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剛引伊藤忠商社人股杉杉,期望把杉杉帶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商社之路。這會是條坦途嗎?
對于有著“服裝界的巴頓將軍”之稱的杉杉實際控制人鄭永剛來說,2009年2月是一個帶著自我否定和自我突破意味的時點。這個月,杉杉集團與日本伊藤忠商社在寧波正式簽署全面戰(zhàn)略合作協議,后者斥資100億日元(約7.58億元人民幣)受讓杉杉集團28%股權。
引入伊藤忠,是鄭永剛為實現“千億戰(zhàn)略”而采取的戰(zhàn)略舉措。按照“千億戰(zhàn)略”,2018年杉杉集團的市值要突破千億元——這需要打破常規(guī)的快速增長。僅憑該公司或者鄭永剛的一己之力很難完成這樣的突破。伊藤忠在此時登場。
克萊頓·M,克里斯坦森和邁克爾·E,雷納合著的《困境與出路》一書中,提出了公司實現突破性增長的能力三要素框架(RPV):資源、程序和價值觀。伊藤忠在三要素方面似乎都能與杉杉進行對接:在資源和程序上給予杉杉幫助和改造,在價值觀上成為杉杉的“導師”。杉杉果真能夠“借力”伊藤忠實現突破嗎?
杉杉的三重天花板
多年以來,鄭永剛和他的杉杉集團一直保持了高調和積極進取的姿態(tài)。整個20世紀90年代,杉杉西服獨領風騷,創(chuàng)出了新中國第一個西服品牌。1999年,在鄭永剛主導下,杉杉進行了渠道革命,剝離了70%左右的生產能力,轉而采用外包生產,將杉杉原有的35個各地分公司、3600多名銷售人員全部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數百家加盟商,從此走上“品牌經營”的道路;2003年開始,杉杉將一份關于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產業(yè)化的項目報告變成一個龐大的產業(yè)。后來的杉杉越來越讓人難以和那個西服品牌聯系起來,它投資金融股權、產業(yè)園區(qū)、網絡游戲等諸多領域,都頗有斬獲,以至于鄭永剛在回顧過去的20年時很自負地說:“我沒作過錯誤決策,我的決策都是對的?!?br/> 此次聯姻伊藤忠,鄭永剛表現出了與他風格不符的謙卑。先是主動向伊藤忠拋去繡球,提出聯姻的建議;談判過程中,為表示杉杉的誠意和共同“做大蛋糕”的決心,杉杉集團股份的轉讓價格按照賬面凈值評估,而不是資本市場慣用的市值評估,伊藤忠花費的金額顯著減少。而在合資成功后,鄭永剛又一再公開表示“我們是攀了高親”。
如此堅定的決策,如此優(yōu)惠的價格,如此禮貌的表態(tài),是因為鄭永剛已經意識到,引入伊藤忠是杉杉實現自我突破的必需之舉。
有數字為證。杉杉企業(yè)2008年營業(yè)額118億元,與2007年的112億元營業(yè)額相比,僅增長5.3%。而就在2007年,鄭永剛在公司內部會議上提出了“千億戰(zhàn)略”——2018年企業(yè)市值要突破千億規(guī)?!,F實與理想的差距日益凸顯。自稱從未打過敗仗的鄭永剛也不得不承認,“遇到了天花板”,“需要突破”。
在鄭永剛看來,杉杉的天花板至少有三個:
其一,服裝主業(yè)的利潤日趨微薄,要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只能走品牌之路,不斷向產業(yè)鏈高端轉移。然而,站到產業(yè)鏈高端談何容易?杉杉早在10年前就開始走品牌之路,算是先人一步。目前運營著20多個品牌,據說都在盈利,但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并不多。品牌經營方面杉杉有經驗,但也面臨進一步突破的困難。
其二,杉杉的鋰電池材料在產量方面已經做到全國最大,但無論是產量還是技術,在國際上并不突出。鄭永剛預計未來將是新能源的時代,“電動汽車”大行其道,鋰電池及其相關技術必然呈現核裂變的爆發(fā)態(tài)勢。杉杉要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搶占先機,無論在產量還是技術上都必須再上一個臺階。
其三,治理模式亟待轉型。鄭永剛自己感嘆道:“我們從一個資不抵債的地方小廠一步步打拼,發(fā)展成為今天多品牌跨領域的大型綜合集團,這其中,我的個人色彩很濃。我們很多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的個人影響力很大。在杉杉兩個上市公司中我都不是董事長,但集團里作重大決策時大家還是會嘀咕,鄭總什么意見?”
“去年,杉杉企業(yè)的銷售額達到了118億元,成績不錯??蓪ξ襾碚f,118億元就是一個透明的天花板了!依靠我一個人來解決企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來沖破這個看不見的天花板已經不行了。人無完人,再優(yōu)秀的老板也有年老的一天,也有情緒反復的階段,也有知識結構老化的時候;再優(yōu)秀的員工也會因為個人利益而‘搗糨糊’?!边@些都是鄭永剛的憂慮。
杉杉遇到的困境,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yè)家都正在或即將面臨的。這次,凡事總是想先人一步的鄭永剛,采用了借助外力的方法來沖破這三重天花板,進而實現突破式增長。聯姻伊藤忠也就順理成章。
伊藤忠能帶來什么
在資源支持和管理流程方面,伊藤忠對杉杉構成了強大吸引力。
獲取伊藤忠的資源 在杉杉的兩塊實業(yè)——紡織業(yè)和鋰電池材料領域,伊藤忠均長袖善舞,縱橫捭闔。
在鋰電池材料領域,2008年杉杉的營業(yè)收入接近1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鋰電池材料綜合供應商。伊藤忠能給杉杉帶來什么?在鋰電池材料的生產技術方面,伊藤忠能助杉杉一臂之力。鄭永剛表示,伊藤忠的資源已經在“為我所用”。2009年2月,幾乎就在杉杉和伊藤忠宣布戰(zhàn)略合作的同時,杉杉、伊藤忠和世界最大的鋰電池材料生產商戶田工業(yè)株式會社“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制造方面達成基本合作協議”。
“戶田擁有全世界最高端的鋰電池材料技術,我們現在不僅要做大,還要做強,做高端?!编嵱绖倧娬{說,“如果沒有伊藤忠,這樁合資不可能實現?!?br/> 杉杉股份的相關公告強調戶田“擁有高端技術”,杉杉“在中國國內擁有優(yōu)良生產設備和客戶基礎”,而伊藤忠擁有“全球性市場化網絡”。
在紡織品行業(yè),伊藤忠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紡織品銷售商,2008年僅紡織纖維業(yè)務的銷售就達到117億美元,7倍于整個杉杉集團的銷售額。正如深諳日本綜合商社經營之道的白益民所言,伊藤忠這樣的綜合商社看似低調,其實手中掌握著大量國際品牌的特許經營權或獨家代理權。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匡威(Converse)、浪凡(Lanvin)、巴利(Bally)等都是伊藤忠掌握的品牌。
在此次合資之前,杉杉與伊藤忠在紡織業(yè)務的合作已經有些年頭。2000年以后,杉杉開始與伊藤忠緊密合作,通過伊藤忠引進了瑪珂·愛薩尼、樂卡克、Dunhill等11個國際品牌。具體的合作方法是:杉杉與伊藤忠以及品牌擁有者三方共同出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該品牌在中國的經營交由合資公司打理,收益按股權比例分成。而杉杉在合資公司中一般都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第二大股東是品牌擁有方;伊藤忠相當于一個“中介”,在合資公司中擁有較小比例的股份。未來,杉杉將借助伊藤忠加大國際品牌的引進力度和規(guī)模,“過去是點對點的合作,未來將是面對面的?!编嵱绖偨忉屨f。
借鑒伊藤忠的管理伊藤忠的先進管理模式也是杉杉所亟需的。伊藤忠旗下企業(yè)通過遍布全球的信息系統(tǒng),將各方業(yè)務聯絡起來。其戰(zhàn)略方針是大集團規(guī)模作戰(zhàn)、小公司管理思維,這種方式有助于建立一個能夠迅速、靈活地應對時代激烈變化的企業(yè)體制。
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和品牌經營環(huán)節(jié)上,伊藤忠把它們分散到不同的合作公司,比如一個品牌的服裝、包、腰帶、化妝品等會分別放在不同的專業(yè)公司生產。而品牌經營如同蛋糕的地被切割為很多塊,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成立銷售公司,用以整合品牌的銷售??偣竞凸┙o企業(yè)則通過年度會議或營銷會議進行溝通,提供設計、營銷的信息,確認產品開發(fā)路線、店鋪的設計風格和地段選擇,保持品牌的風格。在伊藤忠商社,每個小公司、每個部門乃至每個個人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每個品牌的代理商以及供給企業(yè)都會得到伊藤忠商社的幫助。這是一種既大又小、既分工又合作的管理模式,就像一個枝節(jié)眾多的大樹,每個枝節(jié)接觸的空間范圍是有限的,但每個枝節(jié)都能直接與市場對接,從而形成強大的力量推動大樹生長擴張。
“要把他們有益的部分嫁接過來?!编嵱绖倧娬{這是“嫁接”而非“移植”。伊藤忠方面派駐了4個人進入杉杉,分別擔任杉杉股份的總裁、總裁助理、首席運營官和副CFO?!斑M來一年多,管理水平的提升相當明顯?!编嵱绖傉f。
據鄭永剛介紹,伊藤忠的管理人員首先改變了杉杉的內控體系。內控工作從2009年4月正式啟動,到2009年年底,初步完成了組建機構、制定制度、組織培訓、初步實施、評價摸底這幾項基礎工作。
能打造中國特色的綜合商社嗎?
如果說“資源”和“程序”是杉杉試圖實現突破的“術”,那么“價值觀”則可被視為“道”。在“道”的層面上,鄭永剛也想好了:以伊藤忠為師,做中國的綜合商社。
這是一種新鮮的提法。中國的企業(yè)界對“綜合商社”模式并不熟悉,更多借鑒的是歐美的管理模式。而綜合商社是日韓企業(yè)的特有模式,一種有別于歐美公司體制的企業(yè)組織形式。有人總結說,商社從拉面到火箭,從衛(wèi)星到雞蛋都做——無論是農作物、礦產資源,還是消費品;無論是原材料、中間件或是終端商品,綜合商社都廣泛涉獵。
然而,綜合商社又絕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多元化集團”。日本的綜合商社在二戰(zhàn)后重新組建起來,是日本進出口戰(zhàn)略的忠實執(zhí)行者,負責進口日本需要的物資,同時出口技術、設備和資本。從貿易起家的綜合商社擁有強大的情報網絡和分工協作能力。貿易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綜合商社開始參與投資、建立各種產業(yè)公司,并通過它的網絡把這些下屬公司和關聯企業(yè)推向前臺。根據白益民調查,以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為例,當年寶鋼的建設是向三井物產的關聯企業(yè)新日鐵購買的生產線,寶鋼稱雄于中國的板材項目也是與三井物產合作的產物。寶鋼必需的鐵礦石原料大多由三井物產等日本企業(yè)參股,而這些鐵礦石很多還是由三井物產的成員企業(yè)商船三井運輸運到上海。
總體上看,綜合商社更像是一個巨大的貿易公司,隱匿在其背后的是日本的財團,如三井財團、三菱財團。白益民把日本財團比喻為一個大家庭,財團中的主辦銀行(如三井住友銀行、三菱銀行)扮演著父親的角色,提供金融和資本支持,為家庭帶來穩(wěn)定的經濟支柱。財團中的綜合商社(如三井物產、三菱商社)則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它負責生兒育女(投資眾多產業(yè)),為子女的成長努力謀劃(獲取情報),甚至為兒女操辦婚嫁(創(chuàng)辦合資企業(yè))。兒女們則是商社哺育之下的眾多產業(yè)和公司。白益民認為,綜合商社是財團的核心,扮演著“跨境的產業(yè)組織者”的角色。它有兩個關鍵職能:第一是促成貿易,第二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搜集情報、分工協作,創(chuàng)建新的公司,進入新的業(yè)務領域。
經過二戰(zhàn)后幾十年的發(fā)展,日本綜合商社成長為巨無霸。三井物產、伊藤忠商社、三菱商社排名世界五百強前列。日本的綜合商社在世界各地頻頻出手,但又保持著神秘和低調。根據白益民的調查,無論是巴西、澳大利亞的礦山,還是臺灣的新干線制造;無論是液晶電視制造業(yè),還是時尚品牌經營,無不籠罩在日本綜合商社的大網之下。
那么,杉杉能成為類似三井物產、伊藤忠商社之類的綜合商社嗎?
“我們要做的綜合商社和純日本式的綜合商社不同,是有中國特色的?!编嵱绖傇诮邮鼙究稍L時說。他指出,杉杉的綜合商社和日本綜合商社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其一,日本的綜合商社“沒有實體”、“只做投資、貿易和各種中介業(yè)務”,而杉杉還在經營著兩大“實體業(yè)務”——服裝生產和鋰電池材料生產;其二,日本的綜合商社背后有本財團的銀行支持,杉杉目前沒有這樣直接的銀行支持。但他表示:“杉杉不缺錢,每年的授信額度都用不完,而且我們也正在與國內一些銀行謀求戰(zhàn)略合作?!?br/> 按照鄭永剛的想法,引入伊藤忠,對方可以在紡織和鋰電池材料的實業(yè)方面給杉杉帶來豐厚的資源,又能在公司管理模式方面為企業(yè)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伊藤忠還能成為提攜杉杉向綜合商社轉型的“導師”。按照鄭永剛的設想,未來的杉杉式綜合商社有著雄厚實業(yè)基礎、廣泛的貿易網絡和多元投資業(yè)務。
然而,“道”的改變絕非朝夕之間。純日本的綜合商社只有“辦公桌”和“人”,所謂“人的三井”、“組織的三菱”。綜合商社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那些忠誠的、善于協作的員工和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正略均策合伙人鄭宏就認為,伊藤忠有一整套管理方法圍繞著目標市場的需求來整合產業(yè)鏈資源,做到分工協作。而大部分的中國服裝行業(yè)企業(yè),企業(yè)內部價值鏈都很難協同,更不要談產業(yè)鏈協同了。而且因為缺乏相關人才,這種產業(yè)鏈協作能力很難在短期內培養(yǎng)。如何發(fā)展和培養(yǎng)類似的軟實力,是杉杉轉型為綜合商社需要面對的難題。一
其次,日本的綜合商社如同隱蔽的軟體動物,對世界各國的產業(yè)滲透是“無形”而“柔性”的。當年的四通集團也想借助與三井物產的合作,做成中國的日本財團模式,但最終被三井牢牢控制并拋棄。伊藤忠入股杉杉,會不會讓杉杉遭遇四通的風險?面對這個問題,鄭永剛再三表示:“這種合資沒有任何風險。”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鄭永剛也曾表示:“伊藤忠對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我絕對控股,一票否決。我不會讓它們控制這個公司的。”在鄭永剛看來,杉杉從伊藤忠那里要獲取的不是資金,而是軟實力。杉杉引進的是一個戰(zhàn)略團隊、一系列高新技術設備和分布全球72個國家的銷售渠道,創(chuàng)造的是中國式的商社模式,打通產業(yè)鏈的關節(jié),成為產業(yè)的組織者。
鄭永剛真的能如愿嗎?
如果說“資源”和“程序”是杉杉試圖實現突破的“術”,那么“價值觀”則可被視為“道”。在“道”的層面上,鄭永剛也想好了:以伊藤忠為師,做中國的綜合商社。
“道”的改變絕非朝夕之間。純日本的綜合商社只有“辦公桌”和“人”,所謂“人的三井”、“組織的三菱”。綜合商社的核心爭力在于那些忠誠的、善于協作的員工和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而這些軟實力都是現在的杉杉所不具備的。
點評1 是自成系統(tǒng)還是成為棋手?
鄭永剛提出做“中國的綜合商社”的口號非常值得贊許。日本綜合商社在二戰(zhàn)后的迅速崛起幫助日本走向經濟騰飛?,F在終于有中國企業(yè)提出要做綜合商社。
杉杉的初衷很好,但一個問題卻始終在我心頭縈繞:到底杉杉本身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還是最終會被融入伊藤忠的系統(tǒng)?我認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杉杉已經成為了伊藤忠的一個關聯企業(yè),伊藤忠當然會為它提供資源支持、管理體系乃至資金支持。但伊藤忠也可能利用杉杉在中國本土的品牌和影響力,獲得中國服裝產業(yè)信息,為自己開辟渠道。換言之,伊藤忠的籃子里有l(wèi)oO個雞蛋,它也許會拿出20個雞蛋放到與杉杉合作的渠道中,但還有80個它會放到自己培養(yǎng)的渠道和關聯企業(yè)中去。如果杉杉與伊藤忠的合作中沒有“排他性協議”防止伊藤忠在掌握了渠道之后單干,杉杉的風險會很大。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當年四通集團與三井物產從打字機開始合作,也曾風光一時,但后來三井物產逐步滲透到四通集團在中國的渠道,最終培養(yǎng)自己的關聯企業(yè)與四通展開競爭,最終四通在這場實力懸殊的競爭中落敗。這類例子屢見不鮮。
日本的綜合商社的經營模式更像不溫不火的“下圍棋”,而非你死我活的“下象棋”。它不會對你發(fā)動惡意收購,也不會要求掌握“絕對控股權”,而是實行“柔性政策”、“軟性控制”。綜合商社對國外的合資企業(yè)一般很少控股,但它會通過在合資企業(yè)周圍布局一些關聯企業(yè),比如物流、貿易公司,讓合資公司逐漸被圍在“網”中,最終對綜合商社的體系產生依賴,被套牢在網中。
我們通常會認為,持股比例決定了對企業(yè)的掌控程度。然而企業(yè)家需要明白的是,你在資本上控制了企業(yè)并不代表你把“局”拿下來了。因此,杉杉培養(yǎng)綜合商社的思路是好的,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主導,需要宏觀政策的引導和扶植。僅憑一己之力,結果往往是成為別人系統(tǒng)中的一員,而非自成系統(tǒng);成為別人已經編織好的產業(yè)鏈上的—環(huán),失去自己編織產業(yè)鏈的機會。
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決定舉全國之力模仿日本,走綜合商社之路。韓國人沒有引入三井、伊藤忠這類日本商社來協助他們,而是自己學習、摸索、政策扶持,最終形成了三星財團這樣規(guī)模龐大、綜合實力超強的企業(yè)?,F代、大宇、LG財團都是走的這條路,被證明是成功和利于韓國經濟發(fā)展的。我呼吁中國政府應該對日本綜合商社模式給予更多重視,制定相關政策,培育和發(fā)展中國自己的綜合商社。
點評2 杉杉成不了綜合商社
杉杉進一步發(fā)展的三重天花板背后,是其價值觀的缺失。無論服裝還是鋰電池材料,市場的空間對于杉杉而言都是巨大的,杉杉缺的是能力。表面看是治理結構、內控和程序,實質上是對企業(yè)價值的理解比較膚淺。
縱觀杉杉的發(fā)展史,橫貫始終的兩個特點是善于捕捉機會和追求管理的簡單化。誠然,對機會的敏銳嗅覺和決斷性成就了杉杉的輝煌,但這種對企業(yè)自身價值追求的背后,隱藏著投機因素,并沒有考慮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管理簡單化提升了杉杉的經營效率,也必然導致了缺乏對員工利益的真正關注。不以客戶價值為導向,不以員工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專注攫取機會,—味強調規(guī)模,這樣的企業(yè)對社會而言,價值何在?
杉杉不能成為綜合商社,原因有以下三個:
一、杉杉缺乏成為綜合商社的能力基礎。綜合商社是一系列企業(yè)或者企業(yè)集團的商務總代表,其價值在于分銷和零售網絡,在于其市場能力對其背后實體企業(yè)發(fā)展的指導和牽引。其發(fā)展是背后實體企業(yè)實力增長的自然體現。而杉杉目前的長處只是在于實業(yè),稱得上能力和價值的不外乎低水平的品牌經營和低成本制造。說其品牌經營低水平,理由是杉杉的品牌沒文化內涵,而低成本制造又不是能夠持久保持的優(yōu)勢。在市場能力方面,杉杉缺的課太多。
二、杉杉缺乏與銀行或者資本的戰(zhàn)略聯盟的意識。誠然,“杉杉不缺錢”,但綜合商社長袖善舞的背后是與銀行的深度戰(zhàn)略結盟。綜合商社作為實業(yè)、銀行以及商業(yè)所形成的網絡體系的樞紐,是金融資本的調度者,掌握著實業(yè)與商業(yè)網絡的命脈,并不是可以被銀行錦上添花卻不雪中送炭的角色。這種境界杉杉明顯還想象不到。
三、在如今杉杉的時代,基本上已經沒有產生綜合商社的歷史可能性了:日本的綜合商社是在二戰(zhàn)后,日本百廢待興的背景下商業(yè)資本首先發(fā)力,依靠銀行資本重構商業(yè)網絡,帶動實業(yè)發(fā)展,進而控制價值鏈掌控社會資源配置的一個獨特現象。中國的經濟一直是實業(yè)領先于商業(yè)。杉杉起家的服裝業(yè)的發(fā)展史,也是一個如何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分銷支持實業(yè)大規(guī)模制造的過程。這種不平衡至今沒有解決。即便在商業(yè)創(chuàng)造出國美、蘇寧等奇跡的家電業(yè),制造業(yè)的實力也遠遠不是商業(yè)所能夠抗衡的。這就意味著綜合商社不可能出現。
對于杉杉而言,能不能成為綜合商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企業(yè)。而這個價值并不在于又抓住了什么機會,發(fā)展到了多少億規(guī)模,而在于杉杉的規(guī)模帶給社會、帶給其員工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點評3 終極價值觀的分歧是隱患
杉杉要借助伊藤忠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它能從伊藤忠那里得到技術、資源、管理系統(tǒng),以及取到成為綜合商社的“真經”,這些看來都順理成章。但我們能否從伊藤忠的角度想一想:這樣一個巨無霸式的企業(yè),為什么要選擇和杉杉合資呢?
在我看來,伊藤忠入股杉杉有三個目的:第一,賺取中國市場的利潤,分享中國市場快速成長形成的巨大蛋糕;第二,了解杉杉的通路和渠道,看未來是否能夠為我所用;第三,向杉杉學習。
第一個目的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但第二和第三個目的未必能一眼看穿。我與日本企業(yè)打交道多年,深諳其行事風格和慣用套路。尤其是第三個目的,聽上去匪夷所思。杉杉能讓伊藤忠學習什么?連鄭永剛都說自己最多是個“中學老師”,而伊藤忠是“大學教授”。但要知道,鄭永剛是中國的中學教師,日本的大學教授雖然學識淵博,未必能在中國吃得開??v觀這幾十年,來華投資的日本企業(yè)沒有幾家做得很成功,無論是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還是中國市場的特殊習性,都讓日本人有些水土不服。杉杉是一家中國的成功企業(yè),伊藤忠參股杉杉,可以摸索出中國市場的習性和規(guī)律,積累大量的實戰(zhàn)經驗,這些都是它自己在中國單打獨斗所不能獲得的。
那么,在掌握了中國辦企業(yè)的實戰(zhàn)經驗、了解了渠道信息之后,伊藤忠會做什么呢?
杉杉和伊藤忠的終極價值觀肯定是有分歧的。我不認為伊藤忠這個巨無霸只是想搞個合資、賺點小錢這么簡單。而以鄭永剛一貫的強勢作風來看,我相信他是真心在為杉杉未來謀劃,要做成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綜合商社”,因此絕不可能把公司的主導權拱手讓人。所以,長遠來看,伊藤忠和杉杉的關系,其實就是伊藤忠和鄭永剛的關系。它們之間如果因為價值觀分歧而產生了博弈,則是一個集團作戰(zhàn)的日本企業(yè)與一個中國強人之間的博弈,就像達能和宗慶后。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打造綜合商社本身亦非易事。日本綜合商社的發(fā)展有其歷史背景和國家政策環(huán)境。綜合商社起家是依靠搜集情報并依據情報進行貿易,后來逐漸開始投資產業(yè),把資本注入客戶,形成龐大的產業(yè)網絡。這個網絡中的企業(yè)相互持股,業(yè)務來往,如同一張令人眼花繚亂的大網。而且,綜合商社的大持股人都是大型的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金融屬性十分明顯。而今,世界在日益扁平和透明,綜合商社信息搜集的功能不再突出。而我國的產業(yè)與金融機構還涇渭分明,國家政策也并不鼓勵互相交融交叉投資,更何況中國政府對企業(yè)的很多行為可以隨時叫停。在這樣的背景下,杉杉的綜合商社之路充滿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