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百色起義精神的核心。利用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的理想信念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幫助大學生應對復雜的環(huán)境,激勵大學生早日成才。
【關鍵詞】百色起義 理想信念 大學生 教育
1929年12月,鄧小平、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百色領導和發(fā)動了著名的百色起義,百色起義軍民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成為激勵各族人民前進的動力。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研究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百色起義精神的核心
在百色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期間,鄧小平、張云逸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當地各族群眾,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洗禮中,用鮮血和生命培育了獨具特色的百色起義精神,它猶如一面光輝旗幟高高飄揚,永遠激勵著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百色起義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堅定信念,百折不撓;實事求是,大膽創(chuàng)新;團結奮進,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百色起義精神的核心。
百色起義的成功發(fā)動體現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追求的自覺性。1927年,正當北伐戰(zhàn)爭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慘遭殺害,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挽救民族于危難之中,受黨中央指派,以鄧小平、張云逸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面對白色恐怖,以大無畏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慨,發(fā)動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義,建立起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對民族解放事業(yè)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自覺追求?!盀槭裁次覀冞^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①這是鄧小平對理想信念的重要闡述,也是他在革命處于曲折發(fā)展時毅然發(fā)動百色起義,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動力。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殘酷斗爭體現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追求的執(zhí)著性。左右江地區(qū)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根據地軍民既要與反動派作斗爭,又要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他們用頑強的毅力克服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困難,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和對民族解放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特別是主力紅軍北上后,桂系軍閥糾集反動武裝對根據地連續(xù)進行了三次“圍剿”,實行“三光”政策,殘酷地屠殺和摧殘革命者及無辜老百姓,右江地區(qū)的革命斗爭進入極為艱難的時期。韋拔群、陳洪濤和留守根據地的軍民,輾轉活動在萬峰聳立的山弄里,隱蔽在陰暗潮濕的山洞中。戰(zhàn)士們餓了沒有糧食及時充饑,冷了沒有冬衣御寒,傷了沒有藥物治療,彈藥打光了不能及時補充。面對惡劣的斗爭環(huán)境,根據地軍民不畏強暴,前仆后繼,堅持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即使困難重重,也不放棄對民族解放事業(yè)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不放棄對黨和蘇維埃政府的信心。
紅七軍主力北上的艱苦跋涉與浴血奮戰(zhàn)體現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追求的堅韌性。1930年11月,根據中央指示,紅七軍主力北上中央蘇區(qū)。北上的紅七軍主力部隊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正規(guī)軍、反動軍閥和地方民團一路征戰(zhàn),輾轉桂、黔、湘、粵、贛五省7000余里,于1931年7月到達中央蘇區(qū)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途中所經受的艱難困苦是無法想象的,除了進行大小戰(zhàn)斗百余次外,還要忍受嚴寒、饑餓、疾病等折磨,平均每前進一公里就有一位戰(zhàn)士倒下。紅七軍將士在危難重重,面對逆境的情況下,表現了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貞。如雷經天在北上途中,多次含冤受到打擊,他沒有灰心喪氣,仍堅持北上,充分體現了他身處逆境不灰心,堅定信念向前進的精神。紅七軍隊伍中,有的在北上途中要求加入黨組織,有的忍著傷痛堅持北上,有的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不下火線,甚至為了掩護其他同志而犧牲自己生命。到中央蘇區(qū)時,7000人的隊伍只剩下2000多人,大部分犧牲在征途中。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表彰紅七軍的光榮歷程和英勇轉戰(zhàn)的光輝業(yè)績,曾授予紅七軍一面錦旗,上面繡著“轉戰(zhàn)千里”四個大字。沒有對理想信念的忠貞不渝,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堅持到最后勝利的。
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開展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的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呈現出積極向上、健康理性的特點。他們在理想信念的選擇和追求上表現出遠大的抱負、執(zhí)著的追求和較強的素質,體現出較高的政治熱情和奉獻精神。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認識上的偏差,理想信念的形成帶有反復性、曲折性,理想信念的內容帶有功利性,理想信念的追求帶有模糊性、動搖性,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認識不夠清醒,缺乏動力支撐。因此,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開展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學生,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大學生處在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身體發(fā)育達到高峰,社會參與、好奇心都很強;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具備了初步走向社會的本領和能力,但由于對社會的接觸還不是很多,判斷是非的能力不足,加上家庭的寵愛,缺乏應對挫折的能力。只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把精力放在考證考級上,對思想政治課不夠重視,因而不能牢固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能牢固地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甚至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前途信心不足。理想信念的缺乏和不正確將導致青年大學生人格素質的片面性,導致人格障礙,從而影響他們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所表現出來的自覺性、執(zhí)著性、堅韌性,正是他們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學生,對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走好未來的人生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學生,可以幫助大學生應對復雜的環(huán)境。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紛繁復雜而又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資本主義消極、腐朽的東西,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碰撞,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理想的錯位和信念的迷失。特別是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走向腐朽和垂死,反而在某個時期還較快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在建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這容易動搖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和追求,看不到社會主義的前途。百色起義的成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艱辛創(chuàng)建和頑強生存,主要歸功于根據地軍民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加強教育,有利于幫助青年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應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
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學生,可以激勵大學生早日成才。人才和知識,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而我們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堅強的信念、高尚的道德等綜合素質。社會主義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首先要解決走什么路、為誰服務的政治立場問題。百色起義軍民在發(fā)動起義之時就明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那就是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這對于理想信念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年大學生來說,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學生,解決他們深層次的思想問題,能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早日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運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胡錦濤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進的向導。”②同樣,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也是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們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礎和重要保證。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③運用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發(fā)揮地方黨委政府、高校和大學生三方面的作用。
發(fā)揮地方黨委政府在營造教育環(huán)境方面的主導作用。一是重視對老區(qū)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地方黨委和政府職能部門要組織專家學者對百色起義精神,特別是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理想信念進行系統(tǒng)的提煉總結,找出其核心價值和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發(fā)揮其特有的優(yōu)勢和教育作用。在對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理想信念進行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既要注意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對百色起義中的革命文物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建設,更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挖掘、提煉。把靜態(tài)的紅色資源教育產品,變?yōu)閯討B(tài)開發(fā)和“立體式”教育的新產品,把單一的保護與整理,變?yōu)楸Wo、整合、提煉、創(chuàng)新一體化開發(fā)的新思路,發(fā)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是營造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地方黨委和政府職能部門既要大力宣傳百色起義期間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對民族解放事業(yè)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宣傳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也要宣傳新時期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宣傳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強信心,大力弘揚正氣,在全社會倡導正確的理想信念觀,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營造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
發(fā)揮高校在提高教育實效性方面的核心作用。首先,做好“三進”工作,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力。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理想信念是左右江根據地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與反動派的頑強斗爭中提煉出來的,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高校要以百色起義期間軍民蘊含的理想信念為主要內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把百色起義期間鮮活的榜樣人物、生動真實的紅色史實、震撼人心的紅色事件等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程資源,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補充教材,開設選修課,提高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的影響力。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上,也應該滲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適當把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的理想信念內容融進去,發(fā)揮其他課程的教育功能。
其次,依托黨團活動,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高校黨團組織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利用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的理想信念組織系列教育活動,如組織黨團員瞻仰革命遺址、觀看紅色教育錄像、講百色起義故事、唱百色起義歌曲等,也可以在黨課、團課中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內容,還可以通過組織新黨員、新團員到百色起義紀念碑、紀念館舉行入黨、入團宣誓儀式等活動,大力弘揚百色起義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再次,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理想信念教育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百色起義軍民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源不僅存在于教材、光碟、影視、網絡等載體中,還遍布于老區(qū)的青山綠水和社區(qū)村落之中,要利用大學生的智力特點和學科優(yōu)勢,把理想信念教育從課堂教學延伸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中,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性、情景式、體驗式的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到社區(qū)、工廠、部隊、農村宣講百色起義精神;組織學生就百色起義精神進行研究,收集百色起義的故事和歌曲,創(chuàng)作編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蘊的文藝作品,建立校園紅色文化體系;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參觀百色起義紀念館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重走紅軍路、體驗紅色生活、重溫紅色歷史等活動,把理想信念實踐活動的思想內涵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情感,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最后,加強文化建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滲透力。校園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有效載體。高校應堅持用紅色資源所承載的紅色文化來充實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的氛圍,通過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百色起義期間的理想信念教育為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藝術、娛樂活動;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校報、板報加強對百色起義中革命先烈事跡的宣傳;在校園網開設“紅色網站”或相關專欄,構建理想信念教育的網絡陣地;支持、鼓勵、引導學生建立各種形式的紅色社團,在社團活動中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內容;開展以百色起義精神為主線的紅色講壇、紅色歌會、紅色演講、紅色論壇等。通過營造校園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的氛圍,使紅色文化在大學校園中處處可見、可感、可學,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樂中接受教育,從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發(fā)揮大學生在追求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方面的主體作用。作為祖國的未來,大學生應該自覺加強思想理論修養(yǎng),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一要自覺學習理想信念的相關知識,提高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自覺性;二要以百色起義期間軍民的理想信念為榜樣,學習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自覺獻身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理想信念觀。鄧小平等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在大革命失敗的白色恐怖和革命處于低潮的形勢下,堅定革命必勝信念,毅然領導和發(fā)動百色起義,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在民族地區(qū)開展農民運動、建立根據地的道路。這種理想信念的堅定性,應該成為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觀應體現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堅定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的成長方向,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為百色學院黨委組織部長、社科部副教授;本文系廣州大學——百色學院合作科研課題《百色起義軍民之理想信念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BS2010002)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頁。
②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5年1月17日。
③《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