”。《遼史·禮志一·吉儀》記載遼代的一種祭禮,謂之“爇節(jié)儀”,是將穹廬當作了祠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契丹的祠廟以穹廬為之,似乎是一個傳統(tǒng),來自于其早期的游牧—狩獵生活方式?!对贰ひ上A羵鳌芬灿涊d過元代時的契丹族人耶律希亮,在穹廬里設(shè)祖廟祭奠的史事。
蒙元時期的穹廬,歷史文獻亦有記載。至明、清兩朝,在蒙古高原和青海等地游牧的蒙古人,以穹廬為居,“擇水草旺處游牧”。⑩成為草原的人文景觀,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清代蒙古人的穹廬稱“蒙古博(包)”,是蒙古語。《黑龍江外記》敘述呼倫貝爾游牧的蒙古,說他們?yōu)榱宿D(zhuǎn)場放牧的便利,攜帶便攜式的帳篷,夏季用樺樹皮和葦子搭建,冬天則用毛氈的氈帳以御寒。這部書也提到了遭遇文化變遷的游牧文化,說居住穹廬的人已經(jīng)開始減少了。
與漢文文獻相應(yīng)證,關(guān)于古代在歐亞草原西部游牧的斯基泰人居住方式,古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也有描述:但是斯奇提亞(斯基泰——引者)人在全人類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上,卻作出了我們所知道的、最有才智的一個發(fā)現(xiàn)。……他們不以農(nóng)耕為生,而是以畜牧為生的。他們的家就在車上,這樣的人怎么能不是所向無敵和難于與之交手呢?這里敘述的斯基泰人以車為家,可能是不確切的,作為當時的游牧民族,他們可能也是采取“穹廬為室”的居住方式。
“穹廬”里的生活方式
古代漢語文獻中,喜歡用“穹廬”來代指游牧民族,于是穹廬便成為游牧民族的文化符號。根據(jù)現(xiàn)代民族志資料,有些研究世界各地游牧文化的學(xué)者,曾就游牧帳篷的定義提出過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見解??吕锇兀≧oger Cribb)在他的書《游牧考古學(xué)》里,曾就游牧帳篷的定義問題做過概括。按照他的看法,游牧帳篷的分類要視帳篷自身的運用和局限性,以平面形狀和內(nèi)部組織情況來命名,而世界上的游牧帳篷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圓頂?shù)鸟窂]形的中亞類型的帳篷(yürt),以及中東地區(qū)的所謂“黑帳篷”(black tent,kara adir)。
穹廬以及別的居住設(shè)備,它們也不僅僅是一種概念性的“居住”硬件加軟件的合體,因為這樣的概念使人難以想象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頭,究竟發(fā)生著什么樣的活生生的人、物、事、情?最根本的,應(yīng)該這樣理解:穹廬是自古以來牧民的家園;凡是構(gòu)成了家園的東西,在這種獨特的生活空間里都具備了。它也不僅僅是供棲身、起居而已。否則,不能理解那些唐、元王朝身處都市的突厥或蒙古貴族,他們對于穹廬生活的眷戀。
直至今日,城市化了的定居者社會,依然對于異文化的游牧文化抱著兩種基本的態(tài)度:鄙視、獵奇。實際上,對于以穹廬為家、以四海為歸宿的游牧民族來說,穹廬的問題已經(jīng)超越了學(xué)術(shù)討論的范疇。我們作為游牧文化的研習(xí)者,所作的僅僅是體驗而已。(作者為中山大學(xué)社會學(xué)與人類學(xué)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
注釋
①《漢書》(卷96)下,第3903頁。
②《史記》(卷110),第2900頁。
③《漢書》(卷54),第2463頁。
④《漢書》(卷94)下,第3810頁。
⑤《史記》(卷110),第2913頁。
⑥《后漢書》(卷90),第2979頁。
⑦《南齊書》(卷59),第1026頁。
⑧《魏書》(卷130),第2307頁。
⑨參見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33頁。
⑩《明史》(卷330)《西域列傳二·安定衛(wèi)》,第8551頁;《清史稿》(卷521)《藩部傳三·額濟訥部》,第14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