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方,丹建廣
(大連大學人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622)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知行矛盾與解決對策
張大方,丹建廣
(大連大學人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622)
道德“知”、“行”是德育過程中的兩個關鍵階段。二者關系密切,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和先導,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的產(chǎn)物和外在表現(xiàn)。近期,高校加大了對大學生道德知行的培養(yǎng),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人們道德知行之間產(chǎn)生矛盾,出現(xiàn)言行不一現(xiàn)象,嚴重影響到德育的實效性。解決當代大學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須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形成道德知行統(tǒng)一的氛圍;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最終形成道德習慣;以實踐訓練的方式搭建內化與外化的橋梁;加強民主法制與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鞏固道德知行統(tǒng)一。
道德知行;矛盾;對策
根據(jù)教育部2009年 7月 6日公布的《2009年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滾動調查》表明:“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繼續(xù)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tài)勢,與 20年前相比發(fā)生轉折性變化。他們具有濃厚的愛國情懷,在國家大事、難事、急事面前,能夠自覺擔當、奮勇向前,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崇高的奉獻精神,是值得信賴、堪當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2009年全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其中,“90%以上的學生認同“做人比做事、做學問更重要”;90%以上的學生反對“對‘長明燈、長流水’的現(xiàn)象視而不見”、“考試作弊”、“未經(jīng)同意,使用其他同學私人物品”等校園不文明現(xiàn)象”。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上述現(xiàn)象不容樂觀。有很多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傾向于功利化;在道德踐行上,“理論知識的要求與實踐的標準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雙重人格”。因此,道德知行矛盾問題的研究成為學術界密切關注并且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
(一)道德本身知易行難是產(chǎn)生知行矛盾的直接原因
道德形成過程是一定外界環(huán)境影響下的內在知、情、信、意、行諸心理要素的辯證運動、均衡發(fā)展的過程,其中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是由知轉化為行。然而,一定的認知轉化為行為的過程,不是簡單的跨越,而是必須經(jīng)過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催化作用、觸媒作用,方能實現(xiàn)。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礎,是行的先導;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劑,是行的推動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體現(xiàn),是行的杠桿;行則是知、情、信、意的辯證運動的外在表現(xiàn)和一般結果,是進一步強化、知、情、信、意的基礎。在整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因此,道德認知在沒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下,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的失調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學校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體系是產(chǎn)生知行矛盾的重要原因
首先,傳統(tǒng)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的模式開展,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管理,重形式、輕效果的弊病,這些是造成產(chǎn)生知行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往往道德條目崇高,難以企及,呈現(xiàn)出“常德被忽視、美德被拔高、圣德被泛化”的現(xiàn)象,難以讓多數(shù)社會成員形成道德情感、道德需要,從而導致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嚴重脫節(jié)。再次,在評價體系上則往往以考試的形式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素質進行考察和評定,從而使德育評價系統(tǒng)一直停留在道德認知的水平上,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受教育者只注重道德認知的提高,而忽視道德行為能力的提高。最后,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道德的知行統(tǒng)一,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老師學生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和就業(yè)壓力等等方面的影響,往往只關注重點科目的文化課和專業(yè)課,而忽視道德教育。另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也是影響知行的統(tǒng)一的因素之一。
(三)家庭教育以及專業(yè)課教育是產(chǎn)生知行矛盾的關鍵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受教育者一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子女教育就是智力的開發(fā),學習知識。學習成績上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在德育的具體方法操作方面,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處理一些具體事情的過程中,很多時候自相矛盾或放任和縱容孩子的不道德行為等教育誤區(qū)。正是這些困惑和茫然滋生了孩子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失調,更有甚者是受教育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使之偏離既定的教育目標。其次,專業(yè)課也是造成道德知行矛盾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有不少專業(yè)課教師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認為德育課以及針對受教育者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可有可無,只要專業(yè)過硬,其他一切都無所謂。正是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挖”了德育的“墻角”,影響到了整個教育工作的開展。
(四)社會變革產(chǎn)生知行矛盾的影響因素
社會轉型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社會結構狀態(tài)的過渡,其具體內容表現(xiàn)為結構的轉換、機制的轉軌、利益的調整和觀念的轉變[2]。在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傳統(tǒng)的道德體系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的變革而受到嚴重的影響。舊的道德體系不再滿足新的社會變革的需求,必須要有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要求所代替。在這道德體系“新老交接”的重要時期,許多傳統(tǒng)道德被人們所摒棄。然而,又因為我們對社會轉型可能給人們的道德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研究力度不足,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要求又不能及時、適時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道德“真空”現(xiàn)象。另一方面,社會的轉型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利益群體群體在評價其他行為時,往往依據(jù)自己利益集團的道德標準行事,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評價標準混亂,人們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致使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互相交織,道德觀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觀、價值觀的碰撞沖突不斷產(chǎn)生,進而導致道德知行矛盾。
知行轉化是道德形成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倘若道德知行存在矛盾將會直接制約和影響道德實踐整個過程,從而使之成為我國道德建設的“瓶頸”問題。筆者結合我國德育的實際,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統(tǒng)一的對策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形成道德知行統(tǒng)一的氛圍
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不僅要以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前提,而且道德形成作為人們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要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道德形成過程的本質是內化和外化兩次飛躍,然而在這兩次飛越過程中,環(huán)境對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社會環(huán)境更為重要。社會環(huán)境是相對于自然環(huán)境而言,它是指影響道德形成、發(fā)展以及德育活動開展的一切社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對道德的形成過程起到了規(guī)范、約束、促進、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等作用。因此,要解決“知行矛盾”,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氛圍。
(二)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最終形成道德習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提出:“教是為了不教?!钡赖陆逃侨绱?。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最終形成道德習慣。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是指受教育者主動地提高自身思想認識、道德水平以及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以滿足道德教育的要求,達到道德教育目標的過程,它既是人們自身思想矛盾運動進行的過程,也是人們自覺接受先進道德思想和正確行為,克服自身不良行為,提高自身思想認識、道德水平的過程。其中,自我教育主體的角色是雙重的,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對象。整個自我教育的過程與我們傳統(tǒng)上所講的道德教育是整個道德形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人們的道德形成過程先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道德教育,然后,再由受教育者自己的思想矛盾運動來實現(xiàn)。同時也只有當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地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道德行為時,道德教育才起作用。只有受教育者把以實現(xiàn)道德行為轉化為自身行為習慣時才能夠稱之為道德。正可謂“沒有氛圍就不是文化,沒有習慣就不是道德”。因此,我們在解決道德知行矛盾的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而且更應該注重受教育者道德踐行。積極地引導受教育者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并使之形成道德習慣。
(三)以實踐訓練的方式搭建內化、外化的橋梁
道德教育的過程,首先是將社會要求以及所倡導的道德風尚通過教授、講解參與活動等方式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動機和意識,并作為自己道德評價的標準和道德選擇與道德踐行的依據(jù),然后,再由受教育個體將自己的道德動機及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并經(jīng)常重復使之形成一種行為習慣。其中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外化又是內化的最終目標,是整個將德育教育的歸宿。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目前,道德內化的過程主要是通過道德教育來完成。我們應該在原有的課堂教學基礎之上,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運用案例分析、設置道德兩難問題引導大學生思考,設置情境、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手段,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導他們“以作為學”、“在做中學”。以靈活多樣的方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激起廣大學生們對道德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接受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和要求,自愿將這些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作為自己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選擇與道德踐行的依據(jù)。道德外化過程中,我們的教育重心應該在“踐行”上多下工夫,即在內化的基礎上,積極地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以期在活動中鞏固和強化已經(jīng)內化的道德意識、道德規(guī)范及要求,并使之多次重復,進而形成道德習慣。
(四)加強民主法制與思想道德建設
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調節(jié)體系中的子系統(tǒng),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的兩個基本手段,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區(qū)別在于:法律是人們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必須應盡的義務,帶有一種強制性,它以國家的強制力做后盾,以處罰體制體現(xiàn)其“權威性”,但它的作用范圍比較有限。道德的層次高于法律,其體現(xiàn)的是主體的自覺性、主體的內在價值,日常生活中,道德功效主要依靠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信念、風俗習慣和社會輿論來實現(xiàn),并且作用廣泛,但其約束力往往不強。二者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首先,道德與法律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均以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為最終旨趣。其次,道德于法律的內容相互交叉,相互補充。最后,二者實施過程中,一個是“硬的標準”,一個是“軟的要求”,剛柔并進,其效果更佳。因此,我們一方面,加強道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促進法律觀念的普及。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完善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將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和要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法律的強制性彌補道德約束力不強的弊端。在道德建設和民主法治密切結合基礎之上,以法律的強制力與道德的廣泛作用實現(xiàn)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解決道德知行矛盾。
[1]趙謂榮.社會轉型與政治社會化變遷 [J].社會科學, 1999,(9).
Abstract: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are two key stages of thewhole processofmoral education.Recently,the university has been paying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of student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hich lead to“moral conflict”and weakens the effectiveness ofmoral educa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m,we should opt imiz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form a proper atmosphere,lead students to form moral habits bypractice,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by practice training,strengthen the democratic and legal system to further solidify the unity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Key words:moral cognition moral behavior;conflict;counter measures
(責任編輯:侯秀梅)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M oral Cogn ition andM oral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Da-fang,DAN Jian-g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G641
A
1001-7836(2010)10-011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45
2010-05-10
張大方 (1967-),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導師;丹建廣 (1986-),男,河北大名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 2008級碩士研究生。