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勇
我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框架體系的構建
譚小勇
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專家訪談及比較分析等方法,從競技體育糾紛基本含義、基本特征入手,分析競技體育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并對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論證了競技體育非訴訟解決機制優(yōu)勢和局限性。依據(jù)建立我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法源,重點對構建我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框架體系進行了探索。
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體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建設步伐加快,體育改革不斷深入,體育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國際交流日漸頻繁,體育運動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和繁榮,并正走向全球化、產業(yè)化的道路。艾恩·布來克肖(Lan.S.Blacrshaw)在著作《體育糾紛的調解解決——國內與國際的視野》中指出:“體育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一項巨大的商業(yè)活動,體育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產業(yè)?!盵1]當然,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飛速發(fā)展,在給體育事業(y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和矛盾。隨著金錢和財富在體育領域內的流動,贏得比賽成為決定一切的因素,重在參與的說法一去不復返,為了贏得比賽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如運動員服用藥物等現(xiàn)象。從國外來看有博斯曼轉會案①、雷諾茲案②、甘德爾訴國際馬術聯(lián)合會案等;從國內來看有長春亞泰案③、馬健轉會風波、國安罷賽風波、清華跳水隊注冊糾紛、黑哨、假球等等,還有肖像權糾紛、就業(yè)合同糾紛、運動員國籍、電視轉播權、商業(yè)贊助、體育設施及用品供應等與體育有關的糾紛時有發(fā)生[2]??梢哉f,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隨著競技體育的產業(yè)化、商業(yè)化發(fā)展,競技體育的背后蘊涵的將是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從而引起競技體育糾紛在數(shù)量上越來越多,在形式和內容上越來越復雜,體育糾紛已成為困擾體育職業(yè)化進程最突出的問題。因此,如何針對體育糾紛的特殊性建立公正、及時、合法的糾紛解決機制,成為法律界和體育界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今世界,體育糾紛的解決有一般訴訟和非訴訟兩種解決方式,而長期的司法實踐證明,非訴訟方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有效機制。國外一些國家如英國,法院一般不介入一般體育糾紛的解決,這些糾紛基本都由體育團體自己解決。當然如果糾紛影響到司法正義時,如對貿易的限制等則由法院處理。因此,在我國體育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研究和建立我國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具有緊迫性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1 競技體育糾紛的界定
糾紛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社會主體間喪失均衡關系的狀態(tài)?!盵3,4]社會均衡關系(equilibrium)就是社會秩序(social order),所以糾紛也就是社會秩序失衡而產生的混亂狀態(tài),是利益糾纏的對抗性表達。利益的爭奪是植根于人性深層的欲望,因此,糾紛的出現(xiàn)就像人性一樣不可絕對消除和遏制[5]。隨著競技體育運動的普及,商業(yè)因素大規(guī)模地涌入,競技體育也逐漸成為熱銷的市場產品,成為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競技體育因其商業(yè)化、傳媒報道和國際化而產生的巨大經濟利益,使活動的當事人
(無論是運動員、體育聯(lián)合會、贊助商、運動的組織者)在利益分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具有西方國家經濟活動特征及司法制度特色的體育爭議,即在利益的爭奪中主體之間失衡的狀態(tài)[6]。顧名思義,競技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競技體育糾紛是各參與競技體育活動主體喪失均衡的一種狀態(tài)。是在體育活動中以及解決與體育相關的各種事務中,在活動主體之間發(fā)生的、以體育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7]。這些糾紛在大多情況下是因違反體育法規(guī)及其他法規(guī)而引起的,以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內容的民事權益糾紛[8]。
1.2 競技體育糾紛的特征
競技體育糾紛除具有社會糾紛的一般特征外[9],還具有一些與一般社會糾紛不同的特征[10-13]。
1.2.1 競技體育糾紛具有專業(yè)性
相對于其他領域而言,競技體育是一種專業(yè)性極強的活動,這種專業(yè)上的特殊性直接決定著發(fā)生在這一領域的糾紛大多涉及到體育的技術性事項,如由于裁判員賽場上執(zhí)法所引起的糾紛、對“黑哨”、“假球”的認定,對這些事項的判定都需要有較高專業(yè)知識水平。而通常情況下,法院的法官是很少具有體育專業(yè)領域知識的。
1.2.2 競技體育糾紛具有社會公開性
任何體育競賽都是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競技體育具有公開性。正是基于這種公開性,才使得競技體育吸引著大眾的目光。也正是由于這種公開性,競技體育具有著極大的經濟價值而深受廣大贊助商和投資人的關注。競技體育與生俱來的這種公開性,決定了一旦競技體育領域出現(xiàn)糾紛,那這種糾紛就不可避免的為大眾所知,尤其是在媒介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競技體育糾紛的傳播速度將更加快速。
1.2.3 競技體育糾紛主體具有特殊性和復合性
在競技體育領域,糾紛主體間的地位不一,有的主體之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比如,似于民事爭議的糾紛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在一些情況下,糾紛主體間卻不是平等的主體[7],這類糾紛主要是涉及到類似于行政爭議的糾紛,比如由于行政處罰引起的爭議。
1.2.4 競技體育糾紛解決有較強的時限性
有些競技體育糾紛的解決需要有關方面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做出裁決,否則損失可能永遠無法彌補,如取消參賽資格、禁賽等。我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馬健因為工作合同與奧神俱樂部產生糾紛,其選擇采用訴訟手段解決爭議,通過一審二審耗時幾個月,其案件也沒有結果,而馬健失去了該賽季上場比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運動職業(yè)生涯是有時限的,像籃球運動員的黃金期只有5年左右,正處職業(yè)生涯黃金期的馬健的損失顯而易見。
1.3 競技體育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
1.3.1 客觀環(huán)境——社會學因素
眾所周知,現(xiàn)代競技體育及其相關產業(yè)是在高度發(fā)展的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時代背景下蓬勃發(fā)展起來的,競技體育事業(yè)中的每一個細胞無不繼存現(xiàn)代社會政治經濟的基因,同時,競技體育又蘊涵著巨大的經濟政治社會利益,從而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帶有現(xiàn)代社會政治經濟基因的競技體育社會領域,其巨大的經濟政治社會利益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甚至專門從事競技體育活動,因而,就像當今社會矛盾層出不窮一樣,競技體育糾紛不可避免;隨著體育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運動項目的競技規(guī)則、技術標準和運動的基本價值理念都處于快速更新、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容易引發(fā)體育摩擦;同時體育相關產業(yè)的興起,使得人們原有的簡單的社會關系日益復雜起來,體育運動商業(yè)化、全球化趨勢伴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念、各國家及地區(qū)間的法律制度背景,如:社會制度的不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種族矛盾、社會價值觀念的不同取向等,都不可避免地加速了體育運動參與者之間矛盾的產生。我國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時期,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的強力推動下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第一的歷史最好成績,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初具規(guī)模,體育消費日漸活躍,一個以健身服務業(yè)、競賽表演業(yè)和體育用品業(yè)為主體的體育產業(yè)格局正在形成,在這樣一個各種新的思想觀念正在形成、市場經濟所要求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正在發(fā)育的瞬息萬變的社會環(huán)境里,競技體育當然不可能將種種社會糾紛問題隔絕于世,體育糾紛也就不可避免[14]。
1.3.2 主觀環(huán)境——競技體育本源性因素
競技體育高度商業(yè)化運作是近代競技體育高速發(fā)展的推進器,商業(yè)主義已經全面深入地滲透競技體育領域,競技體育的商業(yè)化推動了國際競技體育的普及,集聚了人氣,反過來又提升了競技體育的商業(yè)價值[15,16]。競技體育的商業(yè)化和產業(yè)化催生了從事競技體育的職業(yè)群體,在那些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領域,有成就的運動員能掙取大筆金錢,以至于體育運動在這些領域己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因此,巨大的經濟利益,使體育活動的利益攸關方(當事人)急需了解相關的法律問題,而不管他們是運動員、體育聯(lián)合會、贊助商還是體育運動的組織者。很明顯,這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的具有西方國家經濟活動和司法制度特色的體育糾紛[17]。
1.4 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現(xiàn)狀
從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現(xiàn)狀看,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一元體制造成我國特有的行政機關、社會團體或事業(yè)單位概念模糊,體育總局下屬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體育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往往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具有獲得授權而負有該項目管理職能的事業(yè)單位的身份,又具有社會團體的身份,在這種集管理、運營、處罰大權于一身的管理體制之下,在處理糾紛時,就有可能出現(xiàn)“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情況;在立法上,中國的體育仲裁目前尚沒有處理體育爭議的專門仲裁立法,僅有少量條文規(guī)定但缺少相應實施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本身也沒有專門體育仲裁規(guī)定,有關的仲裁程序也沒有確立,我國的體育仲裁制度和機構仍然處在探索和籌建之中。因此,我國競技體育糾紛的體育組織內部解決和行政部門解決在普遍缺少明確的法規(guī)依據(jù)情況下,導致處理結果的法律效力和強制力不足[18]。由此可見,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處理的主要途徑是體育行會內部解決和普通法院訴訟解決,糾紛解決途徑單一。不僅如此,從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實際運行的現(xiàn)實來看,雖然我國在解決競技體育糾紛實踐中,已經采用了體育行會內部解決方式,但由于我國體育行政體制和機構設置上的缺陷,使得我國競技體育糾紛行會內部解決機制只有其外形,而沒有內涵,無論是從行會自身組織的自治性,還是從行會內部糾紛解決的程序公正等方面看,都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就其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的實質看,我國的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2.1 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界定
20世紀70年代,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就在美國開始出現(xiàn)。這種糾紛解決方式獨立于司法訴訟之外,就是所謂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通常也稱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簡稱ADR)。后來,這種機制被運用到體育糾紛的解決上,即體育糾紛的“ADR”。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方式包括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是:既可以包括當事人借助第三者的中介達成的自行協(xié)商和解,也可以包括各種專門設立的糾紛解決機構的裁決、決定,既可以包括傳統(tǒng)的調解,也可以包括當代行政機關所進行的各類仲裁等等。國外把ADR主要界定為一個包含了傳統(tǒng)訴訟解決途徑以外的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廣泛的概念,基本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愿的,不具有約束力的方式,如調解;第二類是具有約束力的方式,如仲裁。狹義的解釋把非訴訟解決機制限定在“非訴訟非仲裁的糾紛解決方式”范圍內[19,20]。
本課題采用的是廣義的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概念。即: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是一種在訴訟之外解決競技體育糾紛的機制,其方式包括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方式、體育調解、體育仲裁。
2.2 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優(yōu)勢及其局限性
英國是一個比較推崇利用ADR解決糾紛的國家。他們就深刻認識到了ADR相對于司法訴訟的獨特優(yōu)勢。通常情況下,如果運用司法訴訟的方式進行解決,那么極有可能耗盡當事人大量時間、金錢與資源,還意味著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將徹底決裂。從經濟分析法學的視角來看,這意味著司法訴訟將存在巨大的由訴訟費用所產生的“直接成本”、由長時間訴訟過程所產生的“時間成本”,而這種“時間成本”對于運動員來說卻可能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因為,一些涉及運動員的糾紛如果處理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到運動員后續(xù)的簽約或轉會機會。如果糾紛的解決通過非訴訟方式解決那么將直接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也可以避免所有的糾紛都涌入司法訴訟程序,而節(jié)約司法資源。更加重要的是,非訴訟解決還可以維護好當事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有利于今后的繼續(xù)合作。
當然,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也并不是萬能的,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正如英國大法官爾文拉格就認為:“ADR不是萬能藥,它也不是沒有任何代價的?!盵21,22]
3.1 建立我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法源
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簡稱《體育法》)
我國1995年頒布的《體育法》第33條明確規(guī)定,競技體育糾紛的調解、仲裁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23]。由此可見,《體育法》應該是我國建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法律依據(jù)。
3.1.2 人民調解制度
人民調解制度是我國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已經確立起來的一項制度。這一制度在解決一些社會糾紛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司法資源還不是很充足的歷史進程中,調解制度對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制度。人民調解制度法律化,對調解的原則、內容、范圍、種類、處理方式、調解書、調解紀律等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24]。這些具體規(guī)定和其中所形成的原則和思想對我國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借鑒,人民調解制度是確立以調解為主要方式的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基本依據(jù)。
3.1.3 《仲裁法》
1995年9月1日實施的《仲裁法》,是我國第一部單行的仲裁法,標志著我國仲裁法律體系已基本構成[23]。《仲裁法》是調整我國仲裁事務的基本法律,體育仲裁也是仲裁中的一種,體育仲裁的相關事務自然也應該在有關方面受到《仲裁法》的調整。因此,《仲裁法》中的有關調解、仲裁的規(guī)定也是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重要借鑒內容。
3.1.4 國際上有關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
隨著體育全球化的發(fā)展,特別是奧運會的成功運作,使得體育的國際化程度空前提高。在此背景下誕生了很多體育糾紛解決機構,如各國際單項聯(lián)合會都會對體育糾紛解決做出相關規(guī)定。而在國際奧委會(IOC)倡導下成立的國際體育仲裁院(CAS)更是已經成長為當今國際體育爭端最為權威的糾紛解決機構。CAS在一般仲裁和奧運會特別仲裁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許多規(guī)則,如 “遵循先例”、“技術性事項不予仲裁”、“舉證倒置”、“興奮劑嚴格責任原則”等,這些都將對我國非訴訟解決機制尤其是其中體育仲裁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參考。
3.2 我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框架設計
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主要包括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競技體育糾紛調解(以下簡稱體育調解)解決機制和競技體育糾紛仲裁(以下簡稱體育仲裁)解決機制。
3.2.1 改革完善我國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
3.2.1.1 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的基本涵義
體育行會的內部糾紛主要是現(xiàn)行行會規(guī)則(行規(guī))在適用中發(fā)生的糾紛。體育行會規(guī)則主要是為了管理其行會成員而制定的。體育行會與行會成員之間主要表現(xiàn)為3種法律關系:一種是體育服務關系:第二種是體育利益代表關系;第三種是體育管理關系[8]。體育行業(yè)內部的各層級管理中出現(xiàn)的糾紛,如運動員因服用興奮劑受到體育管理部門的處罰而不服引起的糾紛,這種由于糾紛當事人的地位不平等,而不能運用外部調解機制來解決糾紛。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由體育行業(yè)組織對其成員進行管理而發(fā)生的內部糾紛,在國外一些國家都以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加以解決。
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主要針對的是由于紀律處罰而引起的糾紛,實際上就是體育行業(yè)自治。體育行業(yè)自治是指由行政上相對獨立、有權管理自己事務的體育自治主體
通過特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基于自治機關章程所規(guī)定的自治權單方進行的、能夠直接或間接引起法律效果(指與體育相關的權利的產生、變更或消滅)的確認、指導、協(xié)調和裁決等權力行為。行會制定自治規(guī)章的行為是一種自主立法,它區(qū)別于國家的委托立法。自主是指個人或組織(而非政府)制定法律或采用與法律性質基本相似的規(guī)則的權力[25]。3.2.1.2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的權力來源
一方面,體育行會通過國家法律授予、政府委托、契約(事實契約)形成的權力獲得對體育糾紛的處理權。如我國體育總局及其下屬組織,從《體育法》中依法獲得管理權,根據(jù)行業(yè)自治理論各單項協(xié)會獲得了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制定自己的內部規(guī)則,包括組織章程的權力,運動員(隊)、俱樂部等主體加入某個單項體育協(xié)會,必須在取得參加該組織舉辦的賽事等活動權利的同時,承諾服從該組織的管理,承擔一定的義務,受到一定的約束。從理論上看,他們的權力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人們認為每一個成員都已經簽訂了給予行業(yè)裁判這些巨大權力的契約,但是實際上,對這個問題他沒有選擇余地。如果他要從事這項職業(yè),他就不得不服從委員會頒布的規(guī)則[26]。一方面,競技體育自身的專業(yè)技術性、競賽規(guī)則的國際同一性,要求體育糾紛的處理必定是一個有著較大專業(yè)性和相對行業(yè)封閉性的特殊事項[8]。
3.2.1.3 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的主要途徑
由于體育行會在競技體育行業(yè)內的地位具有權威性,在行業(yè)內具有自律作用,因此,一般的體育糾紛,可以先在單項體育協(xié)會內部解決[8]。其途徑主要有向體育行會內部機構申訴、內部調解和仲裁、行政裁決等。
體育行會內部紀律處罰糾紛解決的主要途徑是向體育行會組織的有關部門申訴[7]。申訴是一種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效的內部救濟制度,只要受處罰的相對人對行會的有關處罰不服,就可以向體育行會有關內部機構(受理機構)通過申訴途徑尋求救濟。申訴通常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序模式,但“提出申訴”、“申訴的受理”以及“申訴的處理”是其基本的框架。
體育行業(yè)組織內部設立的調解仲裁機構,通常解決其自身與屬于其會員的組織及在該組織注冊的運動員之間發(fā)生的糾紛。在解決體育糾紛時,一般都會適用其各自所屬的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的相關規(guī)則[27],并借鑒體育糾紛外部調解仲裁機制,但在層級上低于外部調解仲裁,是一種和解談判(體育談判)。行業(yè)協(xié)會常以協(xié)調談判的手段,斡旋于各競技體育糾紛平等主體間,促使糾紛主體各方達成和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一些大型體育比賽的組織機構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仲裁委員會的設置,這里的“仲裁”與后面我們要提到的仲裁解決機制是不一樣的,在成員組成、程序、受案范圍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賽時組成的仲裁委員會是一個臨時的主要負責本賽事技術性糾紛的協(xié)調和裁決。
行政裁決是以第三方身份居間對競技體育糾紛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予以裁決。我國競技體育管理仍然實行的是雙軌制,雖然我國政府已逐步將政府及體育行政部門對體育的管理職能換為由體育社會團體管理,形成以單項運動協(xié)會為主的運動項目管理體制,并在《體育法》第36條中給予明確,但國家體育總局又相繼成立了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在組建項目管理中心的文件中規(guī)定:管理中心是事業(yè)單位性質,以協(xié)會辦事機構形式存在,并賦予它全面管理項目的行政職能[28]。實際是體育行政部門將自己意志以社會團體的名義行使,即用行政手段處理競技體育中的糾紛。
3.2.2 體育調解解決機制設計
3.2.2.1 體育調解機制的基本涵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主要將“調解”一詞解釋為“勸說雙方消除糾紛”。而法律意義上所講的“調解”主要是指,一種自愿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并對后續(xù)糾紛解決程序不產生影響的,通過中立的第三人(也就是“調解員”)幫助糾紛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的糾紛解決方式。
體育調解機制是一種由當事人雙方自愿選擇,在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主持下,以尋求就體育爭議達成妥協(xié)的糾紛解決程序。由于體育運動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對競技體育糾紛的處理要做到迅速、準確、公正。體育糾紛調解機制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具備這一條件,為糾紛當事人雙方提供一條靈活、非對抗性、非公開、花費小的解決問題途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體育糾紛解決方式。
3.2.2.2 體育調解組織機構
調解的啟動首先要構建一個體育調解機構,而我國《體育法》并沒有對體育調解機構進行明確規(guī)定,目前雖然有關部門和學者都對我國如何建立體育仲裁機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研究,但對體育調解機構的設立并未提及。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根據(jù)我國的國情,全國性體育調解機構可設于國家體育總局或全國體育總會內部,地方性體育調解機構可設在各地方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內[29]。從各種糾紛解決途徑的邏輯關系來看,體育仲裁機構構建的同時應該統(tǒng)籌考慮體育調解機構設置,比如可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糾紛調解委員會”之類的民間性組織,總部可以考慮設在北京或上海。這類組織應是獨立于體育或政府機構之外的法人社團組織,這樣就可以保證組織的中立性和獨立性[23]。
許多國家對體育調解的組織建設都非常重視,成立了組織機構,建立了較規(guī)范的組織機構成員的推薦選拔程序,有的還明確了組成成員的具體構成。如法國體育糾紛調解委員會(CNOSF)選舉產生了一名委員會主席,規(guī)定調解委員會名單由CNOSF的行政委員在大會上提名,并最終由司法委員會在考慮候選人各方面的資格后確定。調解員必須具備法律專業(yè)技能和體育運動專業(yè)知識的雙重屬性的候選資格。我國在組織機構成員選拔上可以借鑒這種做法。
3.2.2.3 體育調解機制所適用的范圍
體育調解機制適用糾紛的范圍是有限的。那些涉及到興奮劑、體育行政處罰、體育刑事之類的糾紛就不適用調解機制。當然很多糾紛諸如與競技體育比賽參賽者、體育運動團體和有關體育協(xié)會相關的糾紛,各體育行會亦可能采用調解模式。CAS在仲裁體育案件時,亦可適用調解程序。
具體來講,體育調解適用于那些由體育贊助、體育合同、商業(yè)權(如體育知識產權)、輕微傷害賠償?shù)纫鸬捏w育民商事糾紛;對于那些涉及到紀律處罰、運動員選拔、興奮劑、刑罰等的糾紛體育調解一律不適用[7]。
3.2.2.4 體育調解的程序步驟
體育調解機制一般分受理、選擇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結束幾個程序步驟進行[7]。
第一,受理。通常情況下,對于那些適用于調解內的糾紛都應該予以受理,受理方式主要有當事人的申請和主動介入兩種。當事人申請可以是口頭申請,也可以是書面申請。當事人申請的同時必須提交調解協(xié)議。調解的受理還可能是主動介入。如法院調解和行政調解基本就是主動介入。
第二,調解員的選擇。調解員的選擇是當事人雙方共同協(xié)商后做出的決定,如果雙方當事人不能就調解員的選擇達成共識,可以由調解委員會指定調解員。調解員是獨立的第三方,并不是以調解組織的代理人或雇員身份開展工作。
第三,進行調解。進行調解是糾紛解決的實質性階段,調解員根據(jù)當事人的意思,以自治為原則進行調解。調解員一方面要調查取證,弄清事實;另一方面要主持調解、協(xié)商協(xié)調,主動疏導。
第四,調解結束。調解成功后,雙方當事人就要達成協(xié)議,該協(xié)議應該由當事人簽名、蓋章。協(xié)議送達給當事人雙方后,雙方當事人應根據(jù)調解協(xié)議,履行協(xié)議,調解結束。3.2.2.5體育調解的時機即調解時限
由于體育運動員運動生命的有限性和體育運動比賽的時間性,要求必須迅速地解決體育糾紛[30]。因此,要充分顯示競技體育糾紛調解機制的優(yōu)越性,應在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雙方有意愿進行調解的第一時間介入,即使在仲裁的先行調解的時候。
3.2.3 體育仲裁解決機制設計
3.2.3.1 體育仲裁的概念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仲裁的解釋是“爭執(zhí)雙方同意的第三者對爭執(zhí)事項做出決定?!彼^體育仲裁,是指“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jù)在爭議發(fā)生前或爭議發(fā)生后所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自愿將爭議事項交由競技體育糾紛仲裁機構進行裁決,各方自動履行裁決義務的解決體育爭議的方式和活動,是根據(jù)國家的仲裁法規(guī)和體育法規(guī)建立的解決體育爭議的一項體育法規(guī)制度?!盵8]
3.2.3.2 體育仲裁機制的思想理論基礎和仲裁權的來源
體育仲裁程序機制的理論基石是“意思自治”?!耙馑甲灾巍笔腔谧灾卫碚?,自治理論主張仲裁是超越契約和司法權的,它具有自治性[31,32]。當事人意思自治是一般仲裁賴以生存的基石。因此,作為仲裁中的一種,“意思自治”也必然是體育仲裁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如果要在我國建立純粹的民間性質的體育仲裁機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仲裁的本意和方向來建立體育仲裁制度,就必須實行自愿仲裁。自愿是仲裁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則,也是體育仲裁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xiàn)。
仲裁權的來源問題是仲裁機制的核心問題,關于仲裁權主要有司法權論、契約授權論、司法權與契約授權混合論、自治論[33]。但仲裁權的來源主要是契約授權和私法自治。首先,仲裁權來源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這是屬于契約授權,而這種契約授權體現(xiàn)出來的更多是民間性與自治性,因而仲裁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必然是契約授權性與私法自治性。其次,設置仲裁權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民事糾紛,仲裁之所以具備這種解決糾紛的能力,主要是由于當事人對仲裁權的信任[8]。
3.2.3.3 我國體育仲裁機制的機構設置及成員組成設計
設想中的我國體育仲裁機構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仲裁委員會。具體設置辦法主要是根據(jù)《仲裁法》和《體育法》,由國務院進行規(guī)定而獨立設置。該委員會與國家行政機關沒有任何隸屬關系,是完全獨立的社團法人。地點設在北京或上海。對于那些體育糾紛較多或相距設置地較遠的地方,可以根據(jù)體育仲裁業(yè)務發(fā)展的需要在這些地方設立分支機構。而對于大型綜合性體育競賽或單項體育競賽中的糾紛解決,可以參考CAS設立奧運會臨時仲裁庭的做法,在大型賽事比賽期間設立臨時派駐機構,這些分支機構和競賽期間的臨時派駐機構都是體育仲裁委員會的組成機構,在仲裁實踐中適用統(tǒng)一的仲裁規(guī)則。在體育仲裁員篩選上進行統(tǒng)一的聘任,并實施嚴格的仲裁員回避制度。
體育仲裁委員會委員由9人組成,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除駐會專職委員2名外,其他均為兼職委員。委員的產生先由中國國家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仲裁協(xié)會各自從其成員或非成員中委任2名,共6人,然后由這6位委員協(xié)商委任1名委員,再由前面產生的7名委員從獨立于以上機構之外的人中委任2名委員。主任和副主任由委員選舉產生,任期可以設置為3年,允許連任④。
3.2.3.4 體育仲裁制度的性質定位
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性質應該屬于民間仲裁,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為了實現(xiàn)糾紛的高效解決,應該采用或裁或審和一裁終局的原則[34]。這主要是基于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從國內外已有仲裁制度的性質看,國外的體育仲裁實踐確認了體育仲裁的民間仲裁性質,我國《仲裁法》建立的也是以民商事糾紛仲裁為內容的民間性質的仲裁制度??梢?,國內外大有加強和完善仲裁獨立性、民間自治性的趨勢[35]。第二,從法哲學角度看,仲裁機制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作為解決糾紛的仲裁制度是一種“私力救濟”,雙方當事人不愿意國家權力干預,其自治運作程序也無需國家權力的干預。第三,體育仲裁協(xié)議是一種特殊的契約,具有“平等協(xié)商”與“一致同意”的契約特征[36]。契約的基本原理在于“契約自由”,表示由個人的意思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與他人協(xié)調,以此來實現(xiàn)個人的利益。由此可見,仲裁制度就是私法自治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一套純粹民間化的制度。
3.2.3.5 體育仲裁的范圍
體育仲裁適用的范圍是:與競技體育運動有關的一切糾紛,但刑事糾紛、體育比賽過程中發(fā)生的涉及運動項目技術規(guī)則的糾紛除外,除非負責處理該事項的人員有明顯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8,12]。
3.2.2.6 體育仲裁程序設計
體育仲裁作為仲裁的一種,理應按照我國《仲裁法》相關規(guī)定進行。即按申請、受理、仲裁庭的組成、審理、裁決、執(zhí)行裁決或申請撤消、人民法院監(jiān)督和保證等各個程序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
第一,體育仲裁的申請、受理。仲裁程序以當事人申請為始,體育糾紛當事人要申請體育仲裁首先就是要向體育仲裁委員會呈遞體育仲裁協(xié)議和體育仲裁申請書[37]。當仲裁申請被仲裁委員會審查受理后,仲裁程序就算正式開始[38]。體育仲裁委員會應該在收到體育仲裁申請書之日起5日內,應當做出是否受理仲裁該申請的決定,并通知當事人。判斷是否受理的條件主要是看是否有競技體育糾紛仲裁協(xié)議書;是否具有具體的競技體育糾紛仲裁請求和事實及理由;申請仲裁的糾紛是否屬于體育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范圍[8]。
第二,組成體育仲裁庭。體育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后,應立即組成體育仲裁庭,仲裁庭的體育仲裁員人數(shù)由當事人約定,可以是由多名(一般由3名或成單數(shù))或一名體育仲裁員組成,體育仲裁員的選擇應按照公平原則,由當事人或當事人和體育仲裁委員會主任或當事人共同委托體育仲裁委員會主任選定和指定,如果當事人在受到受理仲裁通知之日起15日內,沒有確定體育仲裁員的組成,則由體育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仲裁員。
第三,體育仲裁的開庭、裁決及裁決的執(zhí)行。仲裁的開庭時間確定后,體育仲裁委員會應在開庭前10天將開庭日期通知雙方當事人。如果當事人協(xié)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開庭。如果雙方當事人協(xié)議不開庭,那么仲裁庭就根據(jù)仲裁申請書、答辯書及其他材料做出裁決[39]。競技體育糾紛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因此在仲裁裁決作出之前,仲裁庭應當開展庭審調查,聽取當事人陳述和辯論,在此過程中仲裁庭還可以當庭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就應及時仲裁,并在4個月內作出裁決。作出裁決后,裁決書一經送達即具有法律效力。仲裁裁決是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如果當事人不予執(zhí)行,對方當事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除非出現(xiàn)仲裁程序違法的情況,法院裁定撤消此仲裁裁決。
對體育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由于競技體育糾紛是專業(yè)技術性較強的特殊事項,因此,人民法院對體育仲裁裁決的審查只是程序審查。
3.3 協(xié)調契合——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體系
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基本方式主要包含體育行會內部解決、體育調解、體育仲裁。體育行會內部解決方式有利于維護體育的行業(yè)自治。但是,競技體育糾紛的內部解決方式的缺陷也很明顯,當體育行會作為糾紛當事人的一方時,內部糾紛解決機制很難保持其公正性,同時,行會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在對糾紛做出裁斷后,并不能阻止當事人繼續(xù)向法院起訴或者提出仲裁申請。雖然仲裁由剛開始被商業(yè)社會認為是快捷、費用較為低廉的糾紛解決方式,現(xiàn)今也面臨著與訴訟同樣的費用昂貴、裁決拖沓等問題,“而體育調解在處理體育糾紛時,相對于體育仲裁而言,有時可能表現(xiàn)出更高效、更快捷的優(yōu)勢”[40]。美國仲裁協(xié)會就聲稱,在它所參與的案件中,有超過80%的案件通過調解程序得到了圓滿解決。當然,體育調解機制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由于體育仲裁機制在獨立性、中立性、公正性上優(yōu)勢卓然,同時,有關的程序設計上也較為合理,再加上國際社會存在著普遍承認仲裁裁決的國際公約,體育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力要比體育調解更有保障。但體育仲裁的進行要求雙方當事人在糾紛發(fā)生之前或之后訂立有體育仲裁協(xié)議,如果不能達成仲裁協(xié)議,則體育仲裁程序就無法啟動。而在實踐中,當事人之間存在體育仲裁協(xié)議的情況并不多見。
綜觀以上各種競技體育糾紛的解決機制,保證糾紛合理、公正解決是始終如一的歸宿與追求。在現(xiàn)實實踐中單純的、完美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不存在的,存在著的只是最能夠適應時代需要、最有效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因此,從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各個糾紛解決方式的內涵看,競技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實際上是一個多層次且層級分明的糾紛解決機制,不管是體育談判、和解或體育調解,還是體育仲裁??梢园l(fā)現(xiàn),這些糾紛解決方式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
3.3.1 體育談判可以作為啟動體育行會內部處理、體育調解、體育仲裁的先行程序
體育談判是一種通過協(xié)商求得和解的自力救濟方式。一般情況下,如果當事人雙方發(fā)生糾紛后,雙方可以通過協(xié)商、談判來解決沖突。表明各自的立場、觀點,重新權衡雙方的利益,在和諧的氣氛中找出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接受的糾紛解決方案,達成和解協(xié)議。這種糾紛解決方式主要是依靠當事人自我的力量來解決爭端,糾紛的解決不需要第三人的加入,也不需要遵循任何原則、程序和規(guī)范[40]。當然,談判僅僅是出于自愿,是一種當事人自由選擇的策略,雙方都可以拒絕談判或隨時終止談判。在體育糾紛處理的實踐來看,有不少爭議就通過了協(xié)商談判過程,甚至通過談判解決糾紛。因此,若爭議雙方當事人在尋求非訴訟解決機制解決體育糾紛時,將體育談判作為當事人首先考慮的前置程序,若當事人不愿意談判再選擇其它的體育糾紛解決方式,也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2 體育行會內部處理程序作為進行體育調解或體育仲裁的前置程序
許多行業(yè)協(xié)會的章程規(guī)定,糾紛的解決必須提交行會進行內部處理。我國的單項協(xié)會如足協(xié),在其章程中就明確規(guī)定,不將自己與國際足聯(lián)、亞足聯(lián)及其會員協(xié)會和俱樂部的任何爭議提交法院。所以,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處理權可以說是根據(jù)行會章程而由會員授予的。從效力上來看,體育行業(yè)組織的自治規(guī)章對其成員都是具有約束力,但這些規(guī)章卻不具備法律效力,它所具有的約束力僅僅是合同約束力。所以,體育行會內部的糾紛處理結果只具有“內部”約束力,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這種內部解決機制可以作為體育調解或體育仲裁的前置程序。因為這樣能更好地維護體育組織的自治性。這也是國際上“用盡內部救濟”原則的體現(xiàn)。為了提高體育糾紛解決的效益,增加救濟途徑,建立我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首先應發(fā)揮體育組織的內部自律自治功能,糾正某些體育社團內部處理為終局決定的不合理不合法規(guī)定,將內部解決設定為前置程序,與其它的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有機銜接起來,形成體育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體系。
3.3.3 競技體育糾紛訴訟、仲裁的調解服務——體育調解作為體育仲裁和訴訟的前置程序
體育仲裁和訴訟可以應用體育調解模式,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訴訟、仲裁的調解服務。通常情況下,ADR授權法官可以根據(jù)其自由裁量或是雙方當事人的共同請求,決定中止訴訟程序,將糾紛轉入到其他的更為合適的非訴訟糾紛解決途徑中,如調解[1]。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將調解和仲裁結合起來。糾紛產生后首先由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再啟動仲裁程序,由仲裁員裁決。還有就是仲裁程序啟動后,只要當事人希望調解也可以調解,此時仲裁程序可以中止。所以,可以認為,只要體育糾紛處于體育調解適用的范圍內,體育調解可以作為體育仲裁和訴訟的前置程序。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由于競技體育領域各方利益的沖突日益凸顯,由此引發(fā)的體育糾紛層出不窮。根據(jù)競技體育的特殊性以及我國的具體現(xiàn)實,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競技體育非訴訟解決機制是解決競技體育糾紛的重要途徑。競技體育非訴訟解決機制既能公平有效地維護各方的利益,又能避免我國體育糾紛的解決占用過多的司法資源。我國競技體育非訴訟解決機制主要是由體育行會內部糾紛解決機制、體育調解機制、體育仲裁機制3條途徑組成的一個多層次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總之,競技體育非訴訟解決機制將是合理、快速、有效地解決我國競技體育糾紛的重要途徑。
注釋:
①該案發(fā)生于1 9 9 0年,以當事人之一比利時足球運動員冉馬克·博斯曼(Jean-Marc Bosman)命名,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判決過程對運動員轉會等問題的解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②雷諾茲案發(fā)生于1990年的蒙特卡洛國際田徑賽上,在國際田徑聯(lián)合會對美國運動員巴赫·雷諾茲(Butch Reynolds)進行隨機尿檢時呈陽性,國際田聯(lián)經過調查認為他服用了違禁藥物,并實行禁賽兩年的處罰,從而引起馬拉松式的歷經4年的訴訟與仲裁。
③長春亞泰案背景資料:2001年10月16日,中國足協(xié)公布對甲B四川綿陽、成都五牛、長春亞泰、江蘇舜天和浙江綠城俱樂部足球隊涉嫌打假球的“1 4號處理決定”,對俱樂部進行處罰。涉案俱樂部均不服,亞泰足球俱樂部于2001年10月19日和11月10日兩次向中國足協(xié)提出申訴,但中國足協(xié)未答復,亞泰足球俱樂部遂于2002年1月7日,將中國足協(xié)推上被告席。
④郭樹理.體育糾紛的多元化救濟機制探討——比較法與國際法的視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504頁。郭樹理博士提出仲裁委員會委員由10人組成,我們考慮到遇分歧大的事項時,單數(shù)名額更有利。
[1]艾恩·布來克肖(Lan.S.Blacrshaw)著,郭樹理譯.體育糾紛的調解解決——國內與國際的視野[M].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05.1
[2]韓勇.體育與法律——經典體育糾紛案例評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7
[3]棚獺孝雄,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 0 0 4年版,1 8
[4]千葉正士.法與糾紛[M].三省堂,1980:45-50
[5]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49
[6]Mtthieu Reeb.(1999) .The Role of 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A].W.P.Heere,ed,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Hague’s 750th Anniversary[C].Hague:T.M.C. The Asser Press,23.
[7]董小龍,郭春玲.體育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9
[8]郭樹理.體育糾紛的多元化救濟機制探討——比較法與國際法的視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9]譚世貴.中國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416-418
[10]沈鵬.國際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問題研究[D].2006.3
[11]肖海婷.中國體育仲裁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2006.5
[12]劉蘇.體育糾紛ADR的程序機制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 0 0 8,1(1)
[13]張毅,鐘惠燕.論體育糾紛的替代性解決機制的構建[J].休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6(6).
[14]何兵.現(xiàn)代社會的糾紛解決[M].法律出版社,2003:51
[15]肖海婷.中國體育仲裁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2006.5
[16]范鵬.國際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問題研究[D].2006.3.
[17]黃世席.仲裁解決體育糾紛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
[18]鄭芳,林小美.我國體育競賽糾紛解決機制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4(3).
[19]劉蘇,湯衛(wèi)東.體育糾紛的ADR初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7(4)
[20]王勇.有關體育糾紛的仲裁制度研究[D].2006.4.
[21]易劍東.體育法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2]張厚福,羅嘉司.體育法學概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3]于善旭,張劍,陳巖,等.建立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4-11.
[24]蒲堅.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3.8.422-424.
[25]E.博登海默,鄧正來.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22-423
[26]丹寧,楊百揆,劉永安,丁健.法律的訓誡[M].法律出版社,1999,166
[27]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官方網[EB/OL].ht t p://www. ol ym pi c.cn/
[28]梁進.體育產業(yè)化進程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2).
[29]楊洪云,張杰.論體育糾紛的爭端解決機制[J].體育學刊,2 0 0 2
[30]黃世席.國際體育爭端及其解決方式初探[J].法商研究. 2 0 0 3(1).
[31]肖永平.仲裁法學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7
[32]彭云業(yè),沈國琴.論仲裁制度中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擴與限[J].法學評論,2001(4).
[33]劉家興.新中國民事程序理論與適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356.
[34]于善旭.學習交流:體育仲裁制度若干思考[N].中國體育報,2001-08-16
[35]宋軍生.論體育仲裁、復議制的非訴訟裁決及其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04(3).
[36]劉家興.新中國民事程序理論與適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364.
[37]張芳芳.體育仲裁協(xié)議的法律特征思考[J].體育學刊,2005(6).
[38]黃進.仲裁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07.
[39]黃進.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04.
[40]楊洪云,張杰.論體育糾紛的爭端解決機制[J].體育學刊,2 0 0 2(4).
(責任編輯:陳建萍)
Forming a Framework of Non-litigatio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an Xiao-yong
(Sports Law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Shanghai 201701 China)
By the ways of document consultation, logic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aris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cause for competitive sport dispute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spute resolving mechan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elementary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dispute. It elaborat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 of the non-litigatio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sports.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source of the law of China's non-litigatio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competitive sports, the article lays stress on forming a framework of this mechanism in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dispute; non-litigation; resolution mechanism; system
G80-05
A
1006-1207(2010)05-0003-07
2010-09-07
譚小勇,男,教授,上海政法學院體育法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法學、社會學.
上海政法學院 體育法學研究中心, 上海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