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凱,馬 策
(1.沈陽體育學院院長辦公室,遼寧沈陽 110102;2.沈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遼寧沈陽 110102)
運動技能學習中人類本能與文化規(guī)范關系芻議
李杰凱1,馬 策2
(1.沈陽體育學院院長辦公室,遼寧沈陽 110102;2.沈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遼寧沈陽 110102)
論述了運動技能學習中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和運動成就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以廣義進化的哲學視角分析了運動技術的體育文化規(guī)范屬性,研究了人類本能在體育運動技能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運動技能學習以運動成就提高為前提條件、運動成就提高為運動技能學習提供效益算法這一教學評價原理,初步構建了基于“以人為本”的運動技能教學訓練評價體系框架,并對原理的普適性作了總結性闡述。
運動技能學習;人類本能;文化規(guī)范;效益算法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rrelations of sports techniques,sports skills and sports achievements in sports skill learning.It analyzes sport culture standard property of sports skills from the pointvieWof general philosophy of generalized evolution. It carries out a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 instinct in sport sports skill learning.It points out sports skill learning is targeted at improving sports achievements.It also puts forward a teaching evaluation principle that sports achievements can be used as the benefit algorithm for sports skill learning.It initially constrcuts an evaluation system frameWork of sports skill teaching and training centered on people.INaddition,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principle.
Key words:sports skill learning;huMan instinct;culture standard;benefit algorithm
運動技能學習是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健身娛樂等領域都關注的基礎性研究命題。多年以來體育科學在解釋運動技能學習活動時,除采用人們早已熟知的條件反射建立學說外,一直在努力探尋更好的解釋方法。認知發(fā)現、程序掌握、觀察領會等學說都從不同的側面推進了對運動技能學習活動的認識水平,使人類對自身運動技能學習活動的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更加清晰,進而提高了體育教學訓練的效益。然而,把運動技能學習現象放到現實人類復雜的體育文化背景之中,站在人類體育文化發(fā)展和進化的哲學高度觀察,就不難發(fā)現對于運動技能學習這樣復雜問題的研究還遠沒有完成。首先,人類運動技能學習的目的與人類本能的關系問題,從表面來看似乎運動技能學習屬于高級神經活動,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與本能并無直接關系,而事實遠非如此。其次,運動技能是體育活動的直接載體與手段。而運動技能的類型多樣,復雜程度不同,外在式樣及內容表達對人的作用差異非常大。運動喜悅、感官快適、成就體驗、苦練回報等復雜運動情感問題,用條件反射原理很難解釋。再次,就體育教學訓練而言,運動技能與運動快樂這一關系的處理,也與我們對運動技能學習本質的認識有關。上述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復雜,本質是如何看待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個體本能”、“運動技術”及其相互關系等一系列真實存在的哲學世界觀問題。理清這些關系,對于更進一步掌握體育教學訓練的基本規(guī)律,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訓練理念,以科學的思想方法對待運動員和廣大學生,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訓練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體育教學訓練領域大力提倡以人為本,強調為增強學生體質服務,正經歷著由“群本位”向“人本位”的觀念轉變[3]。在“人本位”理念主導下,體育教學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能力”、“培養(yǎng)終身體育觀念”等先進的教學思潮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主流。然而事實上這些先進理念并沒有在教學訓練實踐中生根、開花和結果,其原因在于這些理念與實踐存在距離。教師和教練員往往簡單地認為只要做到關心或幫助學生和運動員,就實現了“以人為本”,至于教學訓練的內容、方法似乎與這些新理念毫無關系。因此教學訓練改革的形式化研究很多,涉及內容改革的研究卻少見報道。究其問題的根源,是體育教學訓練領域對運動技能學習提高規(guī)律缺乏深層的認識,在先進理念與實踐中間缺少更具指導意義的中觀理論——以人為本的運動技能學習理論。通過這個理論可以使廣大體育教師擯棄形式主義,更加客觀地對待運動技能學習中人類本能的重要地位,處理好個體本能與體育文化規(guī)范的關系,如此才能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為了更好地詮釋運動技能學習活動中個體本能與文化規(guī)范的內涵要義,筆者嘗試以廣義進化的哲學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力圖為廣大教師和教練員能夠更加科學地組織教學訓練提供理論支持。
運動技術屬于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人類社會中,體育運動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運動技術則是這種生活方式的途徑和載體。因此運動技術的學習、運動成績的獲得歷來受到體育人的高度重視。運動技術是人類體育實踐的產物,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民間流傳的,還是以教科書的形式運用在體育課堂上的運動技術,其共同特點在于其動作的程序式樣得到了廣泛的社會公允,成為不斷發(fā)展進化的文化規(guī)范,代表著社會公允的文化價值觀。而運動技能則是人在完成運動技術時表現出的熟練程度和個體差異,是一種伴隨著運動技術掌握提高而發(fā)展起來的專門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運動技術屬于普適化的客觀存在,而運動技能則是個性化的主觀存在。以個體熟練程度為依據,運動技能可進行個體成長的縱向以及個體間的橫向比較,而運動技術則只能進行諸如先進取代落后、時髦取代落伍的縱向更替。鑒于運動技能是運動技術內化于個體的表現形式,由運動技術到運動技能也必然是一個從學習到提高的個體發(fā)展過程。
個體運動技能水平的高低以運動成就進行衡量,運動成就高說明運動技能水平高,反之亦然,因此運動技能與運動成就之間存在著彼此相關的關系。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經歷特定的學習和訓練過程。在人類的大部分復雜學習行為背后都可以看到生物本能的作用?,F代生物學認為生物本能是一種不需要后天學習就能夠具有的表現物種特性的能力,是生物自然進化的結果。無論是條件反射還是非條件反射,無論是生產技能還是體育技能,都離不開與本能相關的目的性,因此本能決定大部分學習活動的機理。生物本能的表現很多,人們通常用“趨利避害”來形容。體育運動中的人們對“運動快樂”和“感官快適”的追求與人類“趨利避害”的生物本能傾向相一致,這種不需要后天學習的本能傾向恰恰是一切運動技能學習活動的基礎,它以生物價值觀的目的指向驅動著人類運動技能的學習。
運動技能是有著明確目的性的操作行為。這種目的性首先表現為對運動成就的不懈追求。具體表現在從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到具體一個運動技術的動作目的,都表現為對幸??鞓敷w驗、運動的成就感受、運動的愉悅感受、健身所致強壯的追求等。這些都與人類生物本能欲求密切相關,代表著人類運動的生物價值觀。因此運動技能與運動成就是教學訓練中普遍存在的兩個相互依存的層面與意境。在這個看似復雜的現象背后,其實蘊含著非常簡單而具有普適意義的哲學命題,即運動技能的學習以運動成就的提高為前提條件,運動成就提高為運動技能學習提供效益算法 (圖1)。
圖1 人類本能與體育文化規(guī)范關系示意圖
體育運動的技術技能是人類在體育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并得到社會廣泛公允的有效運動的方式方法。技術的普適性和有效性決定它更多體現的乃是一種公允的文化規(guī)范。例如俯臥式、背越式跳高技術都是人們公允的動作,這些公允的技術方法適合多數人采用,在人們的體育實踐中不斷得以完善,代表著人類從事該項運動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行為文化方式,因此技術通常以反映人體運動規(guī)律的人類主觀認識而被寫進教科書,成為在體育教學中世代傳承的教學內容和價值觀。
我們強調運動技能的學習離不開學習活動的目的性。運動技能的學習可分為直接目的和間接目的 (圖2)。直接目的是指運動技能的學習是為了獲得與提高運動成就,間接目的則是指那些與人的發(fā)展相關的目標。前者是運動技能學習追求的直接結果,后者則是由直接結果的積累而導致的長遠效應。體育運動過程中人們一般關注的是運動的直接目的,而對體育運動對個體長遠作用的關注則可能伴隨著人的一生。所以,處理好運動技能學習的直接目的與間接目的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習而言極為重要。
圖2 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目的種類示意圖
運動技能的多樣性決定了復雜性的不同。越是復雜的運動技能,運動者的運動成就感受越強烈,其價值越大,因而越值得學習、掌握和提高。跳高、打籃球和徒步行走相比,顯然前者復雜性高,成就表現更強烈,因而其技能學習的價值更大。如此分析就可以把那些過于簡單的運動技能剔除在外,本文只研究那些相對復雜且成就特征強烈的運動技能。值得注意的是,人類體育文化在不斷發(fā)展,運動技術技能也在不斷更新;發(fā)展和更新過程中又有許多“過時”的技術被淘汰,這說明技術技能也有相對性。與真理的相對性一樣,新的技術總是好于舊的技術。新技術之所以好,就在于它對個體實現運動技能學習目的的效果更好,但不可能是技術的終結,效果更好的技術技能還是會不斷被發(fā)明出來。如此看來新技術的研發(fā)就成為一種技術演化的必然趨勢。
總結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發(fā)展演化的歷史,由上述運動技能學習與運動成就獲得之間的關系可以總結出一條顯見的規(guī)律化的原則,即運動技術的更新總是以運動成績的提高為前提條件,因為歷史上所有新運動技術的出現都推動了運動成績的提高,否則這項新技術就無存在的必要。讓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運動技術技能的學習似乎在重演著整個人類運動技術更新的過程,在體育教學訓練中也存在著運動技能的學習以運動成就的獲得為前提這一基本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的存在,說明體育教學的目的表述無論多么華麗也離不開滿足人類本能直接需求這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因此對本能欲求的滿足可以成為衡量人類運動行為文化規(guī)范 (公允的運動技術技能)存在合理性的前提條件。
上述研究確證了運動技術的性質和運動技能學習這一客觀存在的合理性,現在的問題是應該怎樣認識運動成就的作用。對每一個參與運動的個體而言,由于運動成就可使他們生物本能的諸多欲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運動成就的獲得可以轉化為主觀的運動快樂和相當于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感受。但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而成就卻是看得見的實在事件,所以幸福的感覺只能依靠具體的成就事件來激發(fā)。
人類對幸福感受的追求符合基于進化的“趨利避害”生物本能。達爾文認為“就整個世界來說幸福占優(yōu)勢”。他的根據是生物的一切肉體和思維器官是借助自然選擇和使用的途徑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由于在同其他生物競爭時可以取勝形成的,因此一種動物在受到痛苦或快樂時,就不得不去尋找一種對自己種族最有利的行動方式。痛苦如果長久持續(xù)下去,就會引起機能的降低和活動能力的減少;而快樂的感覺如果持續(xù)下去,反而會使整個機體的活動能力增強,因而對快樂的追求就成為他們慣常的行動指南,人類進化的本身就是生物對于快樂自然選擇的結果。體育運動的幸福感源于運動成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體育運動中的成就感并非像日常生活中“勤勞致富”那樣,只要刻苦練習就行,而是一種可能性,即“刻苦練習”獲得運動成就的可能性增大,因為體育運動中的成就體驗包含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就運動成就而言,可以按照存在的原則將其分成三類 (圖3)。第一類是運動技能學習成就,第二類是運動技能完成時的機會成就,第三類是運動競賽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成就。這三種成就類型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有不同的表現。如田徑等體能為主導的項目,要取得成就更多依賴身體素質水平,因而能力是獲取成就的基礎;而相當多的對抗游戲項目僅僅依靠能力不行,機會、運氣也會促成運動成就,因而個人努力與機會并存;但無論如何運動技能的學習成就是基礎,離開了學習成就,后來的能力成就和機會成就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運動技能水平決定運動成就的高低。體育運動中人類個體獲取的感官快適與成就感受可使運動者的機能得到適應性改善,這無論從眼前還是長遠來看都符合人類進化的生物價值觀,因此它可作為運動技能學習效益的計量單位。
圖3 運動成就類型示意圖
運動技能的教學訓練是一個教師和教練員人為的設計過程。教材教法設計的優(yōu)劣存在相當的差距,多個教學策略運用于相同內容,孰優(yōu)孰劣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確定各自的效益。要評價就必須找到相應的效益算法,否則評價將無從下手。在理清運動技能與運動成就關系的基礎上,借助于運動成就提高為運動技能學習提供效益算法這一原理,完全可以建立起符合“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并基于學習者切身感受的評價新體系 (圖4)。
圖4 以人為本的運動技能學習效益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關于運動技能學習的有效性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學框架內的表層,常常把評價者 (教師)的主觀標準放在第一位,忽視基于被評價者 (運動者)本能幸福感受的深層評價。如技術掌握的規(guī)范性評價、運動技術的達標評價,這些都是以學生的表現來評價說明教師的教學過程,而非以學生運動幸福和運動快樂的感受來評價教學效益,因此是不全面的。我們強調基于學習者切身感受的運動技能學習效益評價,與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有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的評價強調整齊劃一,強調表現教師對教學效益的理解,要知道體育教學訓練恰恰是學習者的體驗更加重要。因此,教學訓練活動的優(yōu)劣以主體普遍而直接追求的滿足程度為效益算法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無論學習何種體育文化行為知識,都需要以某種評價為前提。如果評價的準則錯了,就會引導學習走向不適應的方向,因此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的效益評價算法非常重要。體育教學訓練的效益評價,首先依據評價主體所持有的價值觀,即我們的教學訓練到底要實現什么目的?在這樣的目的下什么樣的運動技能學習是好的?好的教與學是怎樣衡量出來的?這些都是必須回答的效益算法問題。對于具體的運動項目和對象,過于籠統(tǒng)抽象的目的很難在具體的教學訓練過程中落實。例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等作為一個長遠的目標有可行性,但作為具體的眼前目標則很難進行評價,這也可能是教學訓練改革進展困難的原因所在,因此必須找到可行的效益算法。
運動技術作為人類體育文化規(guī)范,在教學訓練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須在評價中成為重要內容。運動技術是通行的規(guī)范,但由于參與運動個體的客觀條件存在差異,因此傳統(tǒng)技術評定整齊劃一的方法很難受到認同,這是傳統(tǒng)評價的積弊之一。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建立運動技術規(guī)范與個體條件之間相互適應的理念。運動技能的學習者通過努力學習掌握了適合自己主客觀條件的有效方法,應該視為運動技術規(guī)范內化的學習成果,在評價中得到充分的肯定,這就要求評價的主體(教師)把學生開始學習時的狀態(tài)與學習結果進行對照,同時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要學生掌握的運動技能總體上與文化規(guī)范相符,且非常適合他本人的特點,便于他個人特點和能力的發(fā)揮,就應該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益評價分數。
運動成就與運動成績從概念上講相近,只是使用的場合不同。運動技能學習的效益算法總體上應該用運動成績來衡量,因為運動成績是伴隨每一次身體練習操作的直接結果。在評價中,運動成績達標是客觀的可觀察指標,以往采用這一指標時通常采用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是一種絕對的評價。它反應被評價者在集體中的排序位置,因此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無論怎樣努力也難以取得較高的分數,這就難免挫傷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按照新的運動技能評價理念,應采用相對提高幅度作為基本的評價方法,以關注所有被評價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在現代評價理論與方法中并非難事,只要認真研究就會制定出方便的方法。值得討論的是,以提高幅度作為評價依據可以最大限度地關注學生自身的成就感受。提高幅度越大說明平時刻苦練習的付出越大,付出越大說明幸??鞓返某删透惺茉郊訌娏?因此把相對提高幅度作為運動技能達標評價的指標是可行的。
本文所探討的評價方法目的是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訓練理念,從理論和應用兩個維度探討運動技能文化規(guī)范的學習以提高運動成就感受為前提,運動成就感受的提高為運動技能文化規(guī)范學習提供效益算法的機制和原理。但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著諸如專業(yè)的運動訓練等特殊的運動技能學習范疇,因此必須區(qū)分不同的教學訓練對象與任務,在這個原理的指導下建立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
運動技能的學習以運動成就的獲得為前提條件,運動成就的獲得為運動技能學習提供效益算法,這簡單命題的背后蘊含著一個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學習與發(fā)展原理,具有廣泛的普適性。把這一原理放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可見核心相同而表述不同的機制性解釋。在社會發(fā)展領域,精神文化建設以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為前提條件,物質文明發(fā)展為精神文化建設提供效益算法;在各級教育領域,教育理論建設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前提條件,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為教育理論提供效益算法;在運動訓練領域,科學訓練以運動成績提高為前提條件,運動成績增長為科學訓練提供效益算法等,都足以說明原理的普適意義。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解放思想曾在全國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最終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統(tǒng)一了全國人民的思想,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在中國的又一勝利和中國化的發(fā)展。體育運動技術文化規(guī)范相當于人們探求的真理,而它的檢驗方法只能依靠運動成就和運動快樂獲得這種實踐性的操作,在這一點上無論理論的范疇有多大,其核心機制是相同的,因此在研究體育教學訓練問題時,只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世界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物質和實踐第一性的唯物主義立場,就能夠客觀審視臨的困境與問題。對于“現時籃球教學體系的效益何在”、“足球教學體系的效益何在”以及諸多教學體系的效益何在等類似問題,都可做出令人信服的價值判斷,進而在教學訓練改革中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1]胡小明.小康社會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10):9.
[2]趙南元.認知科學揭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23.
責任編輯:郭長壽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Instinct and Culture Standard in Sports SkillLearning
LI Jiekai1,MA Ce2
(1.Dean’s Office,Sports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2.Department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
G807.01
A
1004-0560(2010)04-0001-04
2010-06-15;
2010-07-12
李杰凱 (1956-),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訓練理論和高等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