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舒
(沈陽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
隱喻的關聯(lián)性
李靖舒
(沈陽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
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探討隱喻的闡釋問題,在對隱喻的語義特征進行討論的基礎上,指出隱喻的關聯(lián)性。認為隱喻的理解過程就是在適當?shù)恼Z境下根據(jù)其本體與喻體相似性尋求最佳關聯(lián)的一個過程。
隱喻;關聯(lián)性;最佳關聯(lián);隱喻相似性
隱喻的研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研究隱喻的視角多樣,成果斐然。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隱喻研究漸入高潮,研究風格呈現(xiàn)跨學科趨勢,在語言學、符號學、社會學和認知學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關注。傳統(tǒng)上,許多學者對隱喻的認識只停留在隱喻這種特殊語言的表層,只是把它看做一種修辭手段,即一種語言現(xiàn)象。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隱喻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其中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關于人類交際與認知的關聯(lián)理論對隱喻語具有更大的解釋力,使隱喻的研究有了近一步的完善和發(fā)展。
Sperber和Wilson認為隱喻和反語等語言現(xiàn)象,與普通的話語并無明顯的區(qū)別,不是正常語言的偏離,也不是對規(guī)則的違反[1],因此,可以將隱喻視同一般的話語。而關聯(lián)理論主要是對話語作出關聯(lián)性解釋,可以用來闡釋隱喻現(xiàn)象。
關聯(lián)理論從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語言交際作出解釋,把交際與認知結合起來,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推理的互明過程。關聯(lián)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交際和認知,強調認知語境在推導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中的作用。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人類在交際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關聯(lián),即在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具有關聯(lián)的直覺,以關聯(lián)性為取向。交際雙方能夠相互配合,明白對方話語中的暗含內容,主要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
關聯(lián)原則下,任何一個交際行為都傳遞著最佳關聯(lián)性的假設或期待,并以此推導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最大關聯(lián)是指交際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而最佳關聯(lián)就是指交際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關聯(lián)性是交際雙方間的認知基礎,但關聯(lián)性還存在著一個度的問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其中,“語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和話語的關聯(lián)性以及語境效果有直接的關系,選擇處理話語最佳語境的過程,就是尋求話語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2]。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關聯(lián)性越強,反之亦然。雖然人們的認知往往同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但在交際中人們只期待一個最佳關聯(lián)。
關聯(lián)理論之所以能對隱喻的認知過程具有更直接的解釋力,一是因為隱喻是一種在更廣闊的語境中所出現(xiàn)的特殊話語現(xiàn)象;二是因為就隱喻這種特殊話語現(xiàn)象的本身特點來說,隱喻的含義往往要通過說話人以一種更為間接的方式加以表達,其命題形式和命題態(tài)度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因此,聽話人不能從中直接提取所需信息,必須借助相關性推理才能獲得其真實交際意圖,而這種關聯(lián)需要聽話人借助語境用推理才能獲得。
隱喻的一個重要語義特征就是矛盾性。隱喻語義的矛盾性是指句子意義在邏輯上與語境的矛盾性,而隱喻意義是基本語義與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隱喻往往被定義為通過一個概念來談論或說明另一個概念。而在隱喻中,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通過某種句法手段被并置或等同起來,就形成了一種語義上的錯誤或矛盾搭配。因此,隱喻在揭示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同時掩蓋另外一些特征,它便可以賦予該事物以新的意義[3],即隱喻的運用是一種意義發(fā)生沖突和新意義誕生的過程。因此在理解隱喻這種特殊的語用現(xiàn)象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在看似合理的各種關聯(lián)性中,拋開原來已被掩蓋特征即沖突意義所引發(fā)的關聯(lián)性,找出新生成的符合該隱喻所在語境條件下的真正的關聯(lián),也就是交際過程中人們所期待的最佳關聯(lián)。例如:The CEO plow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e meeting.(首席執(zhí)行官在會議中通過討論推進話題。)本句中的“plough”一般與可耕耘的具體事物搭配,讓人產生農民在農田里苦苦勞作的聯(lián)想,此處該動詞與“discussion”搭配違反了語義選擇限制原則,原來正常的關聯(lián)性失去邏輯,構成了語義矛盾,而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交際者必須透過這一表面的矛盾性而找到該特殊語境下的最佳關聯(lián),即會議中話題推進開展的方式,與農業(yè)中農民耕作的方式之間的這種具有相似特點的關聯(lián)性。
發(fā)散性是隱喻的另一個語義特征。在很多語境中,隱喻涉及所在領域整個系統(tǒng)內部的關系轉移或延伸,于是隱喻概念就具有發(fā)散性的特點。例如:Argument is war.(辯論即戰(zhàn)爭)在這個隱喻概念中,我們可以進行發(fā)散思維,可以聯(lián)想到許多與戰(zhàn)爭有關的詞匯或用語來表達這個交際意圖:fight against(對抗),fight to a finish(戰(zhàn)斗到底),tactics(戰(zhàn)術),defense(防御),victory(勝利),win over(戰(zhàn)勝),attack a position(攻擊某一立場),等等。關聯(lián)理論認為,隱喻這種整個概念系統(tǒng)的轉移,使原來單一的關聯(lián)性具有發(fā)散性、延伸性,找到新的關聯(lián)成為正確理解隱喻的首要條件。從眾多新的關聯(lián)中可以得出,此處的最佳關聯(lián)是爭論就是對手間進行的一場思想上的戰(zhàn)爭,辯論中辯手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臨場思維應變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一套科學的辯論方法就是這個戰(zhàn)場上的武器。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隱喻,可以想到許多戰(zhàn)爭思想亦可用于辯論之中:辯論中常用到的“以慢施謀,以弱克強”適用于以劣勢對優(yōu)勢、以弱小對強大的論辯局勢,是弱小的一方為了戰(zhàn)勝貌似強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種謀略手段。因此,如果我們在“辯論”和“戰(zhàn)爭”這兩個概念之間建立起這樣多種系統(tǒng)的呈發(fā)散型的關聯(lián),從中確定最佳關聯(lián),這一隱喻的深刻內涵不言自明。
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中,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隱喻理解的關鍵在于將源領域的經驗或概念映射到目標領域[4],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領域特征的目的。這一映射取決于隱喻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人們可以靠事物之間已被感知的相似性,或將原來并不被以為其間存在著相似性的兩個事物的并置來構成隱喻,獲得對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觀察或新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參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認知方式[5]。另一方面,關聯(lián)理論把隱喻作為一種間接而又隨意的言語交際方式,它的理解過程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釋能力,主要靠聽者假定言者話語具備最佳關聯(lián),在此基礎上在接受有關原有概念即本體的信息后,調動自身關于新概念即喻體的百科知識,構建前提,推理結論,架設最佳關聯(lián),從而獲得隱喻內部隱含的信息。因此,在關聯(lián)原則下,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特征成為了兩者間的最佳關聯(lián),成為理解隱喻的關鍵。例如:
Johnson(本體)is a pig(喻體).
Relevance 1:Johnson is overweight,so he looks like a pig.
Relevance 2:Johnson is slow in mind,so he thinks like a pig.
Relevance 3:Johnson is always filthy,so he smells like a pig.
Relevance 4:Johnson is a glutton,so he eats like a pig.
Relevance 5:Johnson is a sloven,so he behaves like a pig.
在這個例子中,隱喻和本喻體間的相似性構成了隱喻的基礎,為理解隱喻提供了方便。交際者必須根據(jù)該隱喻的特殊語境在多種關聯(lián)中找出最佳關聯(lián),正確領悟說話者要表達的意圖。
綜上所述,關聯(lián)理論的隱喻觀是一種兼具構建主義和動態(tài)性質的隱喻觀。隱喻的意義并非單純的語義沖突,而是對語義的新的貼切性的確立[6],這種確立就是指取得最佳關聯(lián)性。Sperber和Wilson在專著中所提出的最佳關聯(lián)原則,能更有力地解釋隱喻,為隱喻的理解提供了新路。然而,究其實質,隱喻的相似性正是最佳關聯(lián)性在隱喻中的表現(xiàn),隱喻的理解實際上是尋求隱喻的相似性,而尋求隱喻相似性的過程就是尋求本體和喻體的最佳關聯(lián)。
[1]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242-243.
[2]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07.
[3]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8.
[4] 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17.
[5]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
[6] 保羅·科利.活的隱喻[M].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95.
Metaphor in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L I Jingshu
(Departmen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posed by Sperber and Wilson.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discussion of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metaphor,the idea of relevance of metaphor is presented.I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ocess of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is the one of seeking optimal relevance guided by the similarity of metaphor topic and vehicle within proper contexts.
metaphor;relevance;optimal relevance;similarity of a metaphor
H 04
A
1008-9225(2010)03-0081-03
2010-03-23
李靖舒(1978-),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 王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