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益 董啟榕 陸守榮 鄭祖根 金志高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骨科(蘇州215004)
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時,韌帶內口的位置選擇非常重要。在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過程中,兩內口間的距離保持不變是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選擇何內口位置滿足這一條件目前尚有爭議。以往學者多以尸體膝關節(jié)進行研究。隨著影像醫(yī)學的發(fā)展,利用CT或MR進行三維重建已成為可能。利用活體膝關節(jié)的三維重建模型進行測量,可以得到生理狀態(tài)下更為真實的資料。本研究建立了正常膝關節(jié)在不同屈曲角度狀態(tài)下的三維模型,測量股骨髁間外側面和脛骨髁間脊之間各個點之間的距離,并測量這些距離在不同屈曲角度下的變化值,從而探尋到符合或接近于等距特性的點。
10名健康志愿者的10個膝關節(jié),其中左膝7個,右膝3個。男性6名,女性4名;年齡20歲~32歲,平均28歲。既往無關節(jié)疼痛病史,無膝關節(jié)外傷史。
1.2.1 掃描方法
采用意大利百勝公司生產的關節(jié)專用磁共振E-san,永磁型,場強0.2T。膝關節(jié)表面線圈,受試者側臥位,髕骨下極位于線圈中心。分別于膝關節(jié)伸直位0°、屈曲30°、60°、90°、120°位進行掃描(圖 1)。采用 Turbo T1 序列進行矢狀面掃描,掃描范圍包括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TR 38ms,TE 16ms,層厚 1.25mm,層間距1.25mm,F(xiàn)OV 180×180mm,矩陣 256×256,共 52層,激勵次數(shù)1次。
1.2.2 三維重建
將掃描后獲得的數(shù)據(jù)以標準DICOM格式保存,并將其導入三維建模軟件mimics 10.01。使用Dynamic region growing等命令在每個層面上描記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使用Edit mask等命令進行修正。描記邊緣結束后使用calculate 3D命令進行三維重建,并且將參數(shù)Resolution設為1,保證重建出來的三維物體表面分辨率最高。重建后采用Smoothing命令光滑物體表面,消除毛刺。
1.2.2.1 股骨定位點的確定
(1)A點:股骨髁間窩頂后緣邊界的最高點。F點:股骨髁間窩頂前緣邊界的最高點。A-F點連線即Blumensaat’s線。G點:股骨外髁內側面上距離 Blumensaat’s線最遠的點。
(2)將Blumensaat’s線分成完全相等的6段,并在靠后的4段邊界5個點上分別繪制5個完全垂直于Blumensaat’s線的面。分別命名為A面、B面、C面、D面和E面。該5個面均與股骨髁間窩外側面相交(圖2)。
(3)繪制一個通過G點、并且與Blumensaat's線平行且完全垂直于正中矢狀面的斜冠狀面,稱為G面。在Blumensaat's與G面的垂線中點上繪制一條與Blumensaat's完全平行的線稱α線(圖3)。
(4)繪制7個圍繞α線旋轉的面。該7個面均與股骨外髁相交,并且與正中矢狀面的角度分別為0°、15°、30°、45°、60°、75°和 90°。并且分別命名為 0 面、15 面、30面、45面、60面、75面和90面。該7個面也各自與股骨髁間窩外側面相交(圖4)。
(5)A面、B面......E面和 0面、15面......90面在髁間窩位外側面上分別交匯出35個點,分別為A0、A15...A90,B0、B15......E90 點(圖 5,圖 6)。
(6)對同一患者的5個屈曲角度的模型分別進行以上處理,獲得所有的點。
1.2.2.2 脛骨定位點的確定(圖7)
X點: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處前緣中點。Y點: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處中心。Z點: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處后緣中點(注:因模型的建立是基于MR圖像,因此很容易確認這3個點)。
所有的股骨點與脛骨點分別進行組合,共可獲得105個組合,測量每個組合兩點間的距離(圖8)。
1.2.2.3 找出每一個組合在不同屈曲角度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兩者相減得到最大變化值。
1.2.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對組間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A因素為股骨各點,剔除明顯不屬于等距點范圍的點(這些點的均數(shù)±標準差均大于3mm),B因素為脛骨的X、Y、Z點。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當膝關節(jié)從0°屈曲到120°的過程中,股骨與脛骨各點間的距離變化相當復雜,并不能用最大變化值來一概描述。其變化方向并不是單一的變長或縮短。特別是在有等距特性的點附近經常出現(xiàn)先縮短,后變長。而不具有等距特性的點則出現(xiàn)順序的變長或縮短。所有膝關節(jié)數(shù)據(jù)的均值見圖 9、10、11。
符合生理等距的組合:脛骨點為前點(X點)時的股骨等距點(以小于 3mm 為標準,下同):A0(1.68±0.96),A15(1.58±0.96),A30(1.48±0.97),A45(2.08±0.92)。脛骨點為中點(Y 點) 時的股骨等距點:B0(2.09±0.69),B15(2.07±0.70),B30(2.05±0.71),B45(2.28±0.71)。脛骨點為后點(Z 點) 時的股骨等距點:C0(1.94±0.81),C15(1.92±0.78),C30(1.91±0.77),C45(1.97±0.77),C60(2.03±0.78)。
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A因素為A0、A15、A30、A45、B0、B15、B30、B45、C0、C15、C30、C45、C60,B 因 素為X、Y、Z。經方差檢驗證實,A因素(股骨各個點)的效應顯著,其統(tǒng)計值F=10.08,P<0.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因素(脛骨各個點)的效應顯著,其統(tǒng)計值F=63.453,P<0.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Hey Groves等[1]在 1917年進行了第 1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Odensten等[2]在1985年首次提出了等距的概念。所謂等距是指膝關節(jié)在伸直位0°到屈曲120°范圍內前交叉韌帶移植物的最大長度變化等于或小于1mm,如果長度變化量過大,將導致手術失敗,比如在膝關節(jié)屈曲位放入長度合適的前交叉韌帶移植物,在膝關節(jié)伸直過程中兩個內口間距離增加,將會受到移植物的牽拉,導致不能伸直,強力伸直的話將會導致移植物斷裂,反之,如果伸直過程中兩內口的距離減小,將導致移植物松弛,不能維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3,4]。多數(shù)的學者認為,絕對等距并不存在,故臨床上醫(yī)師多接受生理等距的概念,即在整個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移植物的股骨和脛骨附著點之間的距離變化不超過3mm[5]。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中選擇什么樣的隧道內口才能保持等距是業(yè)界爭論的焦點。Odensten等[2]認為前交叉韌帶在股骨和脛骨的附著點中心就是等距點。Hefzy[6]等則認為在前交叉韌帶附著點中心附近有一個帶狀的區(qū)域,最接近等距。Cazenave等[7]認為股骨外側髁后緣的弧度恰好是一個圓的1/3,而這個圓的中心就是等距點。Zavras等[8]在2001年對先前有文獻報道過的多種等距點進行總結,認為等距點應位于股骨Blumensaat’s線的近端末端附近,靠近“over the top”的位置。然而最新研究表明,雖然等距對于內口的選擇很重要,但也不是需要考慮的唯一因素,適當傾斜的重建韌帶有助于恢復膝關節(jié)的旋轉穩(wěn)定性[9-11]。
以往研究絕大多數(shù)是在尸體上進行,需要切除膝關節(jié)的部分穩(wěn)定結構,暴露股骨髁間窩的外側面,這樣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很難維持,影響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股骨髁間窩外側面的面積很小,在上面鉆孔固定鋼絲難度很大,能固定的點的數(shù)量也有限。也有學者在X線片上研究,但利用二維圖像研究三維空間的距離本身存在缺陷。本研究采用三維重建膝關節(jié)的方法。三維模型可以對立體空間的任意兩點進行精確測量,仿佛實體上的測量,避免了在尸體上測量遇到的種種麻煩和缺陷,比如不需要切除所覆蓋的組織即可深入內部測量,可以任意增加測量點。本研究利用這些測量上的便利,加大了測量點的數(shù)量,使測量點在股骨髁間窩外側面上均勻分布,范圍甚至超出了前交叉韌帶原本附著點的范圍,這樣有利于了解整個髁間窩外側面在運動過程中的軌跡,找出最符合等距特性的點。三維模型的立體優(yōu)勢還使本研究可以采用與外科手術一致的定位方法,使研究成果可以立即應用到手術中去。本研究將Blumensaat’s線分段,在縱向上進行定位,體現(xiàn)了外科手術中的深(deep)、淺(superficial)概念[12]。繪制圍繞髁間窩中心旋轉的面則在橫向上進行定位,它與外科手術中的時鐘定位方法完全一致。這樣的定位方法外科醫(yī)師容易接受,易于應用。
通過分析圖9、10、11的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兩點間的距離在膝關節(jié)屈曲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相當復雜。當股骨點的位置設置偏前時,距離的變化值大,變化方向呈單一的增高,比如在D面水平和E面水平(相當于Blumensaat’s線中點及以前的范圍),最大變化量可達15mm以上,在這一區(qū)域放置重建韌帶會導致手術失敗。股骨點放置在Blumensaat’s線后半部則可能出現(xiàn)距離先縮短后拉長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以使最大變化值明顯減小。在橫向方面,存在著越靠近中線等距特性越明顯的趨勢,比如當脛骨點為Y時,B90點的最大變化值在6mm左右,而B0點僅為2mm左右。根據(jù)Scopp等的觀點,在保證生理等距的前提下選擇遠離中線的點作為內口是最佳的選擇,這樣既可以保證等距,又可以恢復膝關節(jié)的旋轉穩(wěn)定性。
根據(jù)生理等距的概念,A0-X、A15-X、A30-X、A45-X、B0-Y、B15-Y、B30-Y、B45-Y、C0-Z、C15-Z、C30-Z、C45-Z和 C60-Z這13個組合的最大變化值(±s)均在3mm以內,具有等距特性。也就是說在股骨髁間窩深度的后1/3范圍(10~12mm)內,及左膝 0點至 2點,右膝 10點至12點之間均有可能。但這些點是否成為等距點還與脛骨點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如果脛骨點定為X點(前點),則A0、A15、A30、A45點為等距點。如果脛骨點定位 Y點(中點),則 B0、B15、B30、B45點為等距點。如果脛骨點定為 Z 點(后點),則 C0、C15、C30、C45、C60點為等距點。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股骨等距點并不是完全固定的,當脛骨點向前移動時,相應的股骨等距點則向后移動,如果脛骨點向后移動時,則剛好相反。這一觀點與Hefzy等[6]所得的結論一致,他們認為在股骨外側髁上存在一個條狀的等距區(qū)域,這個區(qū)域是隨著脛骨的位置不同而變化的,如果脛骨點后移,這個區(qū)域就會前移,而這個區(qū)域的近端移動范圍比遠端大。這一發(fā)現(xiàn)對臨床手術具有指導意義,術中脛骨、股骨隧道內口的位置應該綜合考慮,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A0、A15、A30、A45這幾個股骨點雖然具有等距特性,但這幾個點與股骨后緣骨皮質過于接近,有的與骨皮質相重疊,無法鉆入螺釘,沒有實用性。在余下的幾個點中,根據(jù)Scopp等的觀點,B45-Y和C60-Z這兩個組合即符合等距的要求,又可恢復旋轉穩(wěn)定性。C60-Z這一組合所建立的韌帶在前后方向上比較垂直,而B45-Y則在前后方向上比較傾斜,更有利于恢復ACL的前向穩(wěn)定性。
通過雙因素析因設計的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在以上可能成為等距點的范圍內,股骨點和脛骨點的移動均可顯著影響等距特性,而且脛骨點的顯著性(F=63.453)大于股骨點(F=10.08)。也就是說,在這些范圍內,脛骨點的移動對等距特性的影響更大,這與一些學者所持的意見不一致[13],他們認為脛骨隧道內口位置對移植物長度變化的影響非常小。
本研究所采用的膝關節(jié)三維模型均采集自非負重狀態(tài)下的膝關節(jié),描述的是平臥位膝關節(jié)伸屈過程中的狀態(tài),尚不能反映運動中負重狀態(tài)下膝關節(jié)的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股骨髁間外側面與脛骨髁間隆突間存在生理等距點。股骨、脛骨的隧道內口位置應綜合考慮確定,脛骨位置若偏后,則股骨點應偏前,脛骨位置若偏前,則股骨位置應偏后。脛骨點前后移動對等距特性的影響比股骨點更大。B45-Y是推薦的重建韌帶內口位置。
[1]Hey-Groves E.Operation for the repair of the crucial ligament.Lancet,1917,190(4914):674-6.
[2]Odensten M,Gillquist J.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a rationale for reconstruction.J Bone Joint Surg Am,1985,67(2):257-62.
[3]Bylski-Austrow DI,Grood ES,Hefzy MS,et a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lacements:a mechanical study of femoral attachment location,flexion angle at tensioning,and initial tension.J Orthop Res,1990,8(4):522-31.
[4]Bradley J,F(xiàn)itzpatrick D,Daniel D,et al.Orientation of the cruciate ligament in the sagittal plane.A method of predicting its length-change with flexion.J Bone Joint Surg Br,1988,70(1):94-9.
[5]Good L,Gillquist J.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isometry measurement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n in vivo correlation between substitute tension and length change.Arthroscopy,1993,9(5):525-32.
[6]Hefzy MS,Grood ES,Noyes FR.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 of most isometric femoral attachments.Part II: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m J Sports Med,1989,17(2):208-16.
[7]Cazenave A,Laboureau JP.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Determination of the pre-and peroperative femoral isometric point.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1990,76(4):288-92.
[8]Zavras TD,Race A,Bull AM,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isometric’points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graft attachment.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1,9(1):28-33.
[9]Loh JC,F(xiàn)ukuda Y,Tsuda E,et al.Knee stability and graft function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Comparison between 11 o’clock and 10 o'clock femoral tunnelplacement.2002 Richard O’ConnorAward paper.Arthroscopy,2003,19(3):297-304.
[10]Yamamoto Y,Hsu WH,Woo SL,et al.Knee stability and graft func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comparison of a lateral and an anatomical femoral tunnel placement.Am J Sports Med,2004,32(8):1825-32.
[11]Scopp JM,Jasper LE,Belkoff SM,et al.The effect of oblique femoral tunnel placement on rotational constraint of the knee reconstructed using patellartendon autografts.Arthroscopy,2004,20(3):294-9.
[12]Amis AA,Beynnon B,Blankevoort L,et al.Proceedings of the ESSKA scientific workshop 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1994,2(3):124-32.
[13]Mohammed A,曾炳芳,趙金忠.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隧道定位對移植物等距特性影響的研究.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8(7):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