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代文學期刊的弊端
雖然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文藝復興的洗禮,許多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已經跨過了當代西方文藝思潮及拉美文學的陰影,從90年代開始,當代漢語文學也樹立起自己的精神姿態(tài)和語言形象,我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們還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我國當代文學作品中,還普遍地存在著許多缺點和不足。
1 當代文學期刊缺乏思想的震撼力
在當今社會,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傳媒無處不在,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一個普通的讀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各種社會矛盾。于是作者就面對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如果作者的思想沒有震撼力、作者沒有超越常人的縝密觀察力和非凡的思維能力,那么其作品很難震撼讀者。作者要深人生活,體驗生活,不僅要有批判的、異議的,反抗的態(tài)度和自由思想的立場,還要有勇于實踐和承擔的立場,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最有震撼人心的人物和事件,這樣才可能使作品具有思想的深邃性和震撼力。
2 當代的文學期刊缺少一種對人生和生活本質的冷靜而深刻的洞察力
在當今社會,我們正處于一個為名利所困惑的時代。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很多作者的精神空虛和浮躁,在創(chuàng)作中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左右,看不到心靈更深處的東西,更談不到去把握時代的命脈,導致寫出的作品缺乏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動的善、令人欣悅的美,很難表達出讓讀者信服的思想內涵。
很多偉大的作品,如《戰(zhàn)爭與和平》《風波》《孔乙己》《百年孤獨》《靜靜的頓河》等,在寫作上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尤其是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chuàng)造,他用對生活的謙虛之心和仔細觀察,在文學作品中言簡意賅地來描寫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活動。
3 當代文學期刊缺乏巧妙的想象力和驚心動魄的大精神
一部作品,如果缺乏巧妙的想象力和驚心動魄的大精神,那就失去了靈魂,也就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但近些年來,當代文學期刊想象力的缺乏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創(chuàng)作問題,不管是傳統(tǒng)文學還是新興的網絡文學,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導致了文學非但不可能重返社會文化生活的中心地帶,而且很可能是文學大陸逐漸沉降的開始。
4 當代的文學期刊缺乏獨創(chuàng)性
當代文學缺乏獨創(chuàng)性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公開發(fā)行的期刊舉步艱難。因為網絡交流的興起,民刊大量涌現(xiàn)。用詩歌做例子,國內以詩歌為主的民間期刊,不下二三百家,而每一家的印刷量,卻大多只有幾百冊。其中,有不少重復刊登的作品。
近年來,中國文壇頻曝“抄襲門”:郭敬明“巧手嫁接”,安意如“借鑒、引用”他人文字,郭妮抄襲日韓動漫,姚牧云靠抄襲成為“才女”。然而,奇怪的是,“抄”男“抄”女們并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僅僅道歉了事,有人拒不認錯,而有的人越抄越出名。如今,有人將遙遠與郭、安、姚三人戲稱為中國文壇“四大抄手”。一個個抄手們,你抄我,我抄他,有人將此譏諷為文學的亂倫。抄男抄女們害人不淺,他們就這樣攪亂了文壇一鍋粥。
這說明了以下問題:文學期刊在商業(yè)化大潮中,被邊緣化了,還是有大量的文學愛好者,在默默地努力。大量重復、性質相似的工作,消耗了有限的資源。如果把這些民間期刊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有可能辦出幾個大型的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但我們暫時還沒有這樣的能量,時間也還不成熟。
因此,過去把文學藝術作為為階級斗爭服務的工具的文學理論至今還在貽害著當代文學期刊的編輯思維。擺在當今文學編輯面前的一大核心課題是深入認識文學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學科,應以充分體現(xiàn)和尊重人性、提倡人的全面和自由發(fā)展為主導;不斷升華文學編輯的美學境界,同時也闡明當代文學編輯的最高美學境界以及衡量它的標準。當代文學期刊,要具有新穎的內容和獨立的人格,才能夠讓作品受到讀者的喜歡、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5 當代文學期刊缺少文化的市場意識
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娛樂化的背景下,當代文學期刊的作家們面對多種多樣的市場,感到有些無奈和彷徨,有些手足無措。一批算不上作家的人在文學市場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和不可稱為文學的作品魚目混珠,導致了真正的作家目瞪口呆。在當今時代,拒絕文學的市場化,但不應該拒絕市場,而應該理直氣壯地進入市場,去爭取自己的讀者。文學失去了市場,也就失去了一切。我們的文學缺少文化的市場意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些對政治、現(xiàn)實的關注。改革發(fā)展到了今天,我們不僅應該去為那些改革者去吶喊,而且也應該去關注社會的難點問題。文學關注政治和現(xiàn)實并不意味著文學就是政治,作家不關注政治和不關注現(xiàn)實是不可行的,作者應該是時代的見證者、支持者、推動者,這樣作者的作品才會大眾化,才會有市場,才會有更多的讀者喜歡看。
6 當代文學期刊作品的嚴肅性越來越變得庸俗化和低能化
為了更好地迎合社會的需要,出版社和眾多的寫作者都需要生存,現(xiàn)在的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低俗的讀物。出版社和雜志社以及報紙,為了自己的生存,也都只能是無奈,導致當代的文壇毫無意外地出現(xiàn)了報刊的經濟化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娛樂化,使得那些搞嚴肅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者們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這也使我們的文學作品的嚴肅性變得庸俗化,導致我們的作者的思想變得簡單化、低能化,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落人低能化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使文化精神和道德觀念在這娛樂化大潮中消失殆盡,這樣的趨勢對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很危險的,也是非常不可取的。當代文學的作者必須努力寫出更好的作品,也就是說能讓人感到意外的作品。
二 當代文學期刊編輯的審美特點與走向
當代文學期刊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和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載體,文學的情感魅力是人們心中情動的牽引物。審美是關于藝術、人的生存的一種看法、態(tài)度、立場、思維方式,是一種肯定感性審美價值,并將人生價值歸結為感性審美價值的思想傾向和觀念。它原是人們對藝術、審美的看法,但它蘊涵著一種審美化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種思維傾向和方式越出審美領域,向文化、政治、道德、社會等各個領域蔓延,導致的是一種泛審美化傾向。美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屬性,藝術的本質和美的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會性以及能夠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特點,藝術也都具有這些特點,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說,美是藝術的基本屬性。不美的“藝術”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不管他辦不辦得到,但從本質上說,他都應當是創(chuàng)造美的人。創(chuàng)造美和創(chuàng)造藝術,在基本的規(guī)律上是一致的。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的不斷變化,當代文學的審美特點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與走向。
1 當代文學期刊輕松幽默
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通俗性。當代文學是輕松幽默的,它不再像傳統(tǒng)的文學期刊那樣以崇高為審美追求,而是采用樸素、自然、輕松、幽默的手法,與崇高相對應,真實反映生活世相。它滿足了人們追求快樂的需要,使人們在輕松快樂的同時,并不需要負載過多的責任和激情,并且能夠使人們排解掉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憤懣,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情感的慰藉。當代文學期刊輕松幽默使當代文學走上了多元化道路。文學的多元化是文學發(fā)展自身的需要,文學不再依附于人或物,有了自身的獨立性與自由度,這才可能得到審美的提升,這也是與人的自由與解放相一致的。
2 當代文學期刊注重審美
當代文學是為人而存在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決定了文學的豐富的功能,如審美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道德功能、娛樂功能等等。其中,審美功能是當代文學期刊首要的功能,因為當代文學期刊的審美和娛樂作用是直接的和非功利的,所以必須通過審美功能,其他的功能才能實現(xiàn)。在思想內容上,當代文學淡化了主流意識,直指現(xiàn)實生活和人們的內心感受,沒有精英文學關于人生哲理、歷史意識、精神家園等等形而上的玄虛,當代文學以平民化的姿態(tài)與蕓蕓眾生同呼吸共命運。在藝術形式上,當代文學拋棄了主流文學的簡單化模式,拋棄了精英文學對文體試驗的執(zhí)著追求,而是更多地運用傳統(tǒng)的敘事表達方式,通俗易懂,切合人民大眾的接受心理。
3 當代文學期刊審美與審丑相結合
當代文學期刊審美與審丑結合,不能完全抹平和消除“真”和“善”的界限,文學價值的批判性在于為現(xiàn)實提供一種參照。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都不能割裂開來孤立地看待。美和丑二者相互交織,相互對立,表現(xiàn)了復雜的多面性。我們談丑,并不是唯丑。作為美學范疇的丑,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在矛盾的雙方中顯然處于從屬的次要矛盾的位置。當代文學期刊研究丑的目的不是孤立美,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美、實現(xiàn)美,審丑更是為了審美,因為美是永恒的,真善美永遠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我們研究丑美學,重視審丑,其著眼點不在丑本身,而是把它作為美學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來對待,審美不能忽視審丑,丑最終還要升華為美,我們研究丑、探索丑,正是表明了對美善、對理想、和諧肯定的永恒信心。
羅森克蘭茲以一部《丑的美學》而被奉為現(xiàn)代丑學開創(chuàng)人,他認為“吸收丑是為了美而不是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負面。作家應當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擔負起義務與責任,以審美態(tài)度去審視、選擇、提煉“丑”。當代文學作家不能局限于對審丑這一形式的借用。目前,諸如卡夫卡等西方文學作品中在審丑的背后所蘊含的對人性的深刻批判、對小人物的關懷、對人類個體精神的反思在當代文學期刊中正在逐步體現(xiàn)。當代文學期刊不應該使得審美和審丑失衡,導致審丑的泛濫,過分渲染人性的陰暗丑惡,而應該在文學作品中通過審丑與審美結合,并且以審美為最終目的,只有這樣,審丑才會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為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使得文學更加強調對人性充滿真206af93c164ce8bb7a90e703be02a110、善、美以及人際關系和諧的敘寫。
4 當代文學期刊審美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相互滲透
當代文學期刊的作者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一方面所面臨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文化世界,雖然中華文化的內涵是一體多元,但就各少數(shù)民族來說,卻呈現(xiàn)出鮮明的多元性,因此,這種多元的文化生活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必要的藝術儲備。另一方面,由于審美主體自身的知識結構相對比較龐雜,因此在審美影響的追求中、在審美價值的判斷上就打上了豐富的印記,這直接作用于民族文學的影響就是文學題材的多元性與豐富性。特別是許多作家經歷的豐富性,使他們營造的文學世界也就異彩紛呈。在中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審美觀念中,總是把獻身正義的斗爭視為人格美的極致,在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生與死的激烈戰(zhàn)斗中能淬煉出真正的英雄。許多英雄人物正是在嚴酷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中,在為維護家園、維護正義、維護信仰、追求平等的爭斗中體現(xiàn)了他們悲壯的崇高美。
三 結束語
當代文學期刊走向了審美泛化,這是技術進步發(fā)展的成就。文學期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不可能堅守純文學陣地了,面對市場的強烈沖擊,眾多文學期刊在探索其生存和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和以往不同的審美走向。
參考文獻:
[1]趙暉,田雨,劉勇,王穎,謝俊,王斌,劉曉南,朱曉科,中國當代文學期刊觀察2007年第3期[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04)
[2]杜春梅,對中國當代文學期刊轉型的思考[J],消費導刊,2009,(09)
[3]彭繼紅,改革開放30年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與意識形態(tài)變遷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1)
[4]黃發(fā)有,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期刊改制[J],南方文壇,2007,(05)
[5]王穎,李云雷,魏冬峰,王斌,解芳,劉勇,中國當代文學期刊觀察2007年第2期[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