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歲月神偷》包攬了四項金像大獎,在香港本土和內(nèi)地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并且引發(fā)了港人的集體懷舊熱潮。影片以導演羅啟銳的童年經(jīng)歷為藍本,以小主人公羅進二的視角為切入點,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描述了羅進二一家過往的悲歡和辛酸,著重表達了60年代父輩身上的拼搏和奮斗精神。從主流價值觀念出發(fā),影片傳達出的父輩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以及一家大小其樂融融、鄉(xiāng)鄰相親互幫互助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在家庭觀念日益瓦解的今天都具備許多積極意義。但是,喜悅和懷舊過后,如果細細咀嚼和理性地審視影片,便會發(fā)現(xiàn)影片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影片過分利用了觀眾的懷舊情緒,現(xiàn)實和苦難在過往的美麗外衣下只剩回味,缺少反思和警醒的力量。其二,依附于精英身份的導演在拿捏這部關于香港六十年代底層社會生活的影片時難免有失真實,其精英立場的出發(fā)點難以引起真正的底層群眾的認同。另外,無處不在的“奴隸意識”充斥于影片中。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紐帶越發(fā)地緊密,而交流卻越來越少,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將其個人牢牢地束縛在自己的天地里而漸漸失去與人交往的能力。西方社會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早在20世紀的前半頁,就伴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起飛而幾乎徹底瓦解。其后,大量的西方觀眾轉向東方,期望在那里尋求傳統(tǒng)家庭人倫的回歸。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一度在西方受到熱烈的追捧,原因就在于他孜孜不倦地探尋著關于人倫親情的主題,提供給西方觀眾一種東方式的家庭倫理智慧。今天的中國恰恰也在經(jīng)歷著西方人所經(jīng)歷過的由于急遽的發(fā)展而帶來的陣痛。以氏族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互幫互助、和諧友愛的倫理親情觀念在金錢和物質利益的挑釁下而趨于瓦解。當我們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時,《歲月神偷》這樣一部回望傳統(tǒng)家庭人倫、頌揚父輩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的影片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也在情理之中,影片所傳達的親情、友情、愛情讓很多觀眾為之動容。首先,在親情上,影片中的夫妻相濡以沫,兩個兒子兄弟情深,“人最重要的是保住個頂”和“鞋字半邊佳,半邊難”的口頭禪很委婉地道出了生活的真諦,一家人雖然生活艱辛卻也其樂融融。其次,在友情上,街坊鄰居互幫互助關系融洽,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影片通過一場吃飯的戲描繪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生活場景。整條永利街的商鋪住戶都聚在街上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家地鋪開,羅進二穿梭于其中挨家蹭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fā)展,消失的不僅是那一代小手工藝人的生活方式,還有獨屬于他們的那種其樂融融的市井文化。最后,在愛情上,年輕人令人扼腕嘆息的青澀戀情在特殊時代背景的襯托下,進一步勾起了觀眾內(nèi)心對真情的美好向往和無力掌控命運的無奈感。
從心理層面來講,一部影片除了讓觀眾獲得感動和喜悅之外,還應使其透過影片獲得一些思想上的啟迪,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兼具理智和情感,失掉其中任何一方都難免過于偏頗。從影片自身來說,一
部影片能夠打動觀眾是最基本的條件,而打動之外還應留給觀眾更多回味和思索的余地,而《歲月神偷》則僅僅停留在了“見情”的地步。因為“情”的直沁人心,觀眾在影院里觀看影片的時候會被接連不斷的煽情所掌控而暫時忘卻思考的本能,致使影片成功地賺取觀眾大量的淚水,而影院之外能夠留給觀眾回味的空間則是少之又少。導演在90多分鐘的時間里極盡煽情的本事,使出兩大煽情殺手锏:其一,羅進一患的“白血病”,同時對羅進一這個人物的設置又過于浪漫化,缺乏真實感。他作為底層人民的希望,背負的光環(huán)承載著的是底層人民所有的臆想,相貌好、學習好、英文棒、讀名校、跑第一、人緣好、會寫歌、愛父母、疼弟弟,這樣的人物不僅不會給人們帶來想象性滿足,反而容易讓觀眾感到虛假。關于“白血病”這個無數(shù)次在韓劇里奪人青春與眼淚的絕癥,被無數(shù)的電視劇導演幾乎用爛了的俗套在影片中重現(xiàn),導演可能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落俗套,但結果是新瓶裝舊酒,二鍋頭還是沒能釀成五糧液,未能免俗。其二,“富家女”與“優(yōu)秀底層男”的橋段設計。影片里的富家女芳菲不嫌貧愛富,不動聲色、不露家底,擔當作為優(yōu)秀底層男的羅進一走進富家女的家庭之后自尊卻嚴重受挫,自覺門不當戶不對,撕心裂肺地欲斬情緣。這樣的愛情小外套再好看,也需要換換,一次兩次可以,等觀眾心理、生理、審美都疲勞了就沒人買賬了?!稓q月神偷》是羅啟銳帶有半自傳性質的影片,可能上述有些橋段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但是真實不應該是一部電影煽情和失敗的借口?!锻晖隆芬彩且徊烤哂泻艽笞詡餍再|的影片,但導演于平淡之中傳達出來的情感卻是那樣的真實而有力量。透過侯孝賢詩意舒緩的長鏡頭和不動聲色、冷峻克制的敘事風格,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質樸純真的情感,跟隨著他一起為那讓人留戀的往昔欣喜和憂傷。而《歲月神偷》那樣的處理方式,不排除導演有美化過往、博取大眾情感,掩飾其創(chuàng)意缺失的嫌疑。
一部電影要想成為一部好的作品,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能夠打動觀眾是最基本的條件,即通常我們所說的電影要“見情”。但是一部電影僅僅見于情就難免過于矯情,其典型如《和你在一起》。好的作品除了“見情”,還要滲透進導演本人對于人生、家庭、政治及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思考,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即通常我們所謂的“見智”。一部電影“見了情”、“見了智”已經(jīng)算得上是一部好作品了,如果想進一步成為經(jīng)典,那么除了“見情”、“見智”之外還要“見性”,導演要引領觀眾透過電影審視我們?nèi)诵灾械墓饷髋c黑暗,通過對道德與人性關系的探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歲月神偷》只觸及到了“情”,而非“智”與“性”。
魯迅先生說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坐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九七香港回歸之前和回歸之后的港人都有著嚴重的身份焦慮,在“失家”和“歸家”的過程中徘徊嘆息?;貧w之前的港人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下大多有著強烈的愛國情緒,港英政府的很多殖民政策都曾遭遇過港人的同仇敵愾。但是隨著九七的臨近,港人開始擔心回歸之后的香港會不會像內(nèi)地一樣受到大陸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失去港英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很多自由和權利,開始懷念過去被殖民的日子。這種內(nèi)心的矛盾表現(xiàn)在影片《歲月神偷》里面就是我們清晰可見的那種主人公想被奴役而不得的心態(tài)。影片中小時候的羅進二拼命練習英國警察教他的流利倒背26個英文字母,哥哥和父親相繼死去后,調皮的羅進二也考進哥哥曾經(jīng)就讀的外文學校,并能將26個字母倒背如流。這背后尋求的其實都是一種殖民認同,他們都努力想擺脫底層生活融進香港的主流社會,獲得殖民者的認可,而他們努力地結果是被奴役。如果這在影片的表達中還算隱晦的話,那么進二偷來英國的星條旗披在身上奔跑的鏡頭便將這種奴隸心態(tài)顯露無遺。鑒于影片的半自傳性質,羅進二身上有著濃重的導演烙印,這種影片與現(xiàn)實的互文,反襯出的其實是一種“奴隸意識”。過去的一切哪怕是苦難在導演那里都變的如此美好,都成了其懷舊的源泉。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60年代末,在這個香港社會治安最差,最動蕩的年代,英國政府為了便于治理香港采取華人治華的牽制政策,結果是以呂樂為總華探長的香港警界幾乎無人不貪,整個香港烏煙瘴氣,底層的百姓生活極度艱難。但在影片里,這一切都被導演濾去,金黃懷舊的影調下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如昨日云煙。父輩們“鞋字半邊佳半邊難,生活一步佳,一步難”的奮斗精神消弭掉所有的苦難,成為留戀昨日美好,鼓勵今人奮進的稻草。
生于50年代的羅啟銳,雖出身于底層,卻憑借個人努力接受了完整的英式精英教育,畢業(yè)于港大,之后赴美留學。其身上濃重的精英意識,流露在影片當中呈現(xiàn)出的便是虛假的“偽底層關懷”。虛假的煽情和懷舊歷經(jīng)在歲月的洗練之后只會讓觀眾越加厭惡。
盡管該片有許多不足,但是作為一部投資不大的小成本電影,《歲月神偷》能夠在大片風潮之下取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去除導演個人的創(chuàng)作意識,影片還是有許多值得小成本電影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無論是故事、攝影、演員還是音樂、舞美制作都算得上精致,影片故事以進二的童年視角為切入點,透過羅進二的成長展現(xiàn)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時代的變遷,可謂以小見大;攝影也很符合整個影片所要傳達的懷舊情調;任達華和吳君如以及幾個新人的表演也給整部影片添色不少;由金牌作曲盧冠廷譜寫的影片配樂更是貼切地烘托了影片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另外,《歲月神偷》還繼承了香港電影人尊重觀眾審美情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極力捕捉觀眾的情感需求。在大片云集、視覺至上、3D盛行的電影市場上,推出這樣一部以情感取勝的影片可以說適時地滿足了觀眾情感上的渴望,給當下浮躁疲憊的蕓蕓眾生以心靈的慰藉,為經(jīng)濟、科技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而帶來的家庭觀念的瓦解、交流障礙、拜金主義等一系列現(xiàn)代性問題提供了一種想象性的解決??v觀當下的小成本電影,真正能被觀眾記住的寥寥無幾,往往都是曇花一現(xiàn),觀眾笑過、哭過之后便棄之一旁再食如雞肋,《歲月神偷》算不上是一部完美的小成本電影,但是影片本身已經(jīng)具備很多小成本電影成功所必備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