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章,許以誠,張樂平
第十二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技術的運動學分析
李玉章1,許以誠2,張樂平3
近些年來我國男子跳遠水平呈現(xiàn)上升趨勢,技術的優(yōu)化是成績?nèi)〉猛黄频年P鍵。本文以2009年德國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決賽中的數(shù)據(jù)為例,分析了世界級男子跳遠運動員的步長、速度、角度等技術特征和發(fā)展趨勢,以期為今后的跳遠訓練提供理論參考。
男子;跳遠;世界田徑錦標賽;運動學分析
跳遠作為田徑比賽項目中的一項,被人們譽為“空中飛人”。1968年美國名將比蒙跳出了8.90 m的成績,被稱為“跨世紀的一跳”。歷經(jīng)23年,于1991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美國運動員鮑威爾跳出了8.95 m的成績,劉易斯也跳出了8.91 m的成績。說明了人們對跳遠技術和訓練的認識有了新的發(fā)展和突破。但是,近年來,該項目的成績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僅菲利普斯曾跳出過8.74 m的好成績。
在我國,自1980年劉玉煌第一個突破8 m大關以來,涌現(xiàn)出一批如陳尊榮、黃庚、勞劍峰、譚正則、黃樂、許濱、李大龍等超過8 m大關的優(yōu)秀運動員。近年來,又涌現(xiàn)了如蘇雄峰、李金哲等優(yōu)秀的跳遠運動員。為使我國的男子跳遠項目能夠得到持續(xù)不斷地發(fā)展,從而繼續(xù)保持在亞洲的優(yōu)勢地位,逐步縮小和世界水平的差距,我們應該不斷地參照世界級優(yōu)秀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和訓練方法,使跳遠運動技術更加科學化和完善化。
本研究收集了該項目非常珍貴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賽數(shù)據(jù),以2009年德國世界田徑錦標賽跳遠決賽中的數(shù)據(jù)為例,分析了現(xiàn)代跳遠項目的技術特征和發(fā)展趨勢,以期為今后的跳遠訓練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了參加2009年德國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決賽的前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同時,通過國際田聯(lián)的官方網(wǎng)站收集整理了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見表1。
表1 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8名運動員個人資料TableⅠ Personal Data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in 2009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的CNKI等電子期刊,以跳遠為關鍵詞搜索了近年來的相關文獻,共計50余篇。同時,利用Internet、國際田聯(lián)官方網(wǎng)站[1]和第12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官方網(wǎng)站[2],檢索了男子跳遠2009年的世界排名和運動員的參賽成績等網(wǎng)絡資料,收集了相關Long Jump的論文和數(shù)據(jù)資料等,查閱了《中國田徑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3]等書籍,為本論文的撰寫奠定了基礎。1.2.2運動學分析法
用3臺S-VHS攝像機以50場/s的拍攝速度同步拍攝了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的跳遠比賽。第一臺拍攝倒3和倒2步,第二臺拍攝倒1步和起跳離地,第三臺拍攝騰空過程至落地。
運動學參數(shù)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德國國家體科所提供發(fā)表的技術參數(shù)為主。文中使用的一些技術參數(shù)界定如圖1所示,具體解釋如下:
軀干角:指軀干與水平面的夾角,軀干向前定義為正值、向后為負。
著地角:人體重心點和著地點連線與垂直線的夾角。
大腿角:擺動腿大腿與水平面的夾角,當膝關節(jié)低于髖關節(jié)時定義為負值。
落地距離:人體著地瞬間,足跟著地點與重心投影點之間的距離。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5.0 for Windows 軟件對前8名運動員的跳躍成績進行了相關的統(tǒng)計學處理。
2.1 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8名運動員的倒3步步長特征
表2 前8名運動員最佳成績時的步長特征Table Ⅱ Step L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世界級優(yōu)秀運動員的倒3步節(jié)奏比較一致,步長變化節(jié)奏除1人(第5名)外,其余運動員均呈現(xiàn)“中—大—小”的變化節(jié)奏,倒3步平均值分別為2.30 m、2.45 m、2.21 m。因此,倒2步/倒3步、倒1步/倒2步的比值分別大于100%和小于100%。這一技術特征也符合我國著名跳遠教練馮樹勇博士提出的“跑上起跳板”的理念[4]。重心的最低點并非在起跳腳著板瞬間,而是在倒2步著地緩沖瞬間。這主要是運動員在倒2步時準備起跳通過增加步長加快重心速度,隨后的倒1步中縮短了步長,加快了起跳腿的快速放腿準備起跳,所形成的一種特定技術動作。苑廷剛[5]等采用數(shù)字化跑道對我國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的研究也指出:倒2步步長長有利于身體重心的適度下降,以便為起跳做充分準備,最后一步步長適當減小,可縮短著地點與身體重心投影點的距離,有利于髖部和身體重心盡快移過支撐點,減少助跑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以達到快速放腳起跳的目的,使助跑與起跳銜接更加緊密,技術動作上表現(xiàn)為積極加速上板,這與世界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的技術特征相一致,符合現(xiàn)代跳遠運動發(fā)展的趨勢。
同時,從起跳過程中,運動員的身體重心運動軌跡也可以看出人體重心曲線呈現(xiàn)上升趨勢。波動幅度在6~10 cm左右,最小的為菲利普斯(Phillips D)6 cm。
2.2 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8名運動員的倒3步速度特征
助跑速度是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最佳途徑,從表3中分析可以看出,倒2步速度最高,大于倒3步和倒1步的速度值,8人的3步平均值分別為:10.46 m/s、10.52 m/s、10.40 m/s,這與前面的步長變化相對應,即在快速奔跑過程中,通過步長的調(diào)節(jié)改變了人體運動的速度。但是,為了能夠獲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并非最大速度完成起跳,而是以適宜的最佳可控速度完成起跳動作。世界級優(yōu)秀運動員的著板速度均大于10 m/s,菲利普斯(Phillips D)的速度值最大,為10.78 m/s,結(jié)合表2可看出,其倒2步最長,倒1步最短,這為快速起跳奠定了基礎。
表3 前8名運動員最佳成績時的助跑速度特征Table Ⅲ Approach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另外,從倒5步左右的距離來看,即11~6 m段和6~1 m段的速度比較,可以看出前4名運動員的速度呈減小趨勢,而后4名的速度呈增加趨勢,但總體上(8人的平均值)仍呈現(xiàn)了減小助跑速度的趨勢,平均值分別為10.42 m/s和10.39 m/s,減小量為0.03 m/s。菲利普斯的減小量為0.13 m/s;MokoenaG的減小量為0.04 m/s。然而,鮑威爾跳出8.95 m世界紀錄時的這兩段速度分別為10.79 m/s、10.94 m/s,速度增加量為0.15 m/s[3];劉易斯跳出8.91 m/s時的這兩段速度分別為11.23 m/s、11.26 m/s,速度增加量為0.03 m/s[3],他們兩位沒有速度的減小,而是直接加速跑向起跳板的。
同時,11~6 m段的平均速度值與跳躍成績呈正相關關系,r=0.742,p<0.01。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優(yōu)秀的跳遠運動員的技術特征都表現(xiàn)出高速度的積極上板起跳技術,跑跳結(jié)合連貫,這是他們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主要技術特征之一。
2.3 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8名運動員的起跳技術特征
從表4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他們起跳過程中的身體姿勢特征,著地角平均值為25.6o;而菲利普斯的著地角為27o,說明了菲利普斯的起跳上板動作積極快速,特別是下肢動作積極主動,強調(diào)送髖向前,且保持了身體后傾13o,形成了送髖下壓著地技術,加快著地速度,獲得較大的前支撐力,為創(chuàng)造垂直用力條件、產(chǎn)生較大垂直速度奠定了最佳技術動作。
表4 前8名運動員最佳成績時的起跳技術之角度特征Table Ⅳ Ang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keoff Technique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在整個起跳過程中,在起跳時間上都非常短,前3名運動員為0.11 s,第4~7名運動員為0.12 s,說明他們起跳迅速有力。并且,起跳時間參數(shù)與跳躍的成績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0.874,p<0.01。
另外,在膝關節(jié)緩沖角度上,膝關節(jié)角平均為140.75o。菲利普斯則表現(xiàn)出最小值,為137o,即緩沖幅度大于平均值,這主要是他的上板速度快、著地角大而產(chǎn)生了較大的沖擊性負荷的原因。然而,他卻能在0.11 s的極短時間內(nèi)完成從著地緩沖向蹬伸離地的快速轉(zhuǎn)化,這充分說明了他具有強有力的下肢支撐能力。文獻表明[3],鮑威爾創(chuàng)世界紀錄時的起跳腿膝角變化分別為:著板時171o,最大緩沖時148o,起跳離地時171o,膝關節(jié)屈曲度僅為23o。與此相比,菲利普斯和鮑威爾在緩沖技術上存在著顯著的個人技術特點。
表5為8名運動員在起跳階段的速度特征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世界級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都具有很強的起跳能力,即使在較高的水平速度下,仍能獲得較大的垂直速度。例如:菲利普斯的起跳離地速度較高,達到9.23 m/s,高于平均值8.78 m/s近0.45 m/s。他的速度損失為1.55 m/s、離地的垂直速度為3.35 m/s,速度轉(zhuǎn)化率為46.3%。文獻表明[3],鮑威爾創(chuàng)世界紀錄時的離地垂直速度為3.7 m/s,水平速度損失為1.91 m/s。
表5 前8名運動員最佳成績時的起跳技術之速度特征TableⅤ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keoff Technique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另外,擺動腿的擺動幅度也是影響蹬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表4和表5的擺動腿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離地瞬間擺動腿大腿與水平面的夾角平均為-5o,即稍低于水平面。菲利普斯為-9o,也說明了他強調(diào)擺動的向前性,并沒有一味的追求向上的擺動和向垂直速度的轉(zhuǎn)化,而是自然地加速擺動,強調(diào)向前性。從表5中的擺動腿平均速度數(shù)據(jù)也證明了這一點,擺動速度也同樣低于平均水平805.1o/s,僅為794o/s。2.4 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前8名運動員的落地技術特征
落地距離以及落地損失距離都取決于落地技術的好壞,也是影響運動成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田徑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跳遠項目的成績丈量是從起跳線量至運動員落地區(qū)在沙面上留下痕跡的最短直線距離。因此,如果空中動作控制不好極易導致落地動作的不平衡,導致落地距離的損失。而本研究中盡管8名運動員的落地姿勢各不相同,但都沒有出現(xiàn)落地距離的損失。以菲利普斯為例,他經(jīng)過空中走步、大幅度換腿等一系列動作后,形成了軀干前傾較大、髖關節(jié)角和膝關節(jié)角較小的團身姿勢落地,高效地利用了落地技術,其落地距離較小,僅44 cm,見圖1和表6。
表6 前8名運動員最佳成績時的落地技術特征TableⅥ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ing Technique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op 8 Long Jumpers
3.1 世界級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的倒3步助跑技術相對穩(wěn)定,形成了“中—大—小”的步幅節(jié)奏和特有的加速上板技術,有利于完成連貫的跑跳結(jié)合技術,充分發(fā)揮速度能力。
3.2 快速的助跑速度和強大的跳躍能力是世界跳遠技術發(fā)展的重要特征。
3.3 落地技術各異,但均無距離損失,對空中動作控制能力的改善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1]國際田聯(lián)官方網(wǎng)站,ht t p://www.i aaf.or g[OL]
[2]德國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官方網(wǎng)站,ht t p://berl i n.i aaf. org/[OL]
[3]劉大慶,吳瑛,主編.中國田徑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4]馮樹勇.中國高水平跳遠運動員訓練內(nèi)容體系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1.
[5]撖濤,楊先軍,馬祖長,等. 基于數(shù)字跑道的田徑訓練信息采集和反饋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體育科學,2008,28(9): 70-73.
(責任編輯:何聰)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Men's Long Jump Skills in the 12th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LI Yu-zhang1, XU Yi-cheng2, ZHANG Le-ping3
(Shanghai Institute of P.E., Shanghai 200438 China)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men's long jump in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The key for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lies in the perfection of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finals of men's long jump in 2009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German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ep length, speed and takeoff angl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sport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long jump training.
men; long jump;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kinematic analysis
G804.6
A
1006-1207(2010)05-0059-04
2010-08-05
李玉章,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育學校,上海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