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彥 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醫(yī)院藥劑科(安塞 717400)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我院從 2007年 6月至 2009年 5月利用自擬“抗病毒合劑”治療 103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03例中,男 71例,女 32例;年齡最小 4個月,最大 11歲;病程最短 2h,最長 5d。其中衛(wèi)分證 43例,氣分證 52例,衛(wèi)氣同病 11例,全部病例均有發(fā)熱,腋溫在 38~39℃之間,符合西醫(yī)“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診斷標(biāo)準(zhǔn),并除外其他發(fā)熱性疾病。
治療方法 基本組成:貫眾、蒲公英、炙百部各24g,大青葉 16g,山豆根、重樓、紫草、茵陳蒿各 12g,板藍根 10g,生甘草 6g。將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103例,對照組 74例,對照組在中藥基礎(chǔ)上加用抗生素、退熱劑等西藥輔助治療,治療組全部僅用“抗病毒合劑”治療。
療效標(biāo)準(zhǔn) 服藥后 2周熱退,癥狀體征消失為有效;服藥 3d以上熱退、癥狀體征改善者為好轉(zhuǎn);服藥3d以上不退熱、癥狀體征無改善者為無效。
治療結(jié)果 兩組療效對比見附表。
附表 兩組服藥后的療效結(jié)果
討 論 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wèi)外不固,易為外邪侵襲而病。當(dāng)邪在衛(wèi)分時,是小兒熱病初起,若治不及時或正虛邪盛,則邪入氣分。故為了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專設(shè)抗病毒合劑,首選清熱解毒類中藥,而現(xiàn)代研究表明,清熱解毒法在拮抗內(nèi)毒素及阻斷或減弱其介導(dǎo)的損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方中板藍根、大青葉、生甘草均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配以蒲公英消癰(化膿性感染);貫眾、重樓解毒消腫(病毒性感染);山豆根解毒利咽;百部潤肺化痰;再加紫草涼血、活血、解毒,血行則腫消;茵陳蒿清熱利濕、解毒,使余毒從下而出,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從新近清熱解毒類中藥的實驗研究表明,它們大多具備在體外對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支原體有對抗作用[2]。研究提示,方中大多數(shù)中藥具有抗病毒、殺菌作用;諸藥合用,既能抗炎、抗病毒,又有促進機體對內(nèi)邪濕熱解除,調(diào)整臟腑功能;諸藥相伍,使其表解熱退,濕去里和,諸證自愈。臨床應(yīng)用表明,單服中藥“抗病毒合劑”對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確有較好療效,不僅能縮短病程、減輕癥狀,而且能減少西藥如抗生素、退熱劑等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yīng)。由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居多,西醫(yī)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尚不肯定,且藥物有一定副作用,而疾病本身也屬自限性疾病,臨床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為了縮短病程、減輕癥狀,兒科臨床常出現(xiàn)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本組病例觀察結(jié)果,加用抗生素和退熱劑治療者,療效與單用中藥治療無明顯差異(P>0.05),故筆者認為,用中藥治療該病,可達到治標(biāo)又治本的目的,并能減少濫用抗生素及退熱藥所造成的毒副作用。
[1]李海濤.膿毒癥的中醫(yī)辨證研究近況 [J].陜西中醫(yī),2010,31(1):125.
[2]孫艷平,焦曉黎,吳秉純.8味中藥提取物體外抗肺炎支原體的實驗研究 [J].陜西中醫(yī),2008,29(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