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角度是新聞記者在采訪和寫作中挖掘和表現(xiàn)新聞事實的著眼點和切入點。由于對事實的理解和認識不同,不同報道主體所選擇的采寫角度也不同。當代著名記者艾豐把選擇新聞角度比喻為“挖礦”。他說:“新聞價值在事實內蘊藏是不均勻的,有各種不同的礦床,選擇好的角度,就是為了便于記者更迅速、更順利地開采這些價值,更準確、更鮮明地表現(xiàn)這些價值?!毙侣勑睦韺W指出,越是新鮮的新聞,越能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和愉悅心理。越能反映事物本質和主流的最新鮮、最有價值的角度,越是百姓關心和需要的角度。新聞角度選擇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的成敗。選擇新聞角度的過程,就是通過選取新聞事實的一個側面去揭示新聞主題的過程。選擇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聞主題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報道效果。新聞報道角度求新,可以通過恰當運用辯證思維來實現(xiàn)。
小題大做,通過小事件反映大主題
小題大做就是深入挖掘,以小見大,透過一滴水看太陽。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有大事、有小事,小事不一定沒有新聞價值。要深入開掘,以高度的新聞敏感捕捉生活的閃光之處,將小的新聞事件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思考,通過對小事件的前后對比,反映人們觀念的轉變,反映出時代變化的大主題。新聞角度選得小,便于把新聞事件報道得更具體可感,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008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載的《滕芝老漢記下的山村變遷》一文,作者將“日記賬”這件日常生活小事,放到歷史的、時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分析,從看似平淡的事件中發(fā)現(xiàn)重大的新聞內涵。滕老漢50年來每天都寫日記,一本本發(fā)黃的“日記賬”,見證了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脈絡,記述了小山村的巨大變遷。作者正是由滕老漢的日記賬作為切入點,采用“一滴水見太陽”的手法,熱情歌頌了改革開放30年給農(nóng)村帶來的顯著變化。正如村民滕芝所說:“日子越過越好了!尤其是這幾年,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接二連三,我們農(nóng)民不僅負擔大大減輕,而且還在醫(yī)療、教育等方面跟城里人一樣得到了不少補貼。煩心的問題都給解決了,我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愁嘍!”日記不僅反映了農(nóng)村生活的變化,更反映出了時代精神。
新聞獎獲獎消息《荔浦5萬農(nóng)民坐在家里“變”工人》一文開頭寫道:“老太太坐在家里邊看電視邊削馬蹄,一天至少也能掙一二十元錢,全縣有5萬農(nóng)民這樣為縣里4家大型馬蹄罐頭廠工作。可以這樣說,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壯大了荔浦縣域經(jīng)濟,而且,也給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民增收帶來了最直接的好處。”通過對該縣農(nóng)民和食品公司負責人分別進行采訪,記者全面了解了該縣農(nóng)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寫作時以該縣農(nóng)民勞動條件的變化作為切入點,在報道中使用大量引語,緊緊圍繞“變”做文章,反映了在中央提出建設新農(nóng)村這一時代背景下,荔浦縣引導農(nóng)民增收的新思路和縣域企業(yè)的現(xiàn)代化經(jīng)營模式。
同中求異,獨辟蹊徑選角度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人的創(chuàng)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核心。他對求異思維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從所給的信息中產(chǎn)生信息,從同來源中產(chǎn)生各樣為數(shù)眾多的輸出?!卑凑者@個定義,求異思維要求在立意構思的整個思維過程中,要突破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使思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擴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結論。同一新聞事件,往往包含不同的層面和意義,這就給記者提供了同源不同質的競爭空間。對于同樣的新聞事件,記者若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反映,則能使采寫的報道獨樹一幟。新聞采寫中善用求異思維,從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審視新聞事件,寫作不同主題的報道,能讓人耳目一新,增添報道的價值。
新華網(wǎng)2004年3月12日《1500億元農(nóng)資市場呼喚現(xiàn)代物流》一文,在報道“三農(nóng)”問題上可以說是獨辟蹊徑,視角獨特,是記者運用求異思維選擇報道角度的佳作。文章開頭引用了來自貴州六枝特區(qū)隴腳鄉(xiāng)的楊喜秀代表的一段話,“去年買的油菜種子標的是名牌,可種下去全毀了。還有化肥、農(nóng)藥,都是大廠家的牌子,花了很多錢,用了心里還是沒底……”一般來說,對于這段話,記者可以從“打假”的角度來談假化肥、假農(nóng)藥引起的坑農(nóng)害農(nóng)問題,可以從輿論監(jiān)督的角度來談有關部門的失職問題,還可以從“品牌效應”的角度來談保護知識產(chǎn)權的問題,甚至還可以從農(nóng)民積極性受挫的角度來談不利于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增收的問題等。當然,這些角度固然可以寫,但新意不多。本文記者避開了只圍繞后果的單一報道思路,另辟蹊徑,圍繞著我國化肥流通渠道混亂的角度進行闡發(fā),既有相關的背景介紹,又有相關人士的觀點和建議,以此反映加緊完善農(nóng)資管理、培育和建立現(xiàn)代化的農(nóng)資流通體系的重要性這一新穎的主題。
化硬為軟,讓新聞角度更吸引受眾
有時為了使那些純政策性的經(jīng)濟性的“硬新聞”得到受眾歡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運作,把經(jīng)濟報道和政策性報道與民間習俗、社會風尚、地理環(huán)境、文化歷史等因素融合,既有硬新聞的信息內容,又有軟新聞的表達形式,“軟硬兼施”,使新聞報道視角獨特,受人歡迎。
硬新聞進行軟化處理,可以提升傳播效果。當前媒體普遍重視的表達手法是故事化的敘述,從具有重大題材意義的“硬新聞”中挖掘軟性、貼近性的資訊,選取受眾易于接受的角度,從表達形式和內容等方面滿足受眾需求?!败浶?,軟些,再軟些”是當代新聞寫作的一個重要策略。
2007年9月5日,《甘肅日報》發(fā)表的言論《始終想到“最低”處》,作者巧妙選取了蘭州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無意間的一句話作為切入點,以隨后政府出臺的一項給低保對象發(fā)放臨時補貼的決定作為照應,步步為營,介紹關于解決困難群眾生活的具體政策,從“最低”處著手,而將目光投向“最高”處。作品通過一位享受低保的市民的“私人想法”,引出了各級政府關于解決困難群眾生活的具體政策,于不經(jīng)意間將“最低階層”的生活和黨的“最高利益”結合起來,避免了硬邦邦的“公文式報道”,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想群眾之所想”,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這一現(xiàn)實主題。作品充分考慮了受眾的接受心理和認知效果,使用故事性敘述手法和接近群眾的語言,把解決“民生問題”一步步引向“和諧社會”建設。
逆向思維,從相反的角度尋找價值
逆向思維,就是從相反的角度去考察對象和思考問題。逆向思維是相對于定向思維而言的。人腦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往往會受到固有思維方法的影響,使思維活動因循著一定軌道,形成思維定式。逆向思維是符合辯證法要求的。逆向思維使記者站在新的角度,獨立、靈活地進行思考,擺脫經(jīng)驗思維的束縛,賦予記者獨特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逆向思維用于新聞寫作中,有助于寫出獨家新聞。
《西海都市報》刊發(fā)《體育設施好了 學生體質差了》一文正值奧運期間,與體育有關的話題都是新聞報道的熱點。許多記者都看到了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體育設施的改善、國際影響力的提高這些正面信息,并圍繞這些內容進行了報道。而該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在全民關注體育運動的大背景下,對當前省內不少學校體育設施的大改善進行反向思維,發(fā)現(xiàn)近年來,我省不少學校不惜巨資建起了塑膠操場,操場變漂亮了,體育課卻成了一門無足輕重的課程,導致學生體質的下降。記者以一項31年未被打破的田徑紀錄為切入點,提出從重視體育課做起,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才是發(fā)展體育強國的基礎。正是成功運用逆向思維,才使這篇報道主題更深刻、更具現(xiàn)實意義,從而榮獲了中國新聞獎。
又如,某省文物管理部門曾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該部門做了大量工作,追回近幾年丟失的100多件珍貴文物,避免了重大損失。當?shù)囟嗉颐襟w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正面報道,唯獨新華社一名記者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通過逆向思維,看到這一事實背后可能隱藏的管理混亂。通過深入調查采訪,記者發(fā)現(xiàn)了該部門管理中的諸多問題:倉庫鐵鎖銹跡斑斑;窗戶沒有防護欄,形同虛設;珍貴字畫布滿了蜘蛛網(wǎng),被蟲蛀、鼠咬……最后記者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更有新聞價值的報道角度,采寫出了一組揭示該文物管理部門存在著嚴重的管理問題的批評性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也是一則成功運用逆向思維選擇獨特報道角度的典型實例。
選擇最佳新聞角度,就是要從最能說明主題的那個方面去表現(xiàn)事實、反映事實,也就是說要通過對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穎構思,寫出別具一格而又能充分體現(xiàn)報道意圖的新聞作品來。新聞角度的選擇,要以事實為基礎,切忌主觀臆造,或不顧實際強扭角度。要選準最佳新聞角度,需要記者運用辯證思維,著眼全局,立體化透視,這樣才能找到最能體現(xiàn)新聞價值的角度,寫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好新聞。
參考文獻:
1.馬希順:《站穩(wěn)立場 莫趨功利——談新聞寫作角度問題》,《新聞窗》,2007(1)。
2.方化民:《新聞角度簡論》,《新聞前哨》,2002(2)。
3.劉瑞濤:《新聞角度與宏觀意識》,《聲屏世界》,2001(4)。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