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高保嬌
(中北大學 化學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51)
冠醚類大環(huán)化合物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受體,對金屬離子的選擇結(jié)合性能使其在眾多科技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2]。近幾十年來,科技工作者對于冠醚的分子設計、合成與應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3,4]。
3
Scheme1
小分子冠醚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如不易從體系中分離出來,難以重復使用,而且冠醚化合物一般具有毒性,對環(huán)境會造成一定的危害。以聚合物為載體,實現(xiàn)冠醚化合物的固定化,是克服上述缺點的良好途徑。近年來關于冠醚在聚合物材料表面的固載化研究備受關注[5,6]。
本文首先用無致癌毒性的氯甲基化試劑1,4-二氯甲氧基丁烷對冠醚二苯并-18-冠-6(1)進行氯甲基化使其轉(zhuǎn)變成氯甲基化冠醚(2),其結(jié)構(gòu)經(jīng)1H NMR,13C NMR, IR及MS表征。以亞甲基為連接臂,通過化學鍵合,將1固載到交聯(lián)聚乙烯醇(CPVA)微球表面,制得冠醚微球(3, Scheme 1)。本研究對于冠醚的化學修飾及其固載化,具有明顯的參考價值,類似的研究尚未見報道。關于冠醚固載化反應條件的研究及3在離子識別及相轉(zhuǎn)移催化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將陸續(xù)報道。
美國Bruker DRX300型核磁共振譜儀(TMS為內(nèi)標);瑞士Perkin-Elmer 1700型傅立葉紅外光譜儀(KBr壓片);美國HP 5989B型質(zhì)譜儀。
1,4-二氯甲氧基丁烷按文獻[7]方法合成;1,黃巖高仕醫(yī)藥化工有限公司;PVA(5wt%,聚合度2 200),試劑級,山西三維化工有限公司;戊二醛(50wt%),分析純,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液體石蠟,化學純,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山梨醇酐單硬脂酸酯(Span 60),化學純,天津市東麗區(qū)天大化學試劑廠;無水四氯化錫,天津市元立化工有限公司;其余所用試劑均為市售分析純試劑。
在反應瓶中加入分散劑Span 60 0.16 g和液體石蠟20 mL,攪拌均勻構(gòu)成連續(xù)相油。將PVA水溶液8 mL和戊二醛溶液1 mL混溶,構(gòu)成分散相水相,攪拌加入催化劑1 mol·L-1HCl 1 mL。攪拌下將水相加入油相中制得反相懸浮體系;于65 ℃反應7 h得半透明懸浮液。過濾,濾餅用乙醚與蒸餾水洗滌多次,真空干燥至恒重得CPVA微球, 按文獻[14]方法測得其平均粒徑為100μm~200μm。
(1) 2的合成
在四口燒瓶中依次加入1,4-二氯甲氧基丁烷8 mL,氯仿6 mL和無水四氯化錫0.2 mL,攪拌形成溶液;于50 min內(nèi)滴加1 0.5 g的氯仿(20 mL)溶液,滴畢,于室溫反應2 h。加入1 mol·L-1HCl 20 mL,攪拌,靜置分液,有機相用去離子水洗至中性后旋蒸濃縮至干得白色固體,用混合溶劑[V(丙酮) ∶V(氯仿)=1 ∶3]重結(jié)晶得白色粉末狀晶體2, m.p.179 ℃~180 ℃。
(2) 3的合成
在三口燒瓶中加入CPVA微球0.2 g,用DMF 10 mL溶脹12 h;于70 ℃加入2 0.2 g的DMF(30 mL)溶液和Na2CO30.6 g,于70 ℃恒溫反應9 h。過濾,濾餅用DMF和蒸餾水多次浸泡洗滌,真空干燥至恒重得白色固體3。
在路易斯酸催化劑的存在下,1的苯環(huán)與1,4-二氯甲氧基丁烷可發(fā)生親電取代反應[7],從而使1得以氯甲基化。實驗中發(fā)現(xiàn),受冠醚結(jié)構(gòu)的影響,1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比一般芳環(huán)上的氯甲基化反應更易于進行,較短時間內(nèi)即可制得產(chǎn)物。根據(jù)取代基團的定位規(guī)律,1苯環(huán)上的2, 3, 4, 5-H均有可能被取代,即可能發(fā)生多取代反應。但質(zhì)譜測定結(jié)果證實,產(chǎn)物為(氯甲基)四取代產(chǎn)物;碳譜(圖1和圖2)測定的結(jié)果證實,1苯環(huán)上的3, 4-H和3′,4′-H被氯甲基取代,生成了對稱的氯甲基化產(chǎn)物,即3,3′,4,4′-四氯甲基化產(chǎn)物。
2: MSm/z(%): 554[M+], 519[M+-35], 524[M+-30], 494[M+-60], 450[M+-104], 381[M+-173]。顯然,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554,它對應于兩個苯環(huán)上含有4個氯甲基的2,表明1 經(jīng)氯甲基化反應后,形成了苯環(huán)上四氯甲基取代產(chǎn)物。氯甲基的取代位置由碳譜確定。
δ圖 1 2的13C NMR譜圖Figure 1 13C NMR spectrum of 2
δ圖 2 2的1H NMR譜圖Figure 2 1H NMR spectrum of 2
圖1為2的13C NMR譜圖。由圖1可見,譜圖中顯示出6種碳原子的共振信號(δ=77.341的峰為溶劑峰),表明2共有6種碳原子,而2分子中共有24個碳原子,碳原子數(shù)與碳峰數(shù)目之比為4,充分說明2分子中苯環(huán)上的4個氯甲基是高度對稱的(2,5位或3,4位)。根據(jù)苯環(huán)上取代基碳原子的δ數(shù)值判斷(見下面的理論分析),2的分子只可能是Scheme 1中2所示的化學結(jié)構(gòu),即在3,4位碳原子上發(fā)生了取代,生成了3,3′,4,4′-四氯甲基化的產(chǎn)物。
取代基對芳環(huán)上碳原子化學位移影響的計算公式為:δ=128.5+∑Zi。根據(jù)此式進行理論計算,如果2是2,5位的取代產(chǎn)物,經(jīng)計算,對應碳原子的δ=123.3;如果是3,4位的取代產(chǎn)物,對應碳原子的δ=126.6;而實測的δ=128.782,顯然在苯環(huán)上發(fā)生3,4位的取代反應時,理論值和實測值更相近。所以2的13C NMR數(shù)據(jù),不但表明了其分子中兩個苯環(huán)上發(fā)生了對稱的(氯甲基)二取代反應,而且還說明取代的位置在3,4位上,為3,3′,4,4′-四氯甲基化的產(chǎn)物2。
圖2為2的1H NMR譜圖,它顯示了4種氫質(zhì)子的共振信號(δ=7.255的峰為溶劑峰),表明2分子只有4種氫質(zhì)子,再次說明2是苯環(huán)上發(fā)生了對稱的(氯甲基)二取代的產(chǎn)物;從譜峰面積的積分值可知,a∶b ∶c ∶d=1.00 ∶1.77 ∶1.97 ∶2.15,與2分子中氫質(zhì)子的比例a ∶b ∶c ∶d=1 ∶2 ∶2 ∶2相符。
ν/cm-1圖 3 1和2的IR譜圖Figure 3 IR spectra of 1 and 2
1和2的IR譜圖見圖3。由圖3可見,1苯環(huán)的特征吸收峰為:1 598 cm-1, 1 509 cm-1與1 453 cm-1(骨架振動);2 919 cm-1和2 884 cm-1(C-H伸縮振動); 993 cm-1和741 cm-1(C-H面外彎曲振動); 828 cm-1(二元取代后苯環(huán)上C-H鍵的面外彎曲振動),同時在1 256 cm-1處與1 132 cm-1也顯示出醚鍵C-O-C的伸縮振動吸收,其中1 256 cm-1的峰是芳香醚鍵的特征吸收。在2的IR譜圖中,除顯示苯環(huán)的全部特征吸收峰外,在682 cm-1與1 413 cm-1處出現(xiàn)了氯甲基(-CH2Cl)的特征吸收,前者為C-Cl鍵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后者為-CH2Cl中C-H鍵的面內(nèi)彎曲振動吸收。由此說明1已經(jīng)發(fā)生了氯甲基化反應,轉(zhuǎn)變成了氯甲基化冠醚2。
綜上所述,通過13C NMR,1H NMR, FT-IR和MS分析, 充分證實了1與1,4-二氯甲氧基丁烷的氯甲基化反應的產(chǎn)物,是高度對稱的3,3′,4,4′-四氯甲基化產(chǎn)物2。
CPVA微球表面含有大量的羥基,以Na2CO3為縛酸劑,2的氯甲基與CPVA微球表面的羥基之間可發(fā)生親核取代反應,形成醚鍵,從而將1化學固載到CPVA微球表面。在固載反應過程中,2的四個氯甲基不止一個參與鍵合反應,這不會影響固載化冠醚在后續(xù)研究中的使用。
ν/cm-1圖 4 CPVA微球和3的IR譜圖Figure 4 IR spectra of CPVA microsphere and 3
CPVA微球和3的IR譜圖見圖4。由圖4可以看到CPVA的諸特征吸收峰,以及縮醛交聯(lián)成醚反應后的諸特征吸收,其中1 150 cm-1峰為醚鍵C-O-C的特征吸收;而在3的IR譜中,于1 597 cm-1與1 510 cm-1處出現(xiàn)了苯環(huán)的特征吸收峰,而冠醚結(jié)構(gòu)中的醚鍵特征吸收則與CPVA微球譜圖中的醚鍵吸收重疊;IR分析表明,經(jīng)2與CPVA微球羥基之間的親核取代反應,1已經(jīng)以氯甲基為連接壁被化學固載在CPVA微球表面。關于冠醚固載化反應條件的研究將另文報道。
以無致癌毒性的1,4-二氯甲氧基丁烷為氯甲基化試劑,順利地實現(xiàn)了冠醚二苯并-18-冠-6的氯甲基化反應,由于其冠醚結(jié)構(gòu),使苯環(huán)上的親電取代反應易于進行。氯甲基化的冠醚(2)為兩苯環(huán)上高度對稱的四取代產(chǎn)物,通過交聯(lián)聚乙烯醇微球表面的羥基與2之間的親核取代反應,實現(xiàn)了冠醚的固載化,制得固載有冠醚的功能微球。類似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1] Saleh M I, Kusrini E, Fun H K,etal. Structural and selectivity of 18-crown-6 ligand in lanthanide-picrate complexes[J].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08,693:2561-2571.
[2] Moriuchi-Kawakami T, Aoki R, Morita K,etal.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12-crown-3 and sodium ion selectivity of electrodes based on bis(12-crown-3) derivatives with malonate spacer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480:291-298.
[3] Parat C, Betelu S, Authier L,etal. Determination of labile trace metals with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modified by a crown-ether based membrane[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6,573-574:14-19.
[4] Liu H, Shao X B, Jia M X,etal. 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sodium cyanide and potassium cyanide by diaza-crown ether-capped Zn-porphyrin receptors in polar solvents[J].Tetrahedron,2005,61:8095-8100.
[5] Alexandratosa S D, Stine C L. Synthesis of ion-selective polymer-supported crown ethers:A review[J].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2004,60:3-16.
[6] Manzini B, Hodge P. Polymer-supported syntheses of oxo-crown ethers and derivatives containingα-amino-acid residues[J].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2008,68:1297-1306.
[7] 申艷玲,楊云峰,高保嬌,等. 以1,4-二氯甲氧基丁烷為氯甲基化試劑合成線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J] .高分子學報,2007,6:55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