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琛
內容摘要:面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形勢,重溫魯迅在幾十年前留給我們的警示,對于進一步發(fā)揚婦女的“四自”精神,在促進社會解放的同時開創(chuàng)婦女解放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傷逝》 經(jīng)濟自立 自身解放
寫于1925年10月的《傷逝》,小說通過子君和涓生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形象地反映了婦女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爭取自身解放所面臨的種種困境,深刻地揭示了婦女自立的極端重要性。在今天,面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形勢,重溫魯迅在幾十年前留給我們的警示,對于進一步發(fā)揚婦女的“四自”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魯迅關于婦女解放問題的獨特思考
“五四”時期,社會上要求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呼聲十分強烈。然而,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對這個問題還是缺乏清醒的認識。這從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劇本《娜拉》在我國的知識界產(chǎn)生的廣泛認識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魯迅認為:易卜生的<娜拉》固然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啟示,但它并未解答社會上提出來的問題。也就是說。娜拉的出走,并不是婦女解放的根本途徑。魯迅以《娜拉走后怎樣》為題,給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大學作了講演,他說:娜拉走后只有倆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么去?她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色的圍巾。當時聽他講演的那大學生很多人圍著這樣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的說就是要錢,自由雖不是錢所能買到的,時隔倆年后,魯迅又在小說《傷逝》中,通過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悲劇,形象地再現(xiàn)了他的上述觀點
二.自立是婦女尋求解放的基礎和前提
魯迅在小說《傷逝》中,既描寫了子君和涓生追求愛情幸福。也描寫了他們在黑暗社會勢力的壓迫下,在失業(yè)的打擊下,因生活無著而失去愛情幸福,彼此永遠分離的痛苦,譴責了他們對人生要義的全盤疏忽,揭示了經(jīng)濟自立尋求自身解放過程中的極端重要。
1.“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作品中子君的愛情悲劇,不是因嫌貧愛富而造成,也不是因喜新厭舊所導致,而是由生活無著而使然,盡管造成他們生活無著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黑暗勢力,但從婦女解放角度來考察,子君在主觀上的毫無意識與自理能力也是造成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小說中的子君,追求自由,但目光淺短。他在追求與涓生的愛情方面,表現(xiàn)出了勇敢地反封建精神。尤其是她經(jīng)濟上沒有獨立,可是此時此刻生比愛迫切得多,重要的多,首先是的想辦法活下去然后才是愛,然后才可能有愛可談,
可見”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在這篇小說中留給我們的這句名言,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它道出了生活的真諦。不能自立,不能求生,不能養(yǎng)活自己,即使登上了愛的航船,也只能任人擺渡,不可能獲得真正愛的自由和幸福。
2.不能求生者,“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
子君在爭取婚姻自由,個性解放方面,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敢和堅定,不可謂不是戰(zhàn)士。但她在和涓生建立小家庭之后,既沒有新的更高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也缺乏對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的客觀分析與清醒認識,當然也就更不可能有任何應付變故發(fā)生的思想準備,能力準備和物質準備。由此可見,要想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奮斗,首先必須能生存!能生存才能“前行”,能生存才能“戰(zhàn)斗”,否則,“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
三.記住魯迅留給我們的警示
魯迅對自己筆下的子君和涓生,既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又不乏嚴厲的譴責,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譴責他們的目光短淺
剖析子君悲劇的成因,我們既看到了來自舊社會舊勢力舊思想對婦女解放的嚴重障礙,同時也看到了來自女性自身的弱點和思想局限,是障礙婦女自身解放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小說對子君為“愛”而來,為“不愛”而去,因“無愛”而死的生命軌跡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不能沒有愛,但愛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只知道愛,將生命凝固在愛上,那么無論你愛的如何執(zhí)著、專一,這愛情之花,都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營養(yǎng)的供給而枯萎。獲得了戀愛,婚姻自由,并不是婦女尋求自身解放斗爭的終結,必須放眼社會,樹立更高的生活理想與目標,并為之奮斗不息。
那么,是否自立了就真正獲得解放了呢?事情并不如此簡單。從作品對涓生在愛情悲劇的教育下開始悔悟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家是把婦女解放同整個社會的解放聯(lián)系起來考察的,他認為“新的生路”在于奮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雖然魯迅在當時還未能給我們指出明確的奮斗之路,但他那不妥協(xié)的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主張是再明確不過了。在當時那種漫漫長夜般的中國社會中,魯迅這種尋求新的奮斗之路的主張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思考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作者單位:遼寧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