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佳 劉寒芳
兒童從3歲到7歲,是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一個時期,通過這一時期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完成了社會性活動的適應和學習,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兒童完成了重要的轉變——感覺、知覺、智力發(fā)展和語言能力等。這一時期兒童呈現(xiàn)的心理生理特點,既不同于幼兒期之前的乳兒期,也完全有別于后來的學齡期,這是在前一時期發(fā)展的基礎上,在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由于父母工作、社會制度等原因,兒童白天大部分的活動時間都在幼兒園里度過,在每天長達8 h~10 h的幼兒園生活里,建筑環(huán)境、游戲環(huán)境是否為該階段幼兒的發(fā)展提供了活動的條件,是否滿足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需求,其生活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能否符合兒童自身發(fā)展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3歲的兒童,經(jīng)過了三年學習,從完全依賴他人到漸漸擁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和范圍,其心理生理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根據(jù)皮亞杰的理論,兒童從出生到15歲的智力發(fā)展階段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出生~2歲左右的感知運動階段;2歲~7歲的前運算階段;7歲~11歲的具體運算階段和12歲~15歲的形式運算階段。
幼兒期的兒童處于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與感知運動階段相比,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智慧在質方面有了新的飛躍。在前運算階段,物體永久性的意識鞏固了,動作大量內化。隨著語言的快速發(fā)展及初步完善,兒童頻繁地借助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象征格式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
內化在這一時期對兒童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表象思維的過程中,兒童主要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象征符號)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頭腦中將事物和動作內化。而內化事物和動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動作簡單地全部接受下來而形成一個攝影或副本。內化事實上是把感覺運動所經(jīng)歷的東西在自己大腦中再建構,舍棄無關的細節(jié),形成表象。
幼兒心智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刺激輸入,在幼兒活動成長的環(huán)境中,設置豐富多樣的環(huán)境設施以促進幼兒發(fā)展需求,完成內化等心理活動。
兒童在這一階段的視覺特點與知覺加工是分不開的。這一時期的幼兒知覺加工具有直觀性,對抽象性的事物難以理解和加工,所以在這一階段幼兒的眼中看到的多是色彩鮮明、意義具體的事物。同時由于幼兒視知覺不完善,難以分辨出不同灰度的色彩,導致對待具有細微差別的色彩出現(xiàn)辨別失誤。所以,在建筑設計中重視建筑形象特征和色彩的鮮明突出,這樣有利于發(fā)展兒童的想象力,以達到適應幼童的心理和智力發(fā)展要求,促進他們的成長。色彩作為幼兒園環(huán)境的構成部分在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作用已經(jīng)受到重視,色彩設計對幼兒的教育及健康成長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室外,建筑外墻和圍墻運用鮮艷的色彩使幼兒園建筑區(qū)別于其他建筑,讓幼兒從外部即能夠明確辨認幼兒園的位置,利于建立幼兒的歸屬性。在室內,根據(jù)不同使用功能,設置房間的顏色,如餐廳以能夠增進食欲的色彩為主,慎用具有飽腹感的橙色和紅色;在活動室以緩解情緒和集中注意力的冷色調為主,盡量選擇貼近自然的顏色,如藍色和綠色等。幼兒在5歲之前,對環(huán)境的理解建立在通過觸摸形成的影像聯(lián)系上??臻g感覺的建立,手眼腦的協(xié)調工作等都離不開幼兒頻繁的觸摸鍛煉的結果,所以幼兒園環(huán)境的可觸摸性及觸摸環(huán)境的豐富性就變得尤為重要。在幼兒園建筑中,利用活動室、走廊、臥室等幼兒活動的場所,用豐富的材質和明快的色彩設置觸摸墻,鼓勵幼兒自發(fā)的形成觸摸的行為,促進幼兒大腦發(fā)育。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兒童的身高以及可觸摸的高度,合理的設置觸摸墻的高度范圍。
游戲不但是適合學前兒童特點的活動形式,而且是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最好的活動形式。在正確組織的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游戲種類中,假裝游戲有助于提高兒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可以完成換位思考的建立。社會扮演游戲的頻率與各種承擔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研究顯示,不管什么年齡、性別、智商和活動性水平的幼兒,經(jīng)常與同伴進行假裝游戲的,比其他幼兒更易與同伴相處,更受同伴歡迎,社會技能更強。
游戲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把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戲場所的建設應尊重兒童的尺度,在理性布局前提下將大面積的建筑重新劃分、安排,根據(jù)孩子們好奇、興趣不穩(wěn)定的心理在設計中進行有邏輯的變化。游戲場地既要符合幼兒活動的安全性要求,同時更要符合兒童審美心理的需求。場地要具備幼兒活動的要素,如沙坑、草地或是用輪胎組成的適合幼兒探險活動的空間等,同時還應該提供可以進行集體活動的安全場地,在這里幼兒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集體游戲活動。研究表明:游戲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上的作用,決不是自然而然實現(xiàn)的,而是跟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正確組織和指導分不開的。所以幼兒活動的場地既要滿足有成人即時引導的空間,又要形成被建筑室內的成人觀察到場地活動情況的視覺通廊。
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它的具體形象性以及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體形象性的思維,是指兒童的思維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而不是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這一時期的幼兒對事物、對環(huán)境的理解建立在已知的具體事物的聯(lián)想上,如認識了四條腿的狗,下次看見四條腿的羊,也會類推認為那是另一只狗。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決定于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水平和思維發(fā)展水平。
當然,在整個學前時期內,思維的特點又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著。例如,學前初期兒童還保留著相當大的直覺行動思維的成分,而學前晚期兒童,抽象邏輯思維則開始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研究表明5歲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基于幼兒此階段思維和理解事物的特點,在幼兒活動的環(huán)境中,結合適合幼兒審美心理的色彩加入具有具象外觀的事物,如深受兒童喜愛的樹木、花草、小動物等,既能喚起幼兒對環(huán)境的興趣,又能加深對環(huán)境的記憶,對促進大腦發(fā)育和心智發(fā)育有積極的作用。
自我意識是組成個性的一個部分,是個性形成水平的標志,也是推動個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各年齡間存在明顯差異,而5歲是自我意識明顯提高的轉折點。有研究顯示,幼兒早在3歲時便有增強自我意識的行為。如幼兒自己玩玩具,有大人走過來意圖加入玩耍,遭到幼兒拒絕,即拒絕接受大人任何形式的幫助。這種情況下,不少成人認為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希望通過自己解決問題達成自我意識的愿望。這時成人應該做的是觀察和關注孩子,但不要強行加入或干脆將幼兒放置一邊不理,應該幫助孩子完成自我。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人類的未來。幼兒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它承于乳兒期,通過幼兒期過渡到學齡期,通過學習和游戲從一個完全的生物人變化成為一個社會人,在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生理、智力等均發(fā)生重大的變化。所以,幼兒期是人生教育中重要的階段,如何認識并利用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我們研究討論的重點。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其成長的環(huán)境,是我們這些成年人奮斗的目標。
[1]周念麗.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3]謝 威.學齡前兒童教育空間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4]張高鋒,徐新凱,李海霞.居住區(qū)兒童游憩空間規(guī)劃設計淺析[J].山西建筑,2009,35(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