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框架式災難報道能夠避免信息的碎片化,并且有條理、全方位、形象生動地向讀者傳遞大量信息。本文以《南方周末》的“哀玉樹”特刊為分析對象,指出它由“哀、悼、擔、救、生、傷”6個框架構成,這6個框架借助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透過多維的視角來有效整合大量災難報道,從而彰顯以生命為本的人文關懷,并合理引導社會輿論的發(fā)展。
關鍵詞:框架 災難報道 建構 運用 意義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發(fā)生7.1級地震。全國各大媒體立即刊登玉樹地震的消息,隨后紛紛推出有關地震的特別報道。盡管大部分特別報道有明確的系列專題、廣泛的報道范圍和細節(jié)化的信息呈現(xiàn),但稿件與專題、不同稿件之間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稿件在版面內(nèi)的大量堆砌致使信息的碎片化。相形之下,《南方周末》采取框架式的報道方法,用6個框架整合各類災難報道,從而避免信息的碎片化。
框架的建構
框架能夠整合碎片化的信息。戈夫曼(Goffman)認為:“框架”(frame)是約束我們主觀參與的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的組織原則,“片段”(strip)則是流動事件的隨意切片,框架將生活世界的片段組織起來。其后,恩特曼對戈夫曼的框架理念作了進一步的拓展,并將其運用于新聞報道:“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認為需要的部分挑選出來,在報道中特別處理,以體現(xiàn)意義解釋、歸因推論、道德評估,以及處理方式的建議?!辈捎每蚣艿男问綀蟮罏碾y新聞,既保留了信息的詳細性和全面性,又能增強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度。
《南方周末》的“哀玉樹”特刊體現(xiàn)的正是框架式的災難報道。“哀玉樹”特刊設有6個框架:哀、悼、擔、救、生、傷。哀,向玉樹地震默哀;悼,悼念遇難者,并為他們祈福;擔,呼吁全國人民為分擔玉樹的悲痛貢獻一份力量;救,強調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對生命的尊重;生,緬懷逝去的生命,并賦予生者以希望;傷,抗災救援的全景展現(xiàn)。借助這6個框架,《南方周末》有機地整合了地震發(fā)生后一周內(nèi)的各種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有條理地、全方位地、形象生動地傳遞給讀者。
框架的運用
大容量:有效整合。特刊之“特”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即足夠的信息量。報紙上呈現(xiàn)的信息是讀者了解災情的重要途徑,信息越多,意味著災情報道越詳細?!鞍в駱洹碧乜傆嫺黝愇母?2篇、各類圖片18幅。然而,若將這些信息不加區(qū)分地堆砌在一起,則會顯得雜亂無章?;?2篇文稿和18幅圖片,《南方周末》借助6個框架進行整合歸類(詳見下表)。在保證足夠信息量的前提下,“哀玉樹”特刊以“化零為整”的方式向讀者呈現(xiàn)清晰的內(nèi)容架構,以增強可讀性。
從表中曲線的變化趨勢中,還能看出“哀玉樹”特刊在信息分布上的三條規(guī)律:1.前三個框架中,文稿信息與圖片信息分布較少,增長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平穩(wěn)趨勢,且圖片信息略多于文稿信息;2.在第四至第六個框架之間,文稿信息和圖片信息都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即數(shù)量先升后降;3.在第四和第五兩個框架中,信息數(shù)量呈現(xiàn)互補態(tài)勢,即當文稿信息增多時,圖片信息減少,反之亦然。
這樣的信息結構十分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從少量信息到大量信息,從具象的圖片信息到抽象的文字信息。當讀者翻看“哀玉樹”特刊時,首先看到第一至第三個框架中配以圖片的少量文字,閱讀難度由此降低。隨后讀者進入信息量增大的后兩個框架:先從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第四個框架進行抽象思考,再從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第五個框架中獲取直觀的圖像信息。第六個框架則以大幅合成圖片配以少量文字說明向讀者呈現(xiàn)多方位的抗災全景。
廣視角:全方位展現(xiàn)。在“哀玉樹”特刊中,每一個框架代表一個獨特的視角。透過多個視角,讀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地震災情,以避免由于單一視角造成的片面認知。
框架“悼”——“我們”的視角。“我們”,即身在災區(qū)之外的全國人民群眾。在框架“哀”中,一篇題為《用我們的目光 照亮他們向天國的路》的編輯部社論提到國家是一條紐帶,將每個國民連接在一起;當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彼此援手、彼此禮遇。地震盡管發(fā)生在西部偏遠的青海省玉樹,但災難牽動著“我們”的心,拯救每一個遇難同胞的生命已成為“我們”的首要共識。此外,兩幅新聞攝影作品呈現(xiàn)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和西寧廣場上的哀悼群眾:盡管身在玉樹之外,但“我們”的心始終與玉樹人民同在,通過默哀的儀式悼念死者、為生者祈福。
框架“擔”——救援隊的視角。特殊的宗教傳統(tǒng)使喇嘛救援隊與政府救援隊同時存在于玉樹災區(qū)。喇嘛救援隊采取徒手挖掘和誦經(jīng)祈福的救援方式,政府救援隊則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救援方式。兩幅新聞攝影作品分別表現(xiàn)了政府救援隊和喇嘛救援隊的救援情景。從兩類救援隊的工作進展、特點及目標任務出發(fā),框架“擔”使讀者了解到許多地震救災中的具體細節(jié)。
框架“救”——記者的視角。鳳凰衛(wèi)視《冷暖人生》的記者兼編導鄭付周看到宗教信仰在地震災難中發(fā)揮的安靜而強大的力量?!缎戮﹫蟆酚浾邚埡慷昧艘晃辉诘卣鹬惺?個孩子的母親的沉重悲哀?!吨袊侣勚芸窋z影記者柴春芽用鏡頭記錄下玉樹災民因過度悲慟而扭曲的面孔?!吨袊嗄陥蟆酚浾邚垈タ吹骄葹倪^程中搶救經(jīng)文的場面,震驚于玉樹人的堅定信念?!赌戏蕉际袌蟆酚浾呷A璐描述了玉樹當?shù)氐囊蝗汉⒆樱麄兊膱詮娮屓酥厥吧南M?。《南方日報》記者楊大正講述了發(fā)生在災難現(xiàn)場的動人場景,孩子們在震后的學校操場朗讀,危難之中仍然保持對知識的熱愛。透過非本報記者的獨家視角,框架“救”向讀者呈現(xiàn)新聞職業(yè)人員眼中的玉樹災區(qū)。
框架“生”——災民的視角。6幅新聞攝影作品,全方位呈現(xiàn)玉樹災民的生活情景:從廢墟中奮力搶出殘存的家具;在廣場上給手機充電,向親人傳遞信息;一位災民抱著幼兒遺體到火葬場參加葬禮;格薩爾帳篷中,法師為遇難者舉行臨時法事。在《生死輪回的傷與愛》這篇報道中,記者記述了災民卓瑪、索南和丹巴仁波欽眼中的地震。以災民的親身經(jīng)歷為視角,框架“生”向讀者展現(xiàn)更加真實的玉樹災區(qū)。
框架“哀”與框架“傷”——靜默客觀的視角??蚣堋鞍А蔽挥陬^版,除了概括式的內(nèi)容提要,整個框架只有一幅橫向的黑白照片:一名婦女左手牽著小男孩,右手牽著小女孩,定格的姿勢、茫然的神情和迷離的眼神以靜默的方式向讀者傳遞悲慟的信息。框架“傷”將一張合成圖作為背景,通過圖片搭配簡短文字說明的方式仿真救災過程;排除任何主觀情緒的滲入,框架“傷”以客觀的視角向讀者描述抗災的進展。
多手法:表現(xiàn)形式的豐富化。大幅圖片首尾呼應——框架“哀”與框架“傷”??蚣堋鞍А蔽挥谔乜氖醉?,框架“傷”位于特刊的末頁。在這兩個框架中,圖片成為主導,文字隱退二線。讀者通常最先看到首頁與末頁,以圖片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增強了視覺效果。大幅的圖片,強烈的沖擊,地震災難的哀傷感由此蔓延。
社論確立基調——框架“悼”。這個框架借助編輯部社論《用我們的目光 照亮他們向天國的路》確立“哀玉樹”特刊的基本論調,即悼念死者,并為生者祈福。其中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的語言動員每個國民為救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只要能表達對玉樹災民的關懷之心即可。
特寫再現(xiàn)細節(jié)——框架“擔”和框架“生”。沈愛國認為:“特寫,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繪,再現(xiàn)新聞事件的新聞體裁。”這兩個框架中的報道采取特寫以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災情現(xiàn)場。
口述凸顯平實——框架“救”??蚣堋熬取敝械?篇報道全部采取“外報記者口述+本報記者整理”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第一人稱的使用,口述能展現(xiàn)最真摯的感受。
框架的意義
彰顯人文關懷:以宗教信仰為背景。人文關懷,是災難報道的重要元素。災難報道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即無論采取何種視角或表現(xiàn)形式,首要關注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包括遇難逝者和幸存者的生命?!鞍в駱洹碧乜目蚣芙Y合藏傳佛教的經(jīng)典,從宗教信仰層面彰顯人文關懷。
在框架“哀”中,有一行醒目的六字真經(jīng):“唵嘛呢叭咪哞?!辈貍鞣鸾陶J為誦此六字真經(jīng)能閉六道生死之門。佛語有云“同體大悲”,指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他人的痛苦即是自己的痛苦。國家哀悼日也是同此。玉樹人民以藏傳佛教為信仰,當巨大的災難來臨時,宗教顯現(xiàn)出偉大的精神力量。框架“哀”以藏傳佛教的六字真經(jīng)引入災難報道,從宗教信仰層面體現(xiàn)對玉樹人民的關懷。
其后4個框架結合具體報道,將六字真經(jīng)分為4個“部心”,并通過具體的新聞稿件彰顯不同層次的人文關懷。“唵——佛部心,象征皈依。諸佛菩薩無垢之身、語、意”對應框架“悼”,以此悼念死者,并為生者祈福?!奥锬亍獙毑啃模笳鲗氈?。隨心所愿,無不滿足”對應框架“擔”,表明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分擔玉樹的悲傷和痛苦?!鞍冗洹徎ú啃?,象征智慧。去除煩惱,獲得清凈”對應框架“救”,重申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和信仰,激勵并鼓舞人們勇于對抗災難和面對死亡。“哞——金剛部心,象征正覺。普度眾生,成就圓滿”對應框架“生”,以國家的名義,賦予死者尊嚴,給予生者希望。
引導社會輿論:減輕恐懼、昭示希望。謝金文指出:“輿論,主要指眾人對公共事務大體一致的意見(往往包含在態(tài)度、情緒中),具有公開性、廣泛性和傾向性等特點?!睘碾y性事件往往會引發(fā)悲痛恐慌、焦慮不安,若媒體沒有合理掌握災難報道的分寸,則容易致使這種消極情緒從個體身上擴散至整個社會,進而引發(fā)負面的輿論。“哀玉樹”特刊借助6個框架彰顯人文關懷,將關注點集中于尊重生命、捍衛(wèi)生命和珍愛生命之上。沒有慘不忍睹的照片或悲慟欲絕的報道,6個框架呈現(xiàn)的是積極向上的信息,比如救援隊如何營救災民、災區(qū)現(xiàn)場感人的細節(jié),以及動員全國人民為抗震救災貢獻一份力量等。
李普曼認為,新聞媒介決定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輿論的反應并不針對環(huán)境,而是針對新聞媒介創(chuàng)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哀玉樹”特刊的報道信息構成讀者認知地震災情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并借助6個框架合理引導社會輿論的發(fā)展。這個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的信息是公正的、全面的、積極的。從這些信息中,讀者不僅能透徹地了解玉樹地震,同時消除了由于盲目無知而導致的恐懼,并在互助互愛中看到生命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蓋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美]著,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做新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2.麥克斯韋爾·麥庫姆斯[美]著,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沈愛國主編:《新聞學基礎知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謝金文:《新聞與傳播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張洪忠:《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10)。
6.《南方周末》“哀玉樹”特刊(A1~A6版),2010年4月22日。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