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社會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論的先進性、指導性、正確性;另一方面是大眾傳媒巨大的滲透性、傳播的廣泛性。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通過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利用報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通過共產(chǎn)黨和先進知識分子的傳播,使馬克思主義迅速在中國扎根并使之本土化,和列寧主義一起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大眾傳媒 視域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歷了一個由精英到大眾的過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依靠中國先進的、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早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知識分子接受外語的機會是有限的,當時一般的知識分子、知識青年都難以直接閱讀外文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更何況是文化層次較低的中國無產(chǎn)階級和廣大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目不識丁的勞動群眾。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要通過文化素質(zhì)較高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由于他們的閱歷、眼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由他們介紹傳入中國并使之中國化,并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并使之大眾化奠定了基礎。通過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努力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結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特點和實際需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翻譯成中國人所習慣的思維模式、表達方式。然后廣為宣傳并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沒有這樣一個重要中介,馬克思主義就難以在人民群眾中傳播,而且也不會在中國扎根、開花、結果。
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翻譯和介紹
早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學說已經(jīng)通過一些留洋國外的學生和先進知識分子介紹到中國。1899年,中國的《萬國公報》通過翻譯登載的英國社會進化論者基爾特的《社會進化》這篇文章,首次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該報撰文指出:當今“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雹偕院螅忠淮翁岬今R克思及其科學巨著《資本論》,指出:“今世之爭,恐將有更甚于古者,此非憑空揣測之詞也。試稽近代學派,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克思,主于資本者也?!雹凇度f國公報》的發(fā)行,為當時中國思想界開啟了一道門窗,使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曙光。
1900年12月6日,中國留日學生戢翼翚(元丞)、楊廷棟(翼之)、楊蔭杭(補孫)、雷奮(繼興)等,在東京最早創(chuàng)辦了《譯書匯編》。1901年1月登載了日本有賀長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國工人領袖均集于萬國工人總會(即第一國際)。”“麥克司(馬克思)總理全體?!薄拔鲊鴮W者憫貧富之不平等,而為雇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制,遂有倡均貧富、制恒產(chǎn)之說謂之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報刊第一次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概況。
“戊戌變法”失敗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領袖梁啟超流亡日本,作為最早介紹社會主義并談到馬克思的中國人,開始接觸到馬克思著作。1902年10月他在《新民叢報》發(fā)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介紹了馬克思,說“麥喀士(即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又說:“今之德國,有最占勢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麥喀士之社會主義,二曰尼志埃(尼采)之個人主義。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shù)之弱者為少數(shù)之強者所壓伏。”③此后,梁啟超相繼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一系列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其中以1904年的《中國之社會主義》一文開始聯(lián)系中國社會的實際,成為中國最早專門介紹社會主義的文字,梁啟超也因此成為在其論著中最早介紹馬克思及其學說的中國人。
在當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理論家當中,馬君武、朱執(zhí)信、孫中山、廖仲愷、宋教仁、馮自由都曾學習和介紹過各種社會主義學說。
馬君武于1903年2月在《譯書匯編》第11期發(fā)表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中,認為“馬克思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斗爭為歷史之鑰?!雹芙榻B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歷史解釋方法和著作,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論角度解釋歷史,他們把階級斗爭看做是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來分析社會。1903年8月,《浙江潮》發(fā)表了《新社會的理論》一文,認為“社會主義者,將以增人間福祉,而消除其厄難也,普及之衛(wèi)生術、治療術也”。“今社會主義之披靡歐美,如雷奔電掣山摧海嘯之奇觀者,非共產(chǎn)主義與極端民主主義乎?是故白人之輸入品未可漫不介意者?!雹葸@篇文章是中國人自己撰寫介紹社會主義,而且是最早給社會主義很高評價的作品,在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朱執(zhí)信在《民報》上相繼發(fā)表了他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論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文中簡單敘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介紹了《共產(chǎn)黨宣言》和《資本論》的主要內(nèi)容,并節(jié)譯了其中的片段,這是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最早的中文譯本。朱執(zhí)信還通過對各種社會主義流派進行比較,明確表示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推崇,指出:“顧自馬爾克以來,學說皆變,漸趨實行,世稱科學的社會主義?!雹奚鐣髁x理論之所以由空想發(fā)展成為科學,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唯物史觀的發(fā)現(xiàn)。朱執(zhí)信的文章顯示了應用唯物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觀察社會歷史問題的某種意向。
與此同時,孫中山、廖仲愷、宋教仁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分別在《民報》上登載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刊發(fā),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雖然《民報》的出版時間不足5年,但它使革命黨思想得以廣泛傳播,使相當一批接受過新學教育,有進步意識的人士耳目一新,從而由思想上同情革命到全身心參加革命,使革命力量日益壯大。
1907年6月10日,中國無政府主義派別主辦的《天義報》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刊,該刊對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進行了正面的介紹。1908年1月15日該報第15期,發(fā)表了民鳴翻譯的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所作序言的部分內(nèi)容。在該刊16~19期合刊中,登載了民鳴根據(jù)日文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章《資產(chǎn)者和無產(chǎn)者》的譯文,這是中國報刊第一次把《共產(chǎn)黨宣言》的一章全部譯出。
辛亥革命的勝利,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先進文化的刊物也有了較快發(fā)展。以《新世界》為例,該刊創(chuàng)辦于1912年5月14日,是中國社會黨紹興支部的機關報。此刊第2期發(fā)表了《社會主義大家馬爾克之學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把馬克思學說作為社會主義理論的文章。在第3、6、8期連載了施仁榮翻譯的命名為《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的文章,提出了在中國易于實行社會主義的四大理由。
但是這些介紹只是零星的,不成規(guī)模和系統(tǒng),而且傳播的范圍非常小,僅限于精英知識階層和上流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普及階段
辛亥革命以后,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繼續(xù)探索救中國的道路,特別是一戰(zhàn)帶給他們的巨大震撼,促使他們?nèi)シ此际裁礃拥睦碚撍枷脒m合中國社會,為他們迅速接受馬克思主義打下了基礎。1918年7月~1919年2月,李大釗發(fā)表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新紀元》、《庶民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和《戰(zhàn)后之世界潮流》等文章,熱情歡呼十月革命所開創(chuàng)的人類歷史的新紀元。1920年8月,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最早組織在上海成立,史稱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隨后,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武漢共產(chǎn)主義小組、廣州共產(chǎn)主義小組、長沙共產(chǎn)主義小組、濟南共產(chǎn)主義小組以及旅日、旅法共產(chǎn)主義小組相繼成立。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立后的主要任務,就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陳望道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全譯本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中文版的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此后又相繼出版了鄭次川翻譯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李達翻譯的《唯物史觀解說》、袁讓翻譯的《工資勞動與資本》、費覺天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序言(題為《資本論自序》)。1920年9月,《新青年》雜志成為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公開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據(jù)統(tǒng)計,從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共發(fā)表這類文章137篇,并開辟“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俄國的經(jīng)驗,譬如《俄羅斯國民黨過去與現(xiàn)在》、《蘇維埃俄羅斯的社會主義改造》、《俄國農(nóng)民階級斗爭史》以及《俄羅斯蘇維埃政府》、《勞農(nóng)俄國的勞動聯(lián)合》、《俄國的社會教育》等。不僅如此,《新青年》還刊登了列寧著作一覽表,以寫作和發(fā)表的年代為序,列舉了列寧的19篇論著,包括《俄羅斯的資本制度發(fā)達史》、《要做什么》、《進一步退兩步》、《民主革命中的社會民主黨兩個政策》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末日》等。這都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1920年11月,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又創(chuàng)立了《共產(chǎn)黨》月刊。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大量介紹第三國際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實際情況,介紹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在世界上的發(fā)展,報道許多國家建立或籌建共產(chǎn)主義政黨的消息,刊載共產(chǎn)主義政黨領導的工人斗爭等材料。同時它還與《新青年》配合,共同刊登介紹列寧主義的文章,為中共建黨做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其他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積極配合上海組的行動,利用已有或自己創(chuàng)辦的公開刊物,如武漢的《武漢星期評論》、濟南的《勵新》半月刊等,來宣傳馬克思主義。通過這些報刊的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開始成為一股強大的思潮。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日益壯大,一些反對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攻擊馬克思主義,為了真理,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和非馬克思主義者開始論戰(zhàn)。通過論戰(zhàn),更加堅定了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由于工人階級已登上歷史的舞臺,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為了使中國廣大工人階級也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和精髓,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通俗刊物,如《勞動界》周刊、《勞動者》周刊、《勞動音》周刊以及《上?;镉选贰ⅰ稒C器工人》、《工人周刊》等雜志。這些刊物用淺顯的語言向工人闡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道理,向工人揭示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向工人宣傳團結戰(zhàn)斗的意義和爭取自身解放必須遵循的途徑。指出:“種田的得不到半飽,紡織的沒有蔽體的衣裳,建造的沒有房子可住”,“實在是天下間最不平之事”。⑦只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大家才能有飯吃有衣穿,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唯一的靠著,就是‘聯(lián)合’”,“熱心聯(lián)合的是好友!反對聯(lián)合的是叛徒”。⑧據(jù)統(tǒng)計,《勞動界》周刊每期發(fā)行達5000份,《勞動音》周刊每期發(fā)行達4000份,《工人周刊》每期銷量一般在幾千份,最多達兩萬份。這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工人階級中的影響擴大、深化了。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不光在于精英知識分子階層的介紹和大力宣傳,還在于有毛澤東等一批深刻了解中國實際、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靈活運用到中國社會實際中來的人。如果只有一些死搬馬克思主義教條的人,中國革命就不會成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不會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同時也不會成為今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如果只有懂得中國實際而沒有正確指導思想的人,中國革命同樣也不可能成功。因此,既要有忠實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介紹者,同時也要有理論的實踐者,一種理論,一種思想,只有從精英走向大眾,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持久的指導思想。
注 釋:
①②《萬國公報》,第121期,第123期。
③《新民叢報》,第18號,1902年10月16日。
④《譯書匯編》,第2號第11期,1903年2月。
⑤《浙江潮》,第8期,1903年10月。
⑥《民報》,第5號,1906年6月。
⑦《勞動音》,第1號,1920年11月7日。
⑧《勞動界》,第7冊。
(李軍偉為河南城建學院教師,哲學碩士;張瑜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