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信仰堅定與否關乎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未來發(fā)展。從信仰缺失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入手,闡明了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xiàn)狀,通過深入分析信仰缺失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找到大學生信仰重構的對策,即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以情感來引導信仰,并且整合有效資源。
【關鍵詞】大學生 信仰缺失 信仰重構
21世紀初期,是我國發(fā)展的關鍵期,經(jīng)濟改革更加深化,社會變革更為深刻,給我國帶來重大的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表現(xiàn)在部分大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大學生精神世界出現(xiàn)了嚴重的危機。對此,應該通過客觀、科學的方法來分析信仰危機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分析信仰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重構大學生的信仰,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信仰缺失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信仰是信念的一種,屬于信念的最高級別的表現(xiàn)形式。對信仰有很多的定義,在此取最通用的定義:信仰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想法的極度崇拜和信服,并把這種極度崇拜和信服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和精神上的依托,它是關于人的生命和自然最高法則的堅定信念和執(zhí)著追求,是人的一種精神上的狀態(tài),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信仰危機則是指經(jīng)過一段時間,人們對自己原有的信仰出現(xiàn)了一定的困惑和動搖,嚴重的時候對這種信仰徹底拋棄,但是這種拋棄之后,新的信仰還沒有確立起來的不確定狀態(tài)。這種信仰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信仰動搖、信仰懷疑、信仰崩潰、信仰錯誤以及無信仰等形式。①在這些信仰危機的影響下,大學生在精神上很容易出現(xiàn)悲觀、失望的情緒,更嚴重的表現(xiàn)出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滿不在乎、漠不關心,甚至有些對生活產生消極的看法,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這一部分大學生在信仰危機的支配下,經(jīng)常找不到奮斗的目標,一遇挫折就會發(fā)出無聊、厭世的嘆息聲……這一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行為上主要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混亂、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識糟糕、判斷能力差等,使得這些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充滿著潛在的危險性。這種潛在的懷疑和困惑,最終導致大學生個體心理上出現(xiàn)病態(tài),抑郁、焦躁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應運而生。
大學生信仰缺失的表現(xiàn)及原因
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表現(xiàn)形式。其一,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信仰缺失。在西方有學者對社會所處的階段就行了分析論證,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由于其自身的不確定性和反復性的特點,使得人的精神狀態(tài)長期處于尷尬的境地,無依托可言,目前,我國正好也處于風險社會這一階段,這一階段反映到個體上就是信仰出現(xiàn)缺失和危機,勢必表現(xiàn)為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產生懷疑。
其二,當代大學生對整個教育環(huán)境的不滿所產生的信仰缺失。信仰作為一種精神活動,是信念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包含著對價值的選擇。我國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到了大學主要還是通過“兩課”來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我們了解在大學生身上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是國家、黨和人民的希望。但是對于信仰教育,每個大學生都有選擇的權利,在我們實行了那么長時間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發(fā)揮不到應有的作用,有的大學生干脆只是把馬克思主義停留在口頭上,對此不得不找出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
我們長期以來把教條式的共產主義學說灌輸給每個學生,使其成為每個學生堅定的信仰,這是嚴重脫離現(xiàn)實的教育方式,甚至有可能背離和曲解馬克思主義,使大學生的思想長期禁錮于說教之中,當他們面對現(xiàn)實社會時,會很容易對這個好不容易培養(yǎng)起來的信仰產生懷疑。而且現(xiàn)在對大學生實行的“兩課”教育,內容上缺乏針對性,說教式的灌輸方法很難讓大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些大學生對這樣的信仰教育產生悖逆心理。
其三,當代大學生價值多元化發(fā)展所產生的信仰缺失。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從沒有哪個時期像現(xiàn)在這樣的富有活力和充斥著種種的矛盾。信仰危機就是工業(yè)革命、科技進步、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產物。人類依靠對自然的征服導致了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使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這樣的現(xiàn)實,使得人們開始懷疑科技的力量,對科學的崇拜開始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陷入了普遍的恐懼與精神困惑之中,悲觀情緒開始蔓延。許多關于信仰重塑的理論和主張開始興起。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科技和這些理論、主張開始慢慢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對我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對當代大學生的沖擊更大,因為大學生是接觸這些理論主張的前沿陣地。但是由于這些主張多含有消極悲觀的情緒,有些理論本身就自相矛盾,滲透到大學生之中就難免出現(xiàn)大學生價值選擇上的矛盾。在這種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產生信仰的缺失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外,各種西方思潮的進入,帶著強烈的西方文化入侵的特征,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傾銷到我國,使得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遭受著難以言表的破壞。在這一過程中,網(wǎng)絡起著主要的作用。在網(wǎng)絡中,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爭奪日益激烈化。有一項統(tǒng)計表明,西方國家通過網(wǎng)絡輸出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占到了整個網(wǎng)絡信息量的九成以上,而中國卻連百分之一的輸出量都不夠。由于大學生是這些信息的主要的接受者,再加上我國的大學生在自我控制和分辨上的能力比較欠缺,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很容易就陷入迷茫之中,這種迷茫使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逐漸淡化,多元的價值觀出現(xiàn),多元信仰產生。多種信仰實際上就是沒有信仰。
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從主觀方面講,首先,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時期,對一些事物的接受能力強,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自控和分辨能力欠缺,會出現(xiàn)選擇錯誤的時候,這樣就會造成嚴重的信仰危機。
其次,大學生在生理上正處于過渡階段,這一過渡階段決定著大學生在認知和思維方面水平比較低,對一些事情和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易于出現(xiàn)偏激的行為,在精神信仰上出現(xiàn)了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
最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放松了對人生哲學的學習和把握,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嚴重,使得大學生價值選擇出現(xiàn)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蒙蔽,從而產生信仰危機。
從客觀方面講,社會對大學生信仰帶來的負面影響。表現(xiàn)為:政治上,由于以權謀私、腐敗現(xiàn)象的存在,嚴重迫害了黨群關系,敗壞了政府的形象,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政府信息不透明,降低了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進而影響到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經(jīng)濟上,向錢看齊,以錢衡量個人的成功和失敗,使錢成為了理想信念的標準尺度。文化上,傳統(tǒng)的封建殘余思想腐蝕著大學生,迷信、偽科學影響著大學生的信仰;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多元價值選擇的滲透,誤導著大學生,消弱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大學生信仰的重構
構建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構建關乎我國高等教育的成敗。在此所說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主要是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知識結構的構建。首先,對大學生進行“兩課”教育還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應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分辨出迷信思想和真正的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起正確的宗教觀。再次,要加強對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使其懂法、守法、護法,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有序,減少大學生違法亂紀的事情發(fā)生。最后,要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路子,讓他們多接觸社會,擺正心態(tài),積極生活。
在構建大學生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讓大學生能夠用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方法來看世界和社會,能夠學會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觀點來認識世界,認識社會主義,這樣才能抵御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樹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提倡大學生與信仰教育感情上共鳴,以情感來引導信仰。因為情感比認知對信仰的鞏固更為長效和持久,所以,在進行信仰教育時,要加強用情感來引導信仰,以情感來把握信仰,使信仰真正的與個體的感情融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個體更為堅定地遵守,從而以信仰來指導個體的一切行動。這就要求信仰教育在實踐過程中,要多采用生動、靈活的教育方式來調動起大學生的興趣,以興趣入手使情感和信仰產生共鳴,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有效資源,凈化社會環(huán)境。盡量減少社會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首先,要抑制腐敗,對待腐敗問題常抓不懈,對腐敗官員嚴懲不貸。這樣才能通過廉政建設得到大學生的信任。其次,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使其與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同步,這樣才能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最后,要凈化校園風氣,通過加強校園的文化建設,使學生心中的象牙塔重塑潔白,去除掉社會污垢的污染,遠離社會的塵囂。(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教授)
注釋
①郭子賢:“邪教蔓延與頑固不化的社會心理分析”,《湖南省犯罪學會第一次會議交流論文》,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