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娟,黃小蘋
(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英漢基本味覺形容詞隱喻對比分析
董偉娟,黃小蘋
(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味覺是人類最基本的體驗之一,也是存在隱喻概念的。英漢語言中基本味覺形容詞“酸甜苦辣”存在大量的隱喻表達,其概念隱喻的映射域大部分相同,這源于人類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體驗。英漢味覺的隱喻意義具有明顯的差異,這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基本味覺;概念隱喻;隱喻映射;英漢對比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語言和認知中起著重要作用。Lakoff,G.&Johnson,M于1980年發(fā)表文章“MetaphorWe live by”認為:“隱喻不是一種語言表達式,而是從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1]203。其實質是以相似性聯(lián)想為手段,從一個認知域映射 (projecting)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從而使人們借用某一更為熟悉或直接的經驗領域的事物來更精確、形象地表達另一種經驗領域中比較陌生的事物,從而認識人類自身及其周圍的世界。概念隱喻的源域通常是具體的經驗,而目標域通常是抽象的概念。萊考夫用“助記符 (mnemonics)”來說明概念隱喻的映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目標域是源域 + (TARGETDOMA IN IS SOURCE DOMA IN)或者 +目標域作為源域 +(TARGET DOM IAN AS SOURCE DOMA IN)(概念隱喻在漢語中用 +……+表示,在英文中用大寫字母表示)。他們同時指出隱喻具有經驗基礎,即身體經驗和日常生活體驗[2]。作為人類熟悉的味覺系統(tǒng),也是存在隱喻概念的。人們常常用味覺范疇詞來隱喻抽象概念或其他的概念域。Sweetser認為:“味覺……是一物理官能,它似乎普遍地與我們心智世界的個人喜惡相聯(lián)系?!盵3]37
本文主要運用Lakoff&Johnson的概念隱喻及其主要的作用機制——跨域映射理論,并結合文化心理學知識對基本味覺形容詞“酸甜苦辣”進行考察,通過對大量英漢語語料的分析,系統(tǒng)研究其隱喻概念的共性和個性及其背后的理據(jù),從而證明當代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即味覺領域也存在隱喻映射,其形成的隱喻概念基于身體經驗,并且隱喻存在著認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對性的特點。
味覺是指舌頭與液體或者溶解于液體的物質接觸時所產生的感覺[4]?;镜奈队X形容詞包括甜 (sweet)、酸(sour)、苦(bitter)、辣 (peppery)。本文著重就英漢語的四種基本味覺形容詞的隱喻進行比較,旨在探討英漢語基本味覺形容詞隱喻之異同,為準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及漢語基本味覺形容詞的概念隱喻提供依據(jù)。
(一)Sweet和甜
通過對所搜集到的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s weet和甜都有以下概念域的映射:味覺以外的感覺域、心理域。
1.甜味映射到味覺以外的感覺域
(1)Please give me sweetwords and language that tells how much I am loved.就讓我聆聽那美妙的音樂,聽聽你們愛我的喃喃細語吧。
(2)Sweet smiles甜美的微笑
(3)Sweet fragrance of orange blossoms甜甜的橘花香
(4)甜甜的聲音
(5)這姑娘長得甜。
2.甜味映射愉悅、暢快的心理感受
(6)Itwas s weet to hear people praise me so much.聽到別人如此表揚我,感覺真好。
(7)Itwould be the sweetest time in his life.這將是他人生中最開心舒適的一段時間。
(8)一家人聚在一起,日子過得甜蜜蜜的。
(9)甜蜜的回憶
過分的甜味使人不舒服,相似的感覺在英漢語中都得到了映射,如:
(10)She was beguiled by his sweet words.她被他的花言巧語欺騙了。
(11)嚴厲的批評并不是壞事,甜言蜜語也不是好事。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習慣等不同,基于身體體驗和日常生活經驗的隱喻映射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
1.Sweet映射令人愉悅的性格特征。
(12)My grandparentswere very sweet to me.我的祖父母對我很和藹。
(13)A s weet-tempered girl一個好脾氣的姑娘
2.Sweet映射天真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14)Young men with sweet illusions will meet with setbacks.想法天真的年輕人往往會遭遇失敗。
3.漢語甜味映射安穩(wěn)、舒適的生理感覺。
(15)這孩子睡得可真甜。
4.甜味映射利益、好處。
(16)他嘗到了讀書的甜頭。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語味覺形容詞甜都有到心理域、視覺、聽覺、嗅覺域的映射,都有甜得過分的“甜言蜜語”。但 s weet還可以映射到性格域和思想域,而漢語甜沒有對應的隱喻義。漢語甜隱喻好處利益;睡得舒適,在英語中找不到相似的隱喻義,而是用 benefits;a sound sleep等分別表達該意義。甜味在英漢語中的映射往往是積極的,這是因為甜味刺激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與人們在享受快樂、幸福等美好的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在人腦中概念化,反映到語言上,就形成了積極的抽象意義。
(二)Sour和酸
通過分析語料,英語 sour和漢語酸都可以從味覺域映射到性格域、情緒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
(17)Mentalmisery gave him a sour disposition.精神上的痛苦使他性格乖張。
(18)玉淡然笑道:“沒有幾個漢人是好人,埋頭種水稻一肚子的尖酸狠毒?!?/p>
(19)This is a typical case of sour grapes.你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20)韓某看到妻子和別的男人說笑,心里酸溜溜的。
從例句(17)和 (18)中可以看出,英漢語都用酸來隱喻乖張、刻薄的性格特征,漢語里還有“尖酸刻薄”、“不涼不酸”的表達方式。由于人類思維的共性,在酸喻不好的個性方面表現(xiàn)出高度相似的聯(lián)想。漢英中都以酸味覺喻嫉妒心理,如例(19)和 (20)。這是因為人類對酸味覺感知和人類心理產生嫉妒之意時的感知有著相似性,才在漢英中具備這一共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酸味覺在英語中常用 sour grapes (酸葡萄)表嫉妒之意,而漢語中盡管也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酸葡萄”的表達,但是更多的是使用“酸溜溜的”、“吃醋”、“醋壇子”等來表示嫉妒的心理。
英漢語酸味覺的隱喻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
1.Sour隱喻天氣陰冷或人的心情郁悶、煩躁。
(21)We had a sourwinter.我們過了一個陰冷的冬天。
(22)She glanced at the noisy child with a sour expression.她煩躁地看著那個鬧騰的孩子。
英語中用 sour表示天氣陰冷,是由其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陰冷,經常下雨,心理學家指出惡劣的天氣會擾亂心理和情緒的平衡,而心理和情緒失衡會使口腔中產生酸味[5],這一現(xiàn)象反映到語言中就有了用酸味來隱喻天氣陰冷。天氣也與人的情緒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英語中有 sour mood、sour expression等,而漢語中無此類表達。
2.Sour隱喻令人討厭的事物。
(23)He hated being stuck in the sour job but couldn’t find another.他討厭老是做這份枯燥乏味的工作,可是找不到別的差事。
3.Sour隱喻關系變壞、形勢惡化。
(24)Their relationship turned sour.他們的關系變糟了。
根據(jù)日常生活經驗,食物保存不當會變酸、發(fā)餿。這一經驗拓展到英語中就有了令人討厭的事物,這一特點也反映到形勢和關系惡化上。盡管漢語中也有如“牛奶變酸了”的說法,卻并沒有拓展出相似的隱喻意義。
漢語酸也有獨特的隱喻義。
(25)累得腰酸腿疼、酸脹的眼睛。
(26)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27)心里酸酸澀澀的,好難受。
(28)你這種“字典”式的酸文人,怎么有資格去嘲笑別人沒出息。
(29)今天的竊文者,不復有孔乙己的窮酸。
(30)北京辦奧運會,不要因為節(jié)儉而怕落個寒酸之名。
由以上例句可見,漢語中的酸隱喻疼痛、酸脹,如例(25);傷心、難過,如例 (26)、(27),在英語中分別用 sore和sad或 sorrowful來表達。漢語中,人們常用酸腐來譏諷那些愛引用古書詞句、言談迂腐的人,如例 (28)、(29),也常用酸文假醋、酸腐不堪、酸學究來表達。而 sour則無此類隱喻意義的拓展,常用 pedantic和 bookish表達類似的意義。過分的酸味也衍生出過分簡樸、經濟拮據(jù)之意,如例(30)。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酸味在口腔中所產生的味覺感受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兩者的隱喻映射都是消極的。漢語酸味覺映射主要對象是人,而英語中除此之外,還映射到天氣域、事態(tài)域等。連淑能認為,思維方式是連接語言和文化的橋梁。由于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東方人從總體出發(fā),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屬于一個整體,而西方人的思維則是把人類和上帝分離,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離[6]。
(三)Bitter和苦
英語 bitter和漢語苦的味覺感受均映射到消極的表情域、苦難域、情感體驗域。
1.不愉快的表情
(31)Now he s miled,a bitter smile.現(xiàn)在他笑著,一臉的苦笑。
(32)一臉苦相、愁眉苦臉
2.令人難以忍受的環(huán)境、苦難
(33)The bitter winter was coming.令人難以忍受的冬天來了。
(34)Eat the bitter fruit of their own making.自食其果。
(35)吃苦頭、苦海無涯
3.辛酸、痛苦的情感體驗
(36)Bittermemories痛苦的記憶
(37)A bitter disappointment痛苦的失望
(38)苦悶、滿腹苦水、苦楚
漢語苦還映射到心智域,表示費盡心思的,如下苦功、苦思、苦口婆心等;漢語中還用含辛茹苦、苦風凄雨等形容勞動或生活上的艱難。這與中國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求生存飽受艱難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而英語 bitter沒有這些意義。
苦味給人以痛苦、悲傷的聯(lián)想,人們常用苦來表達不幸、挫折等消極意義,因此苦在英漢語中的隱喻映射都是消極的。但中國人處在逆境中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面,如苦盡甘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表達。
(四)Peppery和辣
辣椒味道辛辣,刺激性強,給人以火辣、火熱,甚至無法忍受之感,如:辣菜根子 (辣菜的根很辣,喻非常潑辣)。這一辣的性質映射到性格域、語言風格域,比喻人的性格暴躁,說話、文字表達直白坦率或尖刻,在英漢語中形成了相似的隱喻映射和表達。
(39)A sharp-eyed,peppery Englishman一個有洞察力、脾氣暴躁的英國男人
(40)He added peppery jokes to his speech.他用笑話增加了演講的刺激性。
(41)《紅樓夢》中,王熙鳳俗稱“鳳辣子”。
(42)李芙蓉的嘴再辣也無濟于事……
英語 peppery映射到情緒域,形容心情煩躁不安。如:
(43)The president was in a particular peppery mood this morning.總統(tǒng)今天早上相當煩躁。
基于辣味刺激產生的火熱之感,辣味可投射到熱情的態(tài)度域。英語中卻沒有相似的映射。如:
(44)熱辣辣的革命豪情
(45)孩子們搖著他的胳膊熱辣辣地叫:“老師!老師!”
漢語辣還映射到行為方式上,隱喻做事情手段狠毒,如心狠手辣、下手狠辣等。
漢語中還有“姜是老的辣”的獨特表達。老姜是指生長時間長的姜種,皮厚肉堅,辛辣味濃。新姜,是老姜的芽姜,生長期短,皮薄肉嫩,辣味淡薄。相比較而言,老姜的辣味更濃,比喻工作、生活中,年紀大的人更有經驗,能夠很快解決問題。
漢語中辣可以和其他味覺詞組合,如酸甜苦辣或酸甜苦辣咸,比喻經歷復雜多劫或幸福痛苦的各種遭遇。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Palmer)說過:“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7]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和社會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人民經歷了許多苦難。漢語中用“酸甜苦辣”或“酸甜苦辣咸”來形容人的生活遭遇,是中國特定歷史文化產生的個性映射。
本文對英漢語中的基本味覺形容詞的隱喻表達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英漢語中存在相似的味覺隱喻概念。Lakoff和Johnson曾指出,某一文化中最為基本的價值觀是與這一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隱喻結構相一致的[1]277。
漢英兩種語言中,基本味覺概念由原本所在的味覺域映射到了情感、心智、行為方式等域,印證了語言中隱喻映射從低級域到高級域這一共性。Eve Sweetser曾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了感覺詞的意義流變過程,發(fā)現(xiàn)一詞多義現(xiàn)象幾乎都是從最開始表示感官知覺方面的意思向著表示智力、精神活動方面的意義發(fā)展,而且這一現(xiàn)象也存在于其他語種中[3]18-23。這表明人類語言認知的一個共性:詞語意義由具體的感官經驗向抽象的精神活動領域進行隱喻映射。
另一方面,英漢語味覺隱喻也存在差異。從味覺域映射到其他感覺域和抽象域時,英語中的詞匯選擇更日?;?更隨意。相比較而言,漢語的文學味比較足,更傾向于創(chuàng)造美感。這是英漢語受各自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模式影響的結果。
漢語中味覺詞常與其他字詞組合,如“甜蜜蜜”、“辛苦”、“酸溜溜”、“熱辣辣”等,拓寬了味覺詞的使用范圍,其隱喻意義也得以豐富和發(fā)展。而英語中表示味覺的詞匯卻很少與其他字詞組合。因此,漢語中味覺詞的表達形式豐富,而英語中相對單一。
中國人最注重吃,味是食的靈魂。通過對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基本味覺形容詞的隱喻映射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異性。這些隱喻映射都是以人類對基本味覺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經驗為理據(jù)的,這也表明人類認識世界時,往往用具體的經驗來理解相對抽象的客體。由于人類思維和體驗的某些共性,基本味覺意義的拓展中也表現(xiàn)出了相似性。王文斌指出,詞義根植于特定的文化沃土,有些詞義具有與其他語言中所對應的詞的詞義共性,是因為人類所認知的對象往往是具有相似性的客觀世界,而有時卻具有獨特的個性,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形成的[8]。由此可見,根植于兩種不同文化土壤的語言,對同一客觀存在而拓展出不同的隱喻意義也是必然現(xiàn)象。能夠理清隱喻意義拓展的共性和個性,對于克服語際交流障礙,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互通,以及對詞匯教學、修辭教學和翻譯教學,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Metaphor.In Ortony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3]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王更,等.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59.
[6]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
[7]Gary,J.Pa lmer.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63.
[8]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0.
(責任編輯:劉東旭)
H315.9
A
1001-7836(2010)10-015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62
2010-08-11
董偉娟 (1979-),女,浙江臨海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黃小蘋 (1967-),女,浙江金華人,副教授,從事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